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冲突看:什么样的爱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

前几天写了一篇文章,里面有一些关于孩子的一连串的问题,我把这些问题又给孩子读了一遍,孩子一一给出自己的答案。但在其中的一个问题上我们的看法出现了分歧。

我给孩子定的规则是:“没有经过别人的允许不能动别人的东西!”现在假设的情况是,果树的主人不在,妈妈想让他吃到果子,就让他去摘,他因为遵守我所给他的规则就没有去,妈妈开始责问他为什么不去摘。

我问:“强迫你违反规则的人是在爱你吗?”

孩子答:“是的!”

我很诧异这个答案,因为孩子以前能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我想知道他这样想的原因,便追问:“为什么呢?”

孩子答:“因为他是想让我吃到东西呀!”

在这个情境里以孩子为中心存在着一个冲突。冲突的一方是妈妈为孩子谋利益的意志,以及为使孩子切实得到这种利益而强迫孩子改变立场的行为,另一方则是孩子灵性健康发展的要求不允许这样的意志强加到孩子的身上。

从一个冲突看:什么样的爱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


我们培养孩子大致有两个方向。

第一个方向是,我们认为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他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不远的将来他将会离开我们独立生活。为了在离开我们以后他能为自己的生命和将要付出的爱担负起责任,我们需要在他整个的成长期里为他装备上各种他所需的能力和品格。

第二个方向则认为,孩子是一个永远都需要我们扶助的人。父母的这种看法可能会伴随孩子的一生:小的时候时刻关注他的饮食以确保他不会饿着,关注他的穿衣以确保他不会被热着或冻着;及至成了年,则担心工作会不会把他累着;结了婚,则担心他的妻子会不会像自己一样把他照顾好;生了孩子,则担心孩子会不会吵到他;等到他老了,还要担心他的孩子会不会孝顺他。换言之,在父母的眼里他永远都是一个孩子,永远都是一个没有办法为自己担负起责任的人。

下面的表格是我对这两个方向的部分比较。

从一个冲突看:什么样的爱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


上面的冲突其实就是这两个方向之间的冲突。给孩子规则并操练他遵守规则的能力是在助力他灵性的发展,但强迫孩子改变立场,接受父母所认为的利益则忽视了这一点。所以,从生命发展的角度说,在这种情况下让孩子吃到东西并不是在爱他。但可怕的一点是,我们还在努力让他相信这就是爱!

对孩子真正的爱蕴含在“方向一”中,它将塑造一个鲜活的、有灵性的生命。它要求父母学会谦卑,学会认识自己的有限和不足,学会通过学习让自己得到医治和成长,学会如何与孩子相处,从而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充满爱和活力的、温柔的、开放的环境,让孩子的生命可以尽情舒展,能够活出生命本该有的样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