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說“這豆子不像雲南”的時候,只是我們喝得太少?

以下文章來源於一喝咖啡誤終身 ,作者一喝咖啡誤終身的Allen


重慶的Nancy給我寄了一支她烘的雲南豆,斑馬莊園新產季的最斑馬。


喝起來像非洲豆的花果調,雖然是特殊處理法,但是沒有讓人皺眉頭的發酵感,只有一點酒心巧克力尾調。


我去咖啡館裡衝給朋友們盲喝,大家都猜不出是什麼豆,有人說是埃塞,有人說是哥斯達黎加。我們這些喜歡喝咖啡的人對雲南的瞭解似乎有點守舊了。

當我們說“這豆子不像雲南”的時候,只是我們喝得太少?

圖片來源於斑馬莊園

1.

我們想推薦一下這支雲南,兩個星期我才敲出來幾個字,查了許多資料,但是看得越多,反而不知道該說什麼。最後覺得還是分開推送,這篇先聊聊對於雲南的想法,下次再介紹莊園和豆子(歡迎直接滑到最後看豆子和烘焙師信息)。


網上看到關於雲南咖啡的內容,多是守味國貨,或者種植歷史,咖農的堅守和退場的人文歷史(要以情動人,我是真的寫不出來)。


其實假如沒有共情的力量,作為普通消費者的話,我們客觀地看待雲南的咖啡豆的發展了麼?還是我們只是在沿用刻板印象做判斷。


當我們說“這豆子不像雲南”的時候,只是我們喝得太少?

圖片來源於斑馬莊園

可能大家也有同樣經歷,被分享一杯不知名的單品,覺得好喝,咖啡師說是雲南,第一反應就是“哇,這個居然是雲南!”。


接著就沒有然後了...


好喝的雲南豆大家都碰見過,卻極少有消費粘性。到底是好豆子可遇不可求,還是說我們缺乏了持續嘗試的熱情?

當我們說“這豆子不像雲南”的時候,只是我們喝得太少?

圖片來源於斑馬莊園

我回想了一下自己買雲南豆子的經歷:


我記得自己第一次買雲南是大理書店的雲南耶加拼配。朋友們說有花生味,當時接觸咖啡還太少,自己也沒喝出來。

咖啡坑越掉越深,在雲南豆裡喝到過人參糖的甘甜,也發現過菠蘿的酸甜...

18年在香港Amber看到厭氧發酵的雲南。當時厭氧還是新奇玩意,市面上還沒流行。茶葉罐包裝150g?大概250港幣,這應該是對雲南最貴的一次嘗試了。

去年公眾號賣掛耳用了醉花春,雙重發酵日曬,喝起來很平衡,酸度低、蘋果的甜感,餘韻像酒糟的香氣。

最近一次買的是少數派那支厭氧水洗,做出來就是酸甜的橙汁感,加茉莉花香,特別是用D特壓做出來的,層次更加清晰。


當我們說“這豆子不像雲南”的時候,只是我們喝得太少?

如果說非洲根正、南美苗紅,雲南咖啡的種植基礎確實薄弱,但也正因為如此,這幾年喝到的雲南都覺得是在大幅進步,經常刷新我們對它的味覺記憶。


種植告別了粗放管理,加上近幾年處理法的發展,雲南的咖啡風味也開始展現細膩豐富的一面。


2.

18年的時候,田口護先生在接受關於雲南咖啡的採訪時就說過,雲南咖啡的潛力,除了廣闊的土地、大量勞動力,還有潛在消費人口。和國外有名的咖啡產地相比,目的性不同,雲南產地的發展要注重內需


當我們說“這豆子不像雲南”的時候,只是我們喝得太少?

自產自銷的雲南咖啡,本該成為豆單的固定嘉賓,但現實就像那句老話說的,孩子都是鄰居家的好。

我們總是盯著孩子考了多少分,卻忘了他過程中的進步。嫌棄他分數不夠高,有花300買瑰夏的豪橫,也極少花50買雲南的日常。


咖啡是農產品,玉米、土豆、草莓、番石榴們也都是國外引進種植,只是當我們形成了飲食習慣,吃得多,就越種越好,品質提高。這是農產品要實現品牌化必經的增強迴路。


當我們說“這豆子不像雲南”的時候,只是我們喝得太少?

圖片來源於斑馬莊園

這兩年很流行的特殊處理法,擴寬了我們對咖啡風味的認識。加工處理也給雲南豆加分,彌補了一些豆種和自然條件上的天然缺陷。

雲南的發展是大勢所趨,國內咖啡品牌要實現訂製化和差異化,雲南是成本最低,最容易驗證實驗過程的產區。同時還有那些有知識、認真的,熱愛這片土地的咖啡人們一直致力於種植管理。

巴西的自然條件也並非得天獨厚,但是近幾年在COE上令人驚豔,靠的不也是咖啡人的認真和咖農的精耕細作這個良性循環?


當我們說“這豆子不像雲南”的時候,只是我們喝得太少?

圖片來源於斑馬莊園

雲南氣候有不穩定因素,咖啡收成有時真的看老天爺賞不賞飯吃,今年的疫情更是給採摘造成了極大困難。


說起來慚愧,我們喝咖啡的人似乎還沒有云南的種植者那麼努力,一直以來都是買得少,喝得少,分享也少。


3.

今年的疫情不僅逼出了廚藝高手,也讓家庭衝煮成了高頻的咖啡消費方式。


和探店時的獵奇不同,自己衝咖啡我們更在意三件事:好衝、好喝,性價比。


當我們說“這豆子不像雲南”的時候,只是我們喝得太少?

圖片來源於斑馬莊園

這次的推薦,我們就希望讓大家用咖啡館裡喝兩杯咖啡的錢就可以買到一包好喝的雲南。

好喝便宜才是日常,雲南成不了瑰夏,但是我們可以用日常咖啡的眼光去欣賞它的進步。


這支最斑馬的處理方式是白蘭地水洗,與傳統自然發酵水洗處理法不同,用陳年酒缸發酵72小時代替了自然發酵的過程。


當我們說“這豆子不像雲南”的時候,只是我們喝得太少?

圖片來源於斑馬莊園

處理法帶來風味的發展,最關鍵的因素就是“發酵”。衝在品種論浪尖的卡蒂姆,多少都會帶著生澀味。酒缸發酵的過程增加了發酵度,減少了青味,增加了層次感、甜度,以及豐富程度。


這支豆子給人的感覺就是到了盛產花果的雲南,既有花香,又嚐到了熱帶水果的酸甜,喝完後滿口有著酒心巧克力的香氣。而且它沒有記憶中特殊法那種重發酵的壓迫感。

關於莊園和豆子的介紹我們下次再見,先附上這支最斑馬的介紹和烘焙師信息。


當我們說“這豆子不像雲南”的時候,只是我們喝得太少?

烘焙師:Nancy蔣沈楠

簡介:CQI Q Grader、SCA精品咖啡協會咖啡師/金盃萃取/感官技能/烘焙技能考官、PCA海外賽區負責人、PCA衝煮賽認證考官/評審、馬來西亞Luxicon咖啡學院聯合創始人、重慶Mimosa Coffee創始人…


當我們說“這豆子不像雲南”的時候,只是我們喝得太少?

↑福利照片


當我們說“這豆子不像雲南”的時候,只是我們喝得太少?

她日常的樣子

重慶的朋友們可以去MIMOSA找她喝咖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