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願分享就是自私?有多少孩子正在被冤枉!被傷害!

孩子不願分享就是自私?有多少孩子正在被冤枉!被傷害!


孩子不願分享就是自私?有多少孩子正在被冤枉!被傷害!


孩子不願分享就是自私?有多少孩子正在被冤枉!被傷害!

這樣的場景,時常發生在我們身邊:


“給他玩一下,別那麼小氣”


“你這麼小氣,到時候別人都不願意跟你玩了”


“愛分享,才是好孩子,你這樣,下次我就不給你買了”


當孩子不願意分享的時候,我們大人總是忍不住要勸孩子大方,甚至“威脅”孩子,希望孩子能有樂於分享的精神。


教會孩子懂得分享是好事,但如果強制孩子分享,那麼,家長的“裝大方”就是在害孩子。

孩子不願分享就是自私?有多少孩子正在被冤枉!被傷害!

孩子不願分享就是自私?有多少孩子正在被冤枉!被傷害!

孩子不愛分享並非自私,

而是物權意識作怪


記得優優4歲的時候,優爸有次讓她和另外一個孩子分享零食。


優優突然很強勢的拒絕:“我想分享就分享,不想就不想,這是我的自由!”


把我和她爸都給震驚到了,我順勢調侃優爸:孩子這是長大了!


優爸嘿嘿兩聲表示歉意,沒再強迫優優分享了。


家長可能都碰到過這種情況,當孩子到了2歲左右,你要求他分享時,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


這其實就是孩子的物權意識在發展。

孩子不願分享就是自私?有多少孩子正在被冤枉!被傷害!

零食和玩具都是孩子的最愛,當他們物權意識萌芽後,會選擇拒絕分享,這並非自私,而是正常的心理作用,是孩子成長的標誌。


物權意識的發展大概有這麼幾個階段:


模糊期(0-1歲):這個階段,孩子自我意識幾乎沒有或很薄弱。


敏感期(2-4歲):以自我為中心,知道什麼“我的”“你的”,行為上有攻擊性,易衝動,甚至爸爸媽媽也要不到他手裡的東西。


規則建立期(4-6歲):開始嘗試與他人建立玩耍規則,但仍然存在以自我為中心的特點。


樂於分享(6歲後):分享意識逐漸趨近於成人,道德觀念開始傾向於公正,願意大方分享。


當孩子處在物權敏感期的時候,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分享,但絕不要逼迫孩子去分享!

孩子不願分享就是自私?有多少孩子正在被冤枉!被傷害!

如果父母強行逼迫孩子,會降低孩子的自尊,讓孩子產生反抗行為和不安全感,甚至長大會十分易怒或自卑,不利於今後孩子的長遠發展。


正如,瑞士著名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所說:


“被迫的無私、分享,對孩子而言,通常是以犧牲自我需求而終結的。


很容易讓孩子潛意識裡認為自己的心理需求不重要,導致孩子自我價值感低。


甚至形成討好型人格,認為只有順從和討好,才會讓別人喜歡自己。”


所以,我們沒必要逼迫小孩子犧牲自我,成就他人,他們有權利拒絕,這不是一種無理取鬧,而是一件跟“分享”平等的事。

孩子不願分享就是自私?有多少孩子正在被冤枉!被傷害!

孩子不願分享就是自私?有多少孩子正在被冤枉!被傷害!

如何幫孩子形成樂於分享的意識?


分享是一種美德,也是人與人和諧交往的基礎,這也正是我們希望孩子能樂於分享的原因之一。


希望孩子能通過分享,有一個美好的童年和一個健康的人際關係。


優媽總結了幾個引導孩子愛分享的方法,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家長。

孩子不願分享就是自私?有多少孩子正在被冤枉!被傷害!

  • 1、禁忌“逗孩子”的行為


處在強烈的物權意識確認期的孩子,大人千萬不要去逗引孩子,強搶孩子手中的東西,讓他哇哇大哭,然後羞他“你真小氣!”


給孩子強行貼這樣的負面標籤,會讓孩子感到羞愧,感到隨時可能失去,更不樂意分享。


當孩子願意分享時,家長一定要接受,而不是說“我是逗你的,我不吃,你吃吧!”


這樣的行為實際上是在拒絕孩子的分享,會讓孩子感到失望,次數多了,孩子就失去了分享的慾望。


  • 2、抓住時機,藉機引導


當別的孩子願意把玩具分享給自家孩子玩時,家長可以趁機提醒孩子:是否感到開心?


當孩子回答是,那麼我們就可以接著說:如果你把玩具分享給他玩,他也會感到很開心。


以此來給孩子暗示,分享是快樂的事。

孩子不願分享就是自私?有多少孩子正在被冤枉!被傷害!

  • 3、讓孩子體驗分享的愉悅


吳京妻子謝楠的做法,就是如此。


當兒子不願意分享時,謝楠就引導孩子說:你可以說不,但你想一想,如果大家一起玩,說不動可以研究出更好玩的玩法呢?我們要不要試一試?


這樣一來,孩子就心動了,當他體驗過分享的快樂後,分享就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事。


  • 4、孩子分享後要給他讚美、鼓勵


孩子樂於分享後,家長及時給予讚美和鼓勵,會讓孩子心中產生一種榮譽感和驕傲感,因而更加願意去分享。


讚賞和激勵,永遠是促使孩子進步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孩子不願分享就是自私?有多少孩子正在被冤枉!被傷害!

一個被尊重過物權的孩子,才能真正體會到分享的真諦。


所以,引導孩子主動分享的同時,也要允許孩子有拒絕的權利,讓孩子明白:分享不是為了取悅別人,而是愉悅自己。


- END -

作者:優優媽媽,從事教育工作14年,擁有豐富實戰經驗的二胎媽媽。專注研究3-15歲的養育與教育,教書也育人,育兒亦修己。微信公眾號:超煩惱爸媽(ID:cfnbama)。注: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