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要以经典为要?还是以数量取胜?

读论语为君子


读书也是有个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过程,我认为在三十岁以前,要以量为重,三十岁以后要更加注重质量。

为什么要以30岁为分界线,其实主要是根据三十而立,三十岁的时候基本上确定了自己的事业方向。

在三十岁以前要多读书,多去寻找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从小我们就喜欢问孩子,长大以后要当什么啊?我要当科学家!为什么孩子要去当科学家,因为他想去解释各种现象,发明新的东西,可最后去当科学家的寥寥无几,为什么?是孩子不努力吗?其实一方面是因为孩子知道的行业很少,除了身边接触到的,就是觉得科学家好像被夸的很牛,另一方面是没有持续地让孩子找到感兴趣的人和事,渐渐地就忘了科学家的梦想。家长不能给孩子创造或者解释清楚所有行业的体验,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读书去涉猎各行各业,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地方,愿意为之奋斗。

但是在三十岁以后,或者说确定了自己事业的方向以后,就应该沿着这个领域去深挖,去钻研,努力成为这个行业的专家、权威,这才是立业之本。如果30岁以后还找不到方向,还在到处尝试,就会让人觉得比较轻浮。

当然经典书籍和以量取胜不是相对的,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一定是因为在该领域有独到切深远的观点,多读经典更能理清楚发展的脉络,建立自己的认知框架,提升自己的深度思考的能力,所以我们看到有些作者,一辈子只研究一件事儿,写一本书,一样被称为专家权威。以量取胜可以触类旁通,有新的启发点,或者有创新的地方。但是没有自己的认知框架做基础,数量读了很多,却无法发挥出知识更强大的价值。

我认为,书不在于读的多或者读的是否是经典,最最重要的是读了以后要去践行,遇到你认可的理念就要按照那个理念去实践,才能真正的变成自己的东西,只在乎量那最多叫做读过,并没有太大的价值。


小西短视频变现


没有数量的积累,哪里还有质量?读书既要读经典,当然也要涉猎其它书籍。

读书要有目的,没有目的的读书,纯粹就是一种消遣。年轻人时间有限,最好的办法就是带着问题去读书,才能增加个人的知识积累。

根据题目分析,题主还是一个年轻人,在如何读书、读什么书方面左右徘徊,不知从哪里入手,在当前这种大环境影响下,书籍汗牛充栋,多的不得了,再加上电子媒介的传播,确实得有的放矢,选取那些对个人的工作或业余爱好有帮助的书来读,才是最好的办法。

喜欢文学的人,当然要读中外著名经典文学作品,同时还要兼顾当代那些文学大家们公开发表的著名的著作。

喜欢政治理论的人,除了读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当然还可以涉猎早期的资本政治、经济理论,诸如《国富论》等等。

喜欢哲学的人,中国古代先秦诸子百家,还有两宋时期的程朱理学,包括王阳明等等,就是近代北大教授冯友兰的著作,都是哲学经典。

喜欢军事的人,除了中国古代的《孙子兵法》、《曹刿论战》,当代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和战争理论以及西方国家的具有代表的军事著作,都是可读的内容。

当然了,如果为了发财,首当其冲就是研究经济理论。《如何操盘》、《炒股指南》金融理论,理财知识等等。

就是体育健身、文艺彩排、会议接待、礼仪服务等在大学所开设的专业中都不乏其踪。

想读书绝对是一件好事情。关键问题还是要有所选择,没有目的的读书,无非就是消磨时间,虽然可能有所帮助,也就是所谓的开卷有益,并不能解决个人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现代社会,专业分工非常精细。只有个人业勤于精,术有专攻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读书也必须有所取有所舍,脸面胡子一把抓,有可能是捡了芝,丢了西瓜。

所以说,无书读的时候,只要是印刷品随便翻翻,可能就有所收获。当书籍多的时候,读什么书?就要分清轻重缓急,切忌贪多嚼不烂,给个人制造不必要的麻烦。(2020/09/15)


吉祥如意


这个问题提的本身不够严谨。

读书不能走马观花,只求数量而不求甚解,也不能一味地强调只读经典而忽略其他书籍。

现代社会,受网络、电脑、手机等影响,喜欢读纸质书的孩子越来越少了,我认为应该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喜欢看什么书就放心大胆的让看,根本不影响正常学习,看的书多了,增加了知识面,眼界也宽阔了,会提高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孩子有了喜欢读书的好习惯,就慢慢引导让看一些经典名著,从经典名著中汲取营养,读一本好书受益匪浅,“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

有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就要精读、细读,最好是做读书笔记,摘录书中的重点、精华。有的经典名著需要多看几遍才能了解其深刻内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书既要多读还要读懂,既要读名著还应该博览群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