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我們仨》


楊絳:《我們仨》

“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

人間也沒有永遠。······ ”


楊絳:《我們仨》

從左至右依次為:楊絳、錢媛、錢鍾書

終於讀完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不知愁滋味的年少時光(至少現在覺得那時最無過多憂愁)讀過《圍城》《幹校六記》《洗澡》。2016年楊先生逝世,楊先生的回憶錄《我們仨》也火了起來。買來許久,最近才讀完。印證了那句“書非借而不讀”。

楊絳:《我們仨》

楊絳和錢鍾書晚年照片

全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第二部分,楊先生以夢境的形式描寫了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最後時光,溫馨而悽美。第三部分,記述了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留學,並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錢先生逝世63年間這個學者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他們的足跡跨過半個地球,穿越風雲多變的半個世紀:戰火、疾病、政治風暴,生離死別……不論暴風驟雨,他們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經成為這一家人最安全的庇護所。天上人間,陰陽殊途,卻難斷摯情。原本設想的是這本書一家三口各寫一部分,無奈,後來錢媛(錢先生和楊先生唯一的女兒)病重,躺在病床上在護士的幫助下斷續寫了5篇,最後一篇落款時期是她去世的前6天。一年後,錢先生去世。失去至親的楊先生,獨自青燈相伴,九十多歲高齡時完成了《我們仨》。

楊絳:《我們仨》

楊絳晚年照片

書中的很多情節,讓我忍不住想哭。一位老人,獨自回憶著與夫君、女兒以往的點滴,或喜或憂,再對比現實,只能黯然。我想,寫這本書時,楊先生沒少落淚吧。小時候,也曾單純幻想過自己滿頭白髮回憶一生的場景,也暗暗發誓,要讓那時的自己面帶微笑。如今,而立之年,有了夫君,有了女兒,再看楊先生的回憶錄,更多的是傷感。是的,曾經那麼親密的人,曾經相依相伴的人,如若失散,自己過得再好又怎樣?自己再長壽又怎樣?

楊絳:《我們仨》

楊絳一家三口在北大住所門口合影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曾經三個人的寓所,不過只是一間客棧,沒了至親,又怎能叫“家”?

楊絳:《我們仨》

楊絳晚年照片

生命太過短暫,珍惜眼前一切,珍愛所愛的人。不要為了快樂中夾雜的煩惱而過多煩憂。畢竟,人世間根本沒有純粹的快樂。至少,成年人的世界裡沒有。


楊絳:《我們仨》

作者:子林兮

圖片:來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