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媒:人和離隊名單達14人,將以青年軍征戰新賽季,會不會成為下一個申鑫?

智道足球


北京人和,一支顛沛流離的球隊,有過高潮,也有低谷。只是想要在北京求生存,沒那麼容易。以青年軍征戰,無疑是想以低成本謀發展。



從上海到陝西,再到北京,這支球隊多次改頭換面
,都未能真正活的快心和快樂。到底是為什麼呢?

關鍵問題在於,俱樂部有心搞足球,但卻得不到相應的支持。

眾所周知,足球就是燒錢的運動。如果沒有相應的支持和回報,球隊就沒有多大生存的意義。特別是中國足協還有諸多政策也限制了球隊發展的空間。
在北京紮根後,北京人和想要再轉移陣地求生存,沒可能實現了。


球隊異地轉讓,禁止。

再有就是球隊也需要改為中性名稱,這也極大地打擊了投資人的熱情。

在北京,本就有老大哥北京國安。新兵想在夾縫中求生存,難上加難。多次遷徙的北京人和,甚至連忠誠的球迷都少之又少。
當然了,俱樂部也想過不少辦法去開拓市場,可惜事與願違。沒有球迷,也沒有媒體的關注,誰還有熱情與球隊共生存?投資必須講求回報,一味地填坑,坐吃山空麼?

現在,球隊以青年軍征戰新賽季,恐怕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以低成本來經營,無非就是投資熱情銳減啦。

或許正如廣州富力俱樂部黃盛華所言,很多投資人的熱情都快消磨掉了。如果繼續這樣下去,估計聯賽也玩不長久。那北京人和是否會成為下個上海申鑫呢?
難說!關鍵在於俱樂部還有心力去經營麼?似乎也沒看到俱樂部有任何長遠的發展計劃和目標,走一步是一步。

多達14名球員離隊,主力框架被打散,再由本土教練王波帶隊,這就是信號吧。

未來的北京人和
,或許就這樣糊里糊塗的過下去了。

其實,以青年軍征戰,也有可能取得好成績。

球隊在多名主力離隊後,也換取了不少收入來支撐球隊運營;集團業務方面也不差,還有控股球隊。
按理說,俱樂部不差錢,缺的是激情吧。

在商言商,沒有回報的投資就是最大的失敗。

如果北京人和不想變成下個上海申鑫,看聯賽發展前景吧。


長樂體壇


上賽季北京人和陷入了保級困境,在夏季間歇期也曾經做出過努力,但是並沒有保級成功。


降級後的北京人和對球隊陣容進行了更新換代,計劃在新賽季以青年軍征戰中甲,恰恰說明了俱樂部正在做出調整,力爭在中性化冠名實施後能夠存活下來。

中國職業足球實行中性化冠名是抑制足球泡沫,保證中國職業足球能夠健康、長遠發展的必由之路,這也是其他各國職業聯賽早已經證明過的,中國早晚要實施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只要北京人和是真心搞足球就不會成為下一個上海申鑫。反之,任何不是真心搞足球的俱樂部都有可能成為下一個上海申鑫。


老張足球觀點


人和清除幾乎所有一線主力肯定會步申鑫的後塵。

現在中國俱樂部的老闆都在根據足協的新規作出各自最有利的行動。必竟老闆投資足球並不僅僅因為熱愛,中國足球俱樂部從沒有盈利是共識,那老闆只能從冠名獲得一些廣告的回報。但又趕上足協推行中性化冠名,幾乎把投資人的路都堵死了。只能成本最小化運營,清除高薪球員,只留青年隊。如果中甲能活下來就繼續玩,如果再降級就退出不玩了,到了乙級沒有曝光率更沒戲了。

這也是中國足球俱樂部普遍存在的一個劣性,老闆投資足球,不是能從球隊運營得到回報,更多是廣告效應及與當地政府談判的價碼。案例比比皆是,如許家印沒投資足球之前只是廣州二流房產開發商,自從收購降級的廣藥改名恆大後,十年時間許老闆的身家從280億人民幣漲到218億美元,恆大地產更是走向全國,躋身一流開發商,這是成功案例。

資本逐利與俱樂部長遠發展發生矛盾時,往往俱樂部最受傷。我們看一看人和的歷程就知道了:從1995年上海浦東隊,到上海中遠隊,到上海永大隊,2006年外遷西安改名西安滻霸隊,陝西寶榮滻霸隊,2012年又遷往貴陽改名貴州人和隊,2015年又遷往北京改名北京人和至今。好不容易在本地培養了球迷基礎卻只能跟隨資本流浪,一個沒有球迷根基的球隊何談發展。

足協雖然意識到球隊發展的本地化重要性已著手製定規則,但對於目前中國足球環境來說,老闆們只投入沒產出,這種賠本買賣能維持多久呢?對於投資人來說也是無奈,只能走一步算一步,棄之可惜,形同雞肋。所以步申鑫後塵是肯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