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Science新作顛覆傳統,史上第一個物理諾獎迎來新革命


1895年,諾貝爾(Alfred Bernhard Nobel)設立諾貝爾獎。同年,德國物理學家倫琴(Wilhelm Röntgen)發現X射線。


1901年,倫琴因發現X射線獲得史上第一次諾貝爾物理學獎。


一百多年來,X射線,這個聽起來有點熟悉又奇怪的名字,已經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在物理學,材料科學,化學和生命科學等諸多領域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尤其是在醫學上,基於X射線的技術為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付出了汗馬功勞。


雖然居功至偉,X射線的輻射會對人體造成損傷,也是人所共知。


X射線,是天使,還是魔鬼?這是似乎是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


教授Science新作顛覆傳統,史上第一個物理諾獎迎來新革命

圖丨pixabay


不同尋常的現象


長期以來,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都是一個值得深入探索的問題。非線性光學的出現,為光學技術的發展帶來了許多新的機遇。能否將非線性過程從光學拓展到X射線領域,成為了物理學家心心念唸的事情。


本質上而言,X射線對原子的破壞是從內到外的,原子中深度結合的電子將被驅逐,留下一個“核心孔”。這種不穩定的狀態引發一系列電子弛豫,將中性原子變成離子,從而破壞分子中的化學鍵,或在固體中產生缺陷。


那麼,X射線的非線性過程,會有什麼不一樣的?


教授Science新作顛覆傳統,史上第一個物理諾獎迎來新革命


為了深入探究X射線的新奇性質,德國Max Born Institute研究所Ulrich Eichmann教授等人在Science發表論文,通過光子反衝成像技術展示了在單原子水平上超越X射線輻射損傷的異常行為。在自由電子激光器(FEL)提供的極強的X射線的照射下,他們檢測到中性氖原子,這些中性氖原子只是被激發,並沒有被破壞。


這一現象,明顯違反了傳統X射線損傷的認知。


單原子尺度的X射線輻射


在簡單的光-物質相互作用實驗中,原子束與FEL的強X射線閃光碰撞後,所有離子都會偏轉,而中性原子會撞擊一個位置敏感的檢測器,該檢測器設置為僅受激發的原子會觸發信號。所有經歷受激X射線拉曼散射的原子,都會在檢測器上的顯示出特徵形狀(用“ I”標記斑點而不是“ X”)。


吸收一個X射線光子,會產生一個不穩定的核心孔(原子損傷的種子),但是在同一X射線脈衝中,光子的受激發射會立即將來自同一原子的另一個外電子充滿該孔,從而基本上立即“ 治癒”原子。


在這個過程中,將產生一個輕度激發的中性原子,該中性原子沿激光方向獲得了柔和的力學作用,就好像它只與能量低得多的正電離光子相互作用一樣。經歷其他自然衰變過程(例如光子或電子的自發發射)的原子將遭受較大的動量衝撞,因此將在檢測器上顯示為擴散光暈。相比之下,X射線激發的拉曼過程的動量轉移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是由於相干激發和受激發射的非線性組合過程中,共傳播的吸收和再發射光子幾乎完美的補償。


教授Science新作顛覆傳統,史上第一個物理諾獎迎來新革命

圖丨Science


兩個特色


X射線的研究不可謂不多。之前就有實驗觀察到了在稠密介質中受激發的X射線拉曼散射。本研究的第一個特色在於:首次從實驗上分離,提取和檢測單個“倖存者顆粒”,並發現這些“倖存者顆粒”被強烈的X射線激發但依然能保持中性。在以前的方法中,信號光與強烈的X射線共同傳播,因此限制了對微弱信號的檢測,而光子反衝成像技術則允許以單粒子靈敏度進行無背景檢測。


本研究的另一個特色就在於:高度可重複性。作者採用的EuXFEL,是目前世界上最強大的X射線激光器。研究人員以每秒1000次的有效發射來隔離經歷X射線激發拉曼過程的原子,可以盡情地研究X射線與原子的相互作用。所採用的成像方法具有極高靈敏度,可以對X射線特性進行微調,以相最大突顯出所需的非線性“柔和”X射線激發。


通過改變光子能量和EuXFEL的強度,研究人員獲得了相對於自發拉曼過程約10%的相對產率,並與理論模型保持一致。模型指出,FEL的“機器”參數是唯一的限制因素,通過對參數的調控,可以極大地提高效率,從而使受刺激的拉曼過程比自發的拉曼過程多10倍以上。


未來可期


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X射線已經在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這一新奇的基礎物理學的結果,將為科學發展帶來更多的可能。更加強大的科學儀器為我們更好地探索未知,無損的醫學診療為我們帶來更美好的生活。


最重要的是,馴服X射線“魔鬼”的一面,將推動一場新的科學革命。


參考文獻:

1. U. Eichmann et al. Photon-recoil imaging: Expanding the view of nonlinear x-ray physics. Science 2020, 369, 1630-1633.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9/6511/1630

2. Thomas Pfeifer. Intense x-rays can be (slightly) exciting. Science 2020, 369, 1568-1569.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9/6511/1568

分享最新科技資訊,發佈前沿學術動態!一切盡在木木西里~ 服務科研,助力科技! 關注微信公眾號: 木木西里(mumuxilinj),更多精彩內容、新聞資訊、乾貨資源等你來看!

特別聲明:本文發佈僅僅出於傳播信息需要,並不代表本公共號觀點;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公眾號轉載使用,請向原作者申請,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