雨中游西嶽華山(下)——西行散記(37)

華山有東、西、南、北、中五峰,主峰有南峰“落雁”、東峰“朝陽”、西峰“蓮花”,三峰鼎峙,人稱“天外三峰”。還有云臺、玉女二峰相輔於側,36小峰羅列於前。正如《水經·渭水注》描述:“其高五千仞,削成四方,遠而望之,又若花狀”。因山上氣候多變,形成“雲華山”、“雨華山”、“霧華山”、“雪華山”美景,雨中游華山,也是韻味無窮,給人以仙境之美感。

雨中游西嶽華山(下)——西行散記(37)

登上天梯,崖壁上可見歷代名家留下的墨寶。華山即以山勢險峻著稱,也以歷史悠久而聞名,自唐以來,文人墨客紛紛前來賞景遊覽,有不少驚歎"奇險天下第一山"的峭拔險秀之餘,吟詩作賦,留下了眾多的摩崖題刻。

雨中游西嶽華山(下)——西行散記(37)

雨中游西嶽華山(下)——西行散記(37)

雨中游西嶽華山(下)——西行散記(37)

雨中游西嶽華山(下)——西行散記(37)

雨中游西嶽華山(下)——西行散記(37)

王母宮是由臺灣籍的道教信徒出資建造,由花崗岩石材為主材,依巖而建。古樸典雅,美觀大方。殿內供奉王母像。北面緊鄰是三元洞,高約兩米,面積約十餘平方米。洞口有明萬曆年間題刻,洞內原供奉三官神像。

雨中游西嶽華山(下)——西行散記(37)

雨中游西嶽華山(下)——西行散記(37)

雨中游西嶽華山(下)——西行散記(37)

雨中游西嶽華山(下)——西行散記(37)

華山以石著名,小石小奇,大石大奇,無石不奇,每一處奇石都有一個美麗而動人的傳說。日月岩,左邊為“日”,右邊為“月”,上書四字“雲天弧光”。明吳同春《太華雙遊記》:“巖有日月形,紅白宛然”。相傳武則天當年上華山走這裡,看到這兩塊形似日月的石頭,就別出心栽地給自各兒的字號創造了一個“瞾”字,因為這兩塊奇石上頂青天,下臨空谷,唯我獨尊,是光明與權威的象徵。

雨中游西嶽華山(下)——西行散記(37)

雨中游西嶽華山(下)——西行散記(37)

沿著御道,前往北峰。相傳漢武帝劉徹、唐玄宗李隆基曾由此登山,地方官員見山勢陡峭,萬丈深淵,無法上山,便特地召集當地百姓為帝王修平道路,兩側設置欄杆,又擔心兩側的懸崖峭壁令人心驚膽寒,驚擾聖駕,便用錦繡遮護,故此稱為“御道”。

雨中游西嶽華山(下)——西行散記(37)

雨中游西嶽華山(下)——西行散記(37)

雨中游西嶽華山(下)——西行散記(37)

雨中游西嶽華山(下)——西行散記(37)

雨中游西嶽華山(下)——西行散記(37)

雨中游西嶽華山(下)——西行散記(37)

雨中游西嶽華山(下)——西行散記(37)

此時,天空紛紛揚揚下起了大雨,繼續前行,來到平臺處,只見一座六角攢頂飛簷斗拱式石亭,這是“解放華山紀念亭”,亭柱有楹聯:千秋功勳三軍猛勇震天地;萬代楷模將士奇智驚鬼神。亭內拱頂有一枚線雕五星圖案,象徵解放軍。

雨中游西嶽華山(下)——西行散記(37)

雨中游西嶽華山(下)——西行散記(37)

待雨稍小,登上擦耳崖,這裡一邊是懸崖絕壁,一邊是萬丈深淵。明代曾有詩描寫到“欲知懸徑倚危甚,看我青苔一面痕”。好在有臺階、有欄杆,鎖在雲霧中的雲臺山莊,近在眼前。

雨中游西嶽華山(下)——西行散記(37)

雨中游西嶽華山(下)——西行散記(37)

雨中游西嶽華山(下)——西行散記(37)

雨中游西嶽華山(下)——西行散記(37)

登上北峰,北峰海拔1614米,為華山主峰之一,因位居北而得名。北峰四面懸崖,上冠景雲,有若雲臺,因此又名雲臺峰。李白到此,有《西嶽雲臺歌送丹丘霧裡華山子》詩讚:“三峰卻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白帝金精運元氣,石作蓮花雲作臺”。此時,雨仍然很大,遠眺只見“白茫茫的一片,真乾淨”。雨中游華山,觀賞“雲華山”、“雨華山”、“霧華山”美景,別有一番情趣。

雨中游西嶽華山(下)——西行散記(37)

雨中游西嶽華山(下)——西行散記(37)

雨中游西嶽華山(下)——西行散記(37)

雨中游西嶽華山(下)——西行散記(37)

雨中游西嶽華山(下)——西行散記(3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