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日烈日當空、氣溫飆升,但前往惠山區建勤家庭農場位於陽山朱村桃園基地的人絡繹不絕。這一眾“吃貨”並不是衝著剛掛果的“桃寶”去的,而是奔著桃林裡剛成熟的本地蠶豆去的。不少“老無錫”感慨,已經很多年沒見過如此大規模的蠶豆地了。
“蠶豆免費摘”背後
只為養地不為掙錢
市民朱先生告訴記者,他是“懶農”孫建勤多年的老客戶,因為孫建勤種出來的桃子好吃,每年水蜜桃成熟時他都會去“照顧”生意。前兩天刷朋友圈,無意中看到孫建勤發了一條“1萬斤火山灰土壤中種植的有機蠶豆免費摘”的消息,起初還有點納悶,心想這位桃農怎麼開始“不務正業”了?“已經好多年沒在無錫見到過如此規模的本地蠶豆了!”朱先生昨天特地跑到陽山“一探究竟”,實地探訪後忍不住感慨:還是小時候見到過成片的蠶豆地,如今市場上都很少能買到本地蠶豆了。
孫建勤坦言,他之所以在桃園裡種蠶豆其實“醉翁之意不在酒”。“初衷是為了養土!”他介紹說,這塊面積30多畝的桃園新基地位於陽山鎮火山核心區,去年簽約後便著手翻耕整田。考慮到蘇南地區多雨且惠山區又因地勢低一到汛期就成“鍋底潭”,因此孫建勤所採用的是寬行密植的起壟栽培方式。按照最初的設計,這塊新基地適合機械化栽培,因此行與行之間留有機械通道。孫建勤說,別小看這一條條機械通道,每條通道寬3.5米、長200米,加起來足有15畝。
孫建勤表示,生草栽培是近年來他在果園所推崇的種桃模式。蠶豆這樣的豆科類是植物園非常友好的有機肥料,若是將其作為生草作物,只需要很少的成本就能改良土壤。這塊新基地荒了多年,除了缺少有機質外,酸鹼平衡度也有欠缺。孫建勤待在地裡就開始“琢磨”:怎樣才能把這塊地養好?機械通道平日閒著也是閒著,乾脆種上蠶豆。去年冬天種蠶豆時,他一心就想著今年5月份蠶豆採摘後滿園的豆萁能還田做肥料,壓根兒沒想著要靠蠶豆掙錢。
“這個基地是去年栽下的桃樹,今年是第一年結桃子!”孫建勤介紹說,就目前的掛果率看,整個基地的表現“良好”。不過,要想這塊地更“優秀”,結出更大更甜的水蜜桃,還得靠“養”。豆科植物養土的效果很好,一方面其根系有根瘤菌,有益於土壤改良;另一方面,豆萁和豆莢還田後,可增加土壤有機質。
原本只是為了改良土壤,不想“無心插柳柳成蔭”,大片的蠶豆長勢喜人。進入5月,本地蠶豆陸續成熟。“乾脆邀請老客戶免費採摘,順便認識下新的桃園。”孫建勤“人懶腦勤”,為了讓更多的人熟悉新基地、瞭解“懶農”種植模式,三天前他嘗試著在朋友圈裡發出“免費採摘”的消息。不料,這個“腦子一熱”的創意很受歡迎:今年本地蠶豆成熟早,又恰逢五一小長假,不少“老無錫”一傳十、十傳百,紛紛趕去孫建勤的農場採蠶豆。“雖說是免費採摘,其實是幫我省人工了!”孫建勤說,不少市民採摘後直接在園子裡把蠶豆剝好,不要的豆莢便成了最好的“還田肥料”。等蠶豆全部採摘結束,割草機開進機械通道一割,再用旋耕機一旋,豆萁、豆莢等“寶貝”就全部翻到土裡了,從而達到改良土壤的目的。據估計,果園裡的蠶豆帶殼預計有上萬斤。
追訪
這些年地產蠶豆
為什麼越種越少
在無錫種菜的產出 是種蠶豆的好幾倍
