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孫子兵法》的五大因素之中,看事物成敗的關鍵

《孫子兵法》:從五大因素之中,體悟事物成敗的關鍵。

從《孫子兵法》的五大因素之中,看事物成敗的關鍵

《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所以得道之人不需要遠行就可以預知,不用窺望就能夠命名,不去妄加施為就能夠成功。

這是從大道德行詮釋的智慧,我們將這個智慧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得出的結論就是:一個人真正的智慧不是將自己的思維放在外界的事物上,而是探尋自己的內心

因為事物的答案在自己內心,所有忽略內在而一味向外探求,企圖用外在的環境滿足自身的慾望行為都將以失敗而告終。

反之,一個人放下自己向外擴張的盲目行為,放棄跨度過大的行動,才能真正的獲得真知,這是一個人做事的關鍵。

而世俗之人常犯的錯誤,就是總在關心自己需要的是什麼,但是從來不清楚自己擁有的是什麼,缺乏了對於自己內心的清醒認知,抱著一個好高騖遠的念頭,就想要達到自己的目的,這樣的方式就是荒唐。

從《孫子兵法》的五大因素之中,看事物成敗的關鍵

《孫子兵法》之中有這樣一句話: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凡是在開戰之前預計可以取勝的,是因為籌劃周密,有利的條件充分,凡是在戰前預計不能取勝的,是因為籌劃不周密,勝利的條件不充分。籌劃周密,有利條件充分就可以取勝,籌劃不周,有利條件不充分的就不能取勝,更何況是不從不做籌劃,毫無有利的條件的呢,我用這個角度去看勝負,結果便一清二楚。

《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認為,戰爭關係著國家存亡,我們不能不認真去研究它。

孫武從戰略的高度概括了戰爭的意義,而且也從戰爭的根本上,講述瞭如何作戰取勝的智慧,而根源就是準備充分。

從《孫子兵法》的五大因素之中,看事物成敗的關鍵

正如我們在《道德經》中學到的智慧,一個人將向外擴張的妄念收斂,反觀自身,不要去看自己想去做什麼,要反觀自己的條件能夠做什麼。

當你有了某一個念頭之後,先積累自己的條件,準備充分之後,你想要的自然就會出現。

而孫武在《孫子兵法》提到想要作戰取勝,需要具備五個條件,這五個條件也是考察自己是否準備充分的依據:

一、政治;二、天時;三、地利;四、將領;五、法治。

所謂政治,就是民眾與君主意願一致,這樣君主便多了輔助的力量;所謂天時,是指一個季節的氣候變化情況,也就是當時的自然氣候或外界的某一方面的因素,是否適合征戰;所謂地利,就是指地形的平坦或險峻狀況,在審查地利的過程中,即便地利的條件並不於自己,也要清醒的知道地利的狀態對自己的影響;所謂

將領,就是指將領的才能、德行、威嚴等等;所謂法制,就是指一個軍隊編制的秩序建設。

從《孫子兵法》的五大因素之中,看事物成敗的關鍵

一個人作戰之前,需要對這五個條件有充分的瞭解,才是自己取勝的關鍵,如果只是一味的想要取勝而忽略了這些條件,無疑會失敗,這五個條件缺少了任何一個,都會造成戰爭的敗局。

就好像在生活中,成功需要許多方面的因素共同組合,一旦其中任何一個因素準備不夠充分,都會導致失敗。

《孫子兵法》的這一謀略不僅體現在軍事上,也體現在生活上。

比如說某一個項目的研發,也需要這五個條件作為基礎支撐;“政治”就是團隊整體是否上下一心;“天時”就是當時的風口是否適合這個項目的研發和進行;“地利”就是指當下的環境是否適合項目的孕育;“將領”就是公司領導是否具備相應的才能和德行;“法制”就是對於公司的秩序管理是否恰當到位。

從《孫子兵法》的五大因素之中,看事物成敗的關鍵

其中的任何一個因素都會直接影響結局,不光針對於某一件事情,就連一個人的人生都會因為這五種因素的缺失而導致失敗。

紅頂商人胡雪巖,在人生高峰的時候,他的個人資產比國庫的一半還要多,也是叱吒風雲的人物,但是他人生的結局卻非常悲慘,妻離子散,家破人亡。

他的成功是許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塑造的,而他的失敗,也是由於某些條件的缺失造成的。

在他人生晚年的時候,首先是因為自己的狂妄而違背了這五個條件之中的“將領”,缺乏了該有的德行,其次,他遭遇了手下的背叛,這違背了五個條件之中的“政治”

而這兩個錯誤也造成了其他方面的影響,最終導致了悲慘的結局。

任何一件事情的成敗,都有著背後看不見的因素共同組成,沒有任何的成功是僥倖的,即便看似機緣巧合,背後其實也有著各方條件的共同組成。

從《孫子兵法》的五大因素之中,看事物成敗的關鍵

所以明白了道家思想中所說的審視自身,看清應該看清的狀態,才掌握了成功的必要法則。

文|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