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琴载道 —— 解读孔子一生与古琴的不解之缘

提到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不用多说,我们都知道,他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 “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而提到古琴,我们也不那么陌生,它既是中国特有的古老乐器,也是古代文人不能离开的精神寄托,古琴音乐不仅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联合国认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是孔子和古琴之间的不解之缘和深厚联系,可能就不是那么广为流传了。

如果你仔细观察不同古琴的照片,会发现它们的外表虽然差不多,但是细节处的线条造型却有明显差异,这是自古便有的,不同外形的古琴有不同的形制名,其中有一种常见的形制就叫“仲尼”式,而孔子名丘,字仲尼,这难道是巧合吗?

以琴载道 —— 解读孔子一生与古琴的不解之缘

宋琴 名:万壑松 形制:仲尼式 故宫博物院藏

显然不是巧合,清代的《五知斋琴谱》这样写道:

“孔子琴。长三尺六寸四分,用周尺也。琴制惟仲尼列子二琴,类太古。宜千百世也。”

所以这种“仲尼”式形制的古琴是特意以孔子的名字命名的,为纪念孔子与古琴的不解之缘,并且被赞美可以流传千百世。

孔子善弹琴、爱弹琴、能作琴曲,周游列国也带着古琴,他修订删减《诗经》,最后留下的三百篇每一篇都是能以古琴弹唱的。所谓“诗三百篇,孔子皆弦而歌之。”——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可能有人会觉得,以音乐来决定这些事会不会太草率,那是因为在孔子那个年代,音乐不是单纯用来娱乐的,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在那个时候,诗、礼、乐与道德修养是互相影响、融合的,

古人相信好的音乐外能教化百姓,内能修养自心。

在孔子的一生中,有四首琴曲在他的生命中占据了重要位置,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孔子与古琴有着什么样难解难分的缘分吧!

以琴载道 —— 解读孔子一生与古琴的不解之缘

南宋 马远 《孔子像》故宫博物院藏

缘起 学琴 ——《文王操》

我们先从孔子学琴的故事说起,孔子学琴的故事是古琴史上有名的公案就算是不学古琴的人,也能从他的学习经历中得到启发。

这个故事收录在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中,孔子是跟随鲁国人师襄子学琴的,师襄子并不姓师,师是当时对乐师的统一尊称,襄是他的名。

师襄子给孔子传授了一首琴曲,十天后,师襄子认为孔子弹得很不错了,可以学新内容了,但孔子却认为自己“未得其数也”,他觉得自己只是学会了基本的旋律而已,还没熟练掌握琴曲的技巧,要再练练。

又过了几天,师襄子认为孔子的技巧也已经很成熟了,孔子却认为自己“未得其志也”,说自己虽然技巧过关了,但是还没有领会到曲子的意境,还得再继续加油。

又练了些日子,孔子已经能体会琴曲的意境并表现出来,但孔子还不满意,认为自己“未得其人也”,觉得自己还没有体会到曲中的人格精神,还要继续苦练。

终于有一天,他对师襄子说,自己感受到了琴曲中的王者气象,这个人就是周文王,师襄子听后大为赞叹,说这首琴曲名正是《文王操》啊!

以琴载道 —— 解读孔子一生与古琴的不解之缘

〔明〕仇英 孔子圣迹图之学琴师襄图

《史记》记录孔子最后学有所成的时候,是这样的状态:

“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孔子先是陷入了严肃深沉的思考而有所感触,然后又有所领悟般怡然眺望远方,通过琴曲他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而这种体会又将影响到他生命中的其他方方面面。

所以在孔子这里,古琴不是一个悦耳的乐器,而是一位帮助自身完善、升华精神境界的朋友。

也许你觉得这有点太玄乎了,那么想想“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我们都认可读书并不是为了把书读完,而是通过读书来提升自己,进而改变自己的人生,是吧?

