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工人的社會地位不提高,振興實體企業可能會後繼無人!

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是強國之本、興國之基,實體經濟實力是國家經濟競爭力集中體現和最終反映。振興實體經濟,扭轉經濟脫實向虛的發展的趨勢,積極應對經濟發展下行壓力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振興製造業我們需要釐清明確幾個問題|:

一,我們原來製造業的“大”是靠廉價勞動力幹出來的

改革開放以後特別是我國加入WTO以來,我國加入了全球產業分工合作,承接了發達國家的低端轉移產業,剛好匹配了我國農村的大量剩餘勞動力,數億勞動力的“孔雀東南飛”催生了東南沿海各地雨後春筍般產生了大量各類中小企業,短短二十年時間把中國推上了“世界工廠”的地位,說我們的製造業大國地位是靠廉價勞動了幹出來的相信爭議不大。

雖然我國早在2010年就已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的製造業大國,目前也是世界上工業門類最齊全的國家,在500多種工業產品中有220多種產量居世界第一,是全球最大的工業製成品出口國,但是整體制造業水平卻大而不強、全而不精。

一段時間以來我們一些製造企業忽視產品研發投入 ,為追求利潤最大化,拼的是最容易的"人海戰術”廉價勞動力成本,企業在吃透了“人口紅利”後才發現已經和行業世界先進水平拉開了距離,也再無法產生新的動能和利潤點,隨著出口導向型動能的衰減,還造成了大量的過剩產能。這樣的發展模式產生的直接後果就是:即拉低了整體工人的社會地位和待遇,又沒有培育出真正的大批專業高技能產業工人隊伍。

企業工人的社會地位不提高,振興實體企業可能會後繼無人!

圖片來自網絡

二,我們製造業工人社會地位偏低沒有認同感,行業缺乏吸引力

現在的實體企業工人待遇仍然偏低,缺乏尊嚴和認同度,整體社會地位不高,現在年輕人和大學畢業生不願從事製造業就是在此類環境下用腳投票的真實反映。二十年前,企業工人的待遇和社會地位與其它行業甚至是行政事業單位差別還不大,好好工作還能安身立命,年輕人進工廠還有個穩定的收入,還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如今年輕人更願意去跑銷售,幹工地,搞裝修,卻不願意進工廠,因為這比進工廠來錢快。

現今部分企業經營困難,總說是人工成本上升,這雖然是實情,但依然還是靠延長工人勞動時間,無假無休換來的工資水平的提高,且這只是和自己行業的縱向比較,若和其它行業橫向比較,情況就完全不一樣:

在國內,我們的銀行、證券、房地產行業工作人員的薪資已經在逐漸向發達國家看齊,行政事業單位待遇有保障且穩步提高,製造行業工人工資水平起伏不定,相對差距還在加大;

在國外,德國普通技工的月薪是3500歐元左右,他們的工資水平是高過白領水平的,不少企業的工資更是遠遠高於公務員;美國工人的工資參考企業家曹德旺先生的說法也是中國的6—8倍。需要指出的是這些國家的工人這種工資是不含加班和保證充分節假日休息及帶薪年假基礎上的正常工資水平,所以這些國家的技工有高收入、有尊嚴、有地位,大白話就是當工人很體面。

很顯然我國目前還沒有產生這種環境,我們原來狂飆突進的經濟發展機制沒有培育“匠人”產生的土壤,不要說普通工人就是真正的產業技工目前也不具備這種行業相對待遇,致使現在整個製造行業缺乏吸引力。

近些年找工難、招工難的結構性矛盾出現的真正的原因既是技能和待遇不匹配、勞動力群體迭代變化的結果,也是工人的地位下降,經濟收入提不高所造成的困局。

企業工人的社會地位不提高,振興實體企業可能會後繼無人!

圖片來自網絡

保持中國經濟的未來競爭力,我們也許不是需要更多的博士,而是更多的技師隊伍,振興實體企業我們要為過去的激進政策買單!

三,經濟結構失衡,全社會的價值取向都在最求速富,製造業明顯處於競爭劣勢

不借一切代價發財致富的慾望、對商業的嗜好、對物質利益和享受的追求,已成為最普遍的社會價值觀和行為方式。這種價值觀已深入地散佈在所有階級之中,甚至深入到一向與此無緣的階級中,它會使整個民族萎靡墮落。

這些年經濟快速激進的發展方式,特別是房地產和金融創新過度“繁榮”,造就了大批不勞而獲的富裕食利階層 ,在大基建工程領域裡更是產生了離權力較近的鉅富紅頂商人群體。這些畸形的經濟發展方式無不都給全社會生動的呈現了快速致富的負面路徑,每個人身邊生動的事例都無不昭示著他們在追求快速致富的路上矇眼狂奔。最痛心的是,這些現象更誘導了年輕人這批國家未來發展所依重的群體也都急功近利,現在都想掙快錢大錢,失去了人生的積澱和發展方向的定位。

企業工人的社會地位不提高,振興實體企業可能會後繼無人!

圖片來自網絡

絕大部分製造業企業就沒有這種快速致富的先天基因:企業需要不斷投入研發費用,實現產品迭代升級,由於有充分市場的競爭,很多投入並不能保證有效益產出,風險巨大,一個戰略不慎,企業就會命懸一線可能倒閉;製造業工人要想有所成就,待遇提高,必須能夠長期堅持某一崗位、潛心鑽研業務技能,方能提高自身價值。無論企業和製造業職工都要坐得了“冷板凳”,在如今價值導向下明顯缺乏競爭優勢。

我們原來所喜歡這種低人權帶來的低勞動力成本的經濟發展的模式,看似將GDP做得越來越大、國家和政府的稅收越來越多,表面看來國家更富強,但是沒有大量有實力的實體企業的支撐這種模式是不可持續的,最終還會造成國富民窮的局面惡化。

製造業是一個苦活、累活,是一個需要長期的投入和積累的過程,這就需要培育一大批產業工人,需要保證他們工作有尊嚴,收入有保障,使他們能夠心無旁騖,潛心鑽研和專心工作,創造產生“匠人”的環境,發揮“匠人”精神,如此才能實現中國經濟的轉型和高質量的發展。

中國經濟結構性變化已經告別了出口導向發展模式,工業化的頂峰期已經過去,後工業化已經開始,進入了後工業時代,我國已進入人口紅利消退期,要振興實體產業,必須培育一大批產業工人隊伍並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否則振興製造業就可能後繼無人,甚至只能是一句口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