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是最大的慈善

第008講以世界銀行這一國際扶貧機構的低效為例,認為純行善模式本質上就決定了其無法達到預期目標,反而商業實質上是最大的慈善。

在非洲,如果每個兒童能打上12美分的一針疫苗,死於瘧疾的人數就會減少一半。如果每名婦女可以拿到3美元,兒童死亡人數也可以減少一半。哪怕婦女僅僅用這3美元去買蚊帳,就可以減少大量的疾病。

可惜的是,西方對非洲的援助已累計超過2.3兆美元,卻沒能減少一半的瘧疾死亡人數或一半的兒童死亡人數。如此低效的行善扶貧結果,主要是由於以下四個原因:

1.缺乏反饋機制。這種資助方法好不好,很少人會反饋,不容易評判效果。

2.委託代理問題。負責行善的只是代理人,花的不是自己的錢,不會像花自己的錢那麼盡心盡責。

3.所託非人問題。經常的做法是把錢捐給當地各類政府機構,而當地政府水平有限,依靠他們去執行扶貧的落地,效果甚至會適得其反。

4.養懶漢效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員可能會努力保住被資助的資格,以期不勞而獲,反而不想努力脫貧。

跟扶貧相比,商業行為,由於市場機制作用和分工協作流通,反而能大幅、持續而高效地改進人們的福利,提高民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我們每天都在享用商業這一最大的慈善。

本講與第006講的“人性自私推動社會進步”相互呼應,再一次論證小圈子的幫助靠愛心可以,大世界的整體提升還得靠市場運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