孔子学琴过程中的这三个“未得”,暗含了我们中国人对于艺术的期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古琴还是其他的书法、绘画、围棋等等,掌握其中的技巧只是第一步,最终的目的是超越技能,由技入道,完成个人气质的转化和境界的提升。

已故古琴音乐家、南京音乐学院的教授成公亮先生(1940-2015)就曾将明代《梧冈琴谱》中的《文王操》打谱演奏,琴曲醇和温厚、静穆安详,使人听了如入旷然之境 。

在此附上琴曲,如果你现在方便,不妨一听,试试能否体会到孔子当时的心境,正好边听边看下面的内容。

以琴载道 —— 解读孔子一生与古琴的不解之缘

〔明〕仇英 孔子圣迹图之围匡图

政治失意 开启周游列国模式 ——《龟山操》

52岁的孔子开始大展宏图,当上了鲁国的司空,后来改任大司寇。他治理有方,对内使鲁国物价公平、政务清廉、国人路不拾遗,对外通过谈判收回被齐国侵占的城池,眼看鲁国未来形势一片大好。

然而隔壁邻居齐国,担心鲁国的强大会威胁到自身,就使出美人计,送了很多美人给鲁国的国君,鲁君沉迷于美色,一连几天都不理政事。

再加上孔子的改革动摇了鲁国权贵季桓子的利益, 于是季恒子在鲁君前离间他们的君臣关系,孔子被逼无奈,只能带着亲近的弟子们离开鲁国。

到了国界处,孔子不舍,想再回头看看故土,却被一座名为龟山的大山挡住了视线,不能再看一眼家乡,他心生无限悲痛,于是边弹琴边唱道:

“予欲望鲁兮,龟山蔽之。手无斧柯,奈龟山何!”

孔子想回头再看一眼故乡,故乡却被龟山遮蔽,只恨自己手里没有可以劈开山的大斧头,所以拿这座山没办法!其实更深层的意思,是惋惜鲁国的国君为小人蒙蔽,恨自己不能劝谏国君,不能实现自己推行仁政、造福苍生的心愿。

孔子当时弹唱的这首琴曲就叫做《龟山操》,它代表了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的开始。

以琴载道 —— 解读孔子一生与古琴的不解之缘

电影《孔子》剧照 周润发饰演的孔子与弟子颜回等 离开鲁国 开始未知的周游列国之旅

颠沛流离十四年 无枝可栖 ——《将归操》

《史记》记载孔子在离开鲁国后的十四年里,为了实现自己推行仁政的理想,带着弟子们到过许多国家,和许多国君权臣打过交道,却没有人愿意任用他。

这是因为春秋时期,天下大乱,各诸侯国基本都处于“互掐”模式,大国想着称霸,小国则疲于生存,没有国家愿意去实施孔子想要推行的“为政以德”。

孔子认为应该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而各诸侯国只想比比谁的拳头更厉害。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孔子真的不是一般的惨,被故乡鲁国两次驱逐,在匡地被围攻,在宋国讲学时被威胁生命等等,成语“丧家之犬”最初就是来形容孔子的。

但孔子自己是怎么面对的呢?“夫子弦歌鼓舞,未尝绝音。”《庄子》记载,孔子周游列国时,经常与弟子们在林中休息,这时候弟子们在林下读书,孔子便弹琴吟唱。孔子说:

”故内省而道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

霜雪之后的寒冬,才能显出松柏的挺拔不屈,就算面临重重危险,他也绝不改自己追求仁义大道的志向,绝不失毁高洁的品德。

以琴载道 —— 解读孔子一生与古琴的不解之缘

电影《孔子》剧照 孔子身陷困境 依然弦歌不断

后来晋国的执政大夫赵简子以玉器和束帛为礼物,邀请孔子去做官,孔子欣然前往,路上经过狄水时,却听说赵简子将晋国的贤大夫窦鸣犊杀了。

孔子伤感道:“晋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窦鸣犊的功劳,现在赵简子却将这样贤善的人才杀了,物伤其类,鸟兽都会厌恶那些伤害其同类的事,何况君子呢?

