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裡的領導和員工,你們只是假裝很努力

銀行人員,永遠不可能把工作做完的。互聯網對這個行業的衝擊,導致其深陷變革與發展兩難的處境。互聯網屬性強加到這個行業,又使銀行的服務和產品成了一個動態迭代的過程,無法清晰定義一個靜態的版本。新的問題總是不斷地湧現,每一個問題似乎都有必要立即解決,因此不存在把工作隊列清空的可能性。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一個人所追求的不應該是完成了百分之幾,或者百分之幾十的工作,而是做完了哪幾件重要的事情。一個聰明的員工,應該善於找到最重要的工作,並且優先完成它們——經驗告訴我們這是所有新員工都欠缺的技能。

而在銀行裡,對於年輕人,幾乎沒有人告訴他們該怎樣工作;包括老員工,辛苦一整個職業生涯也沒理解如何工作。因此,雖然大家很忙,但是卻沒有對本行的發展產生什麼重大效果。這裡你會問為什麼不用“效益”呢?小編認為“效果”可以代表一種均衡的發展和持續性,而不是片面的追求盈利最大化,您細品~

上述這種每天應付事務性工作的人被稱為“偽工作者”。這些人每天把自己搞得很忙,他們所做的工作可能也是單位裡存在的工作,但是那些工作(也被稱為偽工作)不產生什麼效果。

只要看看我們身邊的一切就能知道這一點:每天按時上報的營銷業績;支行每天無數次統計的指標完成進度;被下發了N次的相同郵件;改版了N次卻依舊不流暢的APP。。。。。

在管理層的高壓下,銀行的員工每天也在認真上班,也會去努力完成任務,但就是會發現這個行業好難做,越來越看不到未來。這就是工作不產生效果的體現。

上述這種每天應付事務性工作的人被稱為“偽工作者”。這些人每天把自己搞得很忙,他們所做的工作可能也是單位裡存在的工作,但是那些工作(也被稱為偽工作)不產生什麼效果。
只要看看我們身邊的一切就能知道這一點:每天按時上報的營銷業績;支行每天無數次統計的指標完成進度;被下發了N次的相同郵件;改版了N次卻依舊不流暢的APP。。。。。

在管理層的高壓下,銀行的員工每天也在認真上班,也會去努力完成任務,但就是會發現這個行業好難做,越來越看不到未來。這就是工作不產生效果的體現。

怎麼辦呢?

首先,管理者要讓員工站在“做啥能讓本行均衡且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去工作。

這樣,員工在做不完的工作中,才能動腦筋去尋找那些對本行最有幫助的事情去做,而不是簡單應付派下來的工作,然後敷衍了事交差。

比如對公賬戶開戶,如果認識到細緻的詢問及審核會對風控及後續賬戶使用帶來便利時,大家絕不會隨意登記信息和敷衍了事的簽字蓋章。

再比如基金銷售,如果認識到在基金投研的深入能更好的為客戶盈利增值進而維繫和客戶關係,那麼絕不會為了完成指標忽悠客戶胡亂配置基金。

話又說回來,在實際工作中,管理者不可能對員工進行事無鉅細的管理,因此員工的主動性顯得格外重要。

其次,管理者要讓員工明白,員工的積極工作(而不是消極完成任務),最大的受益方是他們自己。

這一點前提是領導者必須具有過硬的管理能力和技巧。單位裡不免有員工對自己、對處境、周圍人的態度、所給予的機會等等不滿意的時候,這種時候,大部分人會消極對待工作,不自覺地成為一個不動腦筋的偽工作者。


甚至有小部分人,會表現出一種任勞任怨的態度,也不和上級爭執,被動地從指派的工作中找一些容易的工作來做,而不是撿那些有影響力卻比較難的工作去完成。

當領導問起來時,他們會講自己在認真工作,工作量也看似很滿。至於為什麼很多重要的工作沒有做,他們會推說是因為時間實在是不夠。對於這樣的人,一般管理者還真拿他們沒有辦法,在考評時只好讓他及格。

但是這部分人實際上在坑自己,因為那些偽工作做得越多,個人進步就越慢,甚至能力還會倒退,慢慢的也就墮落了。

有些時候真的需要換一個角度來審視我們所做的事情,就會發現,捨棄一些事情也未嘗不可。

扯再遠一點,其實很多的人在生活中,也是不斷地把時間浪費在那些其實可做可不做的事情上。

所以,每當你因總也幹不完的工作而焦慮時,不妨試試先停下來,重新梳理一遍手邊的工作:主動地站在對本單位業務幫助最大的角度,站在提升自己能力的角度,當處於工作永遠做不完的處境時,把那些最重要的完成了。試試看,這樣的你,工作狀態會不會發生改變?



願大家工作之餘有時間感恩成長中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