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麼是中國文化的力量?

喬冠鈞的商業乾貨


中華文明淵遠流長,自祖始炎黃至今,各個時期中國文化都被賦予新的含義,伴促著中華民族的成長!比如“大一統”文化,自始至終都讓中國以一個整體,存在於世界民族之林。“愚公移山”教會了中國人艱苦奮鬥的立世本領。“三國家門而不入”讓中國人謹記忠國敬孝的家國情懷。“孫子兵法”讓中國人學會了,以謀制敵,強而不怠,務實進取的強國之策!中國文化看似無形無態,實則有形有態,沒有深涉中華文化深邃之地,不可能懂得中國文化讓中華民族受眾的深奧與悠長!我想中國文化的力量莫過如此吧!


誠意正心


毛澤東思想,古今中外之精華,理論與實踐之典範,中華民族騰飛之旗幟。



海岸清風


我是半枝蓮,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對比一下財大氣粗、醫學先進而戰績糟糕的美國,我們的確應該自豪。我認為我們的勝利凸顯了其他國家所不具備的中華民族文化中的凝聚力的力量。

先回顧一下耳熟能詳的抗疫口號吧:

國有難,招必回,戰必勝!

同舟共濟 ,共渡難關。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全黨動員防疫情,人人都是安全員。

我們同努力,疫情定可防。

萬眾一心, 眾志成城 ,科學防治 ,戰勝新型肺炎!

我們看到的是四萬醫護白衣執甲,逆行出征。全國所有的呼吸機全部搬到武漢。

我們也看到了各省“搬家式”運送蔬菜、肉食等生活物資支援居家隔離的武漢市民。

一句“居家隔離”的命令,全國響應……

但你可知道,中華民族的這種強大凝聚力不是舊中國固有的。孫中山先生曾說過:“四萬萬中國人,一盤散沙而已”。被統治階級閹割後的儒家道統,孝子太多,忠臣太少,因此成了一盤散沙。於是,文官貪財、武官怕死。北洋海軍船不可謂不堅,炮不可謂不利,然而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沒有守住一座該守的城池,沒有攻下一個該攻下的陣地,沒有擊沉一艦日本軍艦。

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中,關東軍只有1.9萬人,而東北軍19萬。然而,兩個多月就丟了東北三省。

是毛澤東領導的共產黨再造了千萬民眾的精神信仰,發動群眾,依靠群眾,鑄就了堅不可摧的民族凝聚力。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洗禮使這一精神發揚光大。“中國的面貌,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都不應該是舊的,都應該改變。”毛澤東在解放前夕向全國人民發出了“愚公移山,改造中國”的號召。

新中國成立70年,從根本上改變了舊中國一盤散沙、貧窮落後的國家形象,塑造了新中國團結進步、煥然一新的國家形象。

民族凝聚力是指一個民族內部的相互吸引力,是推動各民族向前發展的一種內部力量。我們中華民族的民族凝聚力,不管遭遇任何艱難困苦,都壓不垮,打不散。現在這種凝聚力已經形成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基因:

人民軍隊的紀律是“一切行動聽指揮!”

少先隊員的呼號是“時刻準備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