于是他打消了去晋国的念头,并用古琴弹唱道:

“秋水深兮风扬波,船楫颠倒更相和,归来归来归为期……周游天下,靡邦可依。凤鸟不识,珍宝枭鸱……翱翔于卫,复我旧庐。从吾所好,其乐只且。”

这首琴曲就是《将归操》,无论是从曲目还是唱词,都能看出孔子已经萌生归意,他周游天下却找不到一个可以实施自己理想抱负的地方,不如归去吧。

十四年前,孔子以一首《龟山操》开启了周游列国之旅,十四年后,这首《将归操》预示着他的周游之旅将要结束。

以琴载道 —— 解读孔子一生与古琴的不解之缘

〔唐〕阎立本 孔子弟子像(局部)

归来 初心不改 ——《猗兰操》

在作了《将归操》一段时间后,孔子终于带着弟子们从卫国返回家乡鲁国,途径一处隐秘寂静的山谷,见谷中杂草丛生,却有兰花在此独自盛开,孔子由兰花想到自身的遭遇,感慨万分道:“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

孔子说,兰花这样美好的香草,应当为王者展现它的风姿,现在却与这么多杂草长在一起,就好像贤德之人生不逢时,只能与人品鄙陋、见识浅薄的人为伍一样,以此暗喻自己空有一身才能和抱负却不能施展。

孔子还说过:“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不芳。” 幽林深处的兰花虽然无人赏识,但它却不因此而不散发芳香,君子处于世间,修道立德,也应不为外在的困难而失了节操。

这一感叹,一不小心将兰花推上了一个至高位置,奠定了兰花在中国的文化内涵

。从此之后,兰花就成了品性高洁、贤善君子的意象代表,不断地出现在文学诗歌、国画、国乐等等地方。

以琴载道 —— 解读孔子一生与古琴的不解之缘

明 居节《兰图》扇页 故宫博物院藏

只是感叹还不够,孔子还下车取了古琴弹唱起来: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之子于归,远送于野。何彼苍天,不得其所。逍遥九州,无所定处。世人暗蔽,不知贤者。年纪逝迈,一身将老……”

他当时弹唱的这首琴歌叫做《猗兰操》,又名《幽兰》,是孔子创作的所有琴歌里最有名的一首,而我国现今考证到的最古老的古琴文字谱,就是唐朝的手抄本《幽兰》。

这首曲子后来被不少琴家打谱演奏出来,最推荐的是已故古琴界泰斗管平湖(1897年—1967年)的版本, 曲调苍劲古朴,有君子之风。因为文章限制,此处无法附上《幽兰》的音乐链接,你若是感兴趣,可以另外搜索试听。

以琴载道 —— 解读孔子一生与古琴的不解之缘

《幽兰》古琴谱 传自日本京都神光院 现藏东京国立博物馆

落幕 —— 著书立人 流芳千百世

终于,十四年后,68岁的孔子又回到鲁国,但却始终没有被重用,而孔子也不再追求仕途,专心于教育弟子和编纂《春秋》、修订《六经》。孔子曾欣慰地说:

“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他说从回到鲁国后便整理音乐,自认为将《诗经》中的《雅》、《颂》都各归其位,很是妥当,心满意足了。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教育家,他光彩的一生足可以用厚厚的一本书来讲述了,这里只是斗胆讲了他人生里与古琴有关的几件事。

但从这些事我们也不难看出,古琴音乐在孔子的生命中占据了极重要的位置,他以琴为伴,追求心中的大道,这与他提倡以文化艺术教养来提升人格,也是密不可分的。

当我们再读《诗经》的时候,不妨遥想一下,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弹着古琴,一篇一篇地唱着,内心一定有许多对后人的殷殷期望。

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四月十一日,孔子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以琴载道 —— 解读孔子一生与古琴的不解之缘

电影《孔子》剧照

参考资料:

西汉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宋 朱长文 《琴史》

成公亮 《秋籁居琴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