孫建勤表示,倘若只是單純為了送到蔬菜批發市場銷售,在無錫種植如此大面積的蠶豆估計連人工都掙不回來。對此,不少業內人士表示“贊同”。益家康蔬菜基地的技術人員告訴記者,本地蠶豆以軟糯著稱,但經濟價值不大。地產蠶豆從11月底12月初播種,一直要到來年的5月份才能採收,足足需要半年時間。“如果是種菜,不知道已翻了幾倍了!”有菜農坦言。
惠山蠶豆是無錫時令滋味的代表,錫幫菜中有道名菜就是以“惠山蠶豆子”為名的。據朝陽蔬菜批發市場經理尤勇介紹,多年前批發市場上市交易的本地菜就已經難覓本地蠶豆的蹤影。現如今,三四月份,無錫蠶豆市場由福建、浙江蠶豆平分秋色,到了5月份就是蘇北蠶豆的天下。
“本地蠶豆的殼是白的,而且是啞光的,沒外地蠶豆那麼亮,細看的話‘毛茸茸’的,外地貨經過運輸,茸就沒有了。”錫幫菜美食家都大明說,無錫菜裡所選用的蠶豆是不能過夜的,如果是早上採下來的,晚上就要吃掉。而現在的食材大多是從外地長途運輸過來的,那種特有的香味遠不如以前的惠山蠶豆。
惠山區農業農村局總園藝師餘漢清證實,即使作為城區本地蔬菜的“保供基地”,惠山區早在多年前就已經沒人大面積種植本地蠶豆了。現在基本只有上了年紀的人在房前屋後、田埂地頭零星種植一些。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一方面蠶豆種植時間比一般蔬菜要長,另一方面南部省份出產的蠶豆因為成熟早、上市早而逐漸壟斷了市場。本地蠶豆通常要在五一過後才能陸續成熟,而且一般一個禮拜左右就會變老。大規模種植的蘇北蠶豆和無錫蠶豆上市時間接近,這也意味著本地蠶豆上市時早已賣不出好價了。因此,對於農用地“寸土寸金”的無錫來說,種植蠶豆的經濟價值並不高,久而久之,就再沒有菜農願種蠶豆了。
陳大春 攝
春化蠶豆試種成功 因成本高無奈棄種
那能不能想辦法讓蠶豆提早成熟呢?採訪中記者瞭解到,其實無錫農業部門為此動過不少腦筋。為了研究這個課題,惠山區精細蔬菜產業園從南通地區農科所引種了“春化蠶豆”。春化蠶豆幼苗移種到惠山精細蔬菜產業園後,由種植大戶進行試種。這種蠶豆人工春化後可比正常上市期提前3到4個月,產量比露天種植的高一倍左右。
作為當時這一試種項目的引薦人,餘漢清表示,無錫是在2016年引進這種春化蠶豆的,當時不少種植戶在第一年就試種成功。不過,由於這種蠶豆很“嬌氣”,加上產量不穩定、種植成本高,最終都放棄了。他分析說,主要是這一品種對種植環境要求太高:既不能潮又不能太乾,溫度還不能太低。“簡直比嬰兒還難伺候!”一位曾試種過春化蠶豆的菜農“吐槽”說,相比普通蠶豆,這種蠶豆需要花幾倍甚至更多的心思。他說,普通蠶豆的種植其實還是比較省力的,只要注重土壤的酸鹼性,種植前測一下PH值就可以了。“PH值太低的土壤是種不出來蠶豆的!”餘漢清證實說,回想起“老法頭”種蠶豆一般撒三粒豆子加一把草木灰,實際上正是為了局部改良土壤的酸鹼性。
“尚田在春化蠶豆的試種上很用心,每年都能成功,但今年也不種了!”餘漢清告訴記者,這個品種的結莢性能確實不錯,但是蠶豆苗太貴,成活率只有20%,一棵苗核下來差不多2.5元,種植成本非常高。他為此還專門撰文總結過這種春化蠶豆在無錫的種植經驗,並在國家級專業期刊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