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庄镇东庄村 || 好运古建澄城村落记忆(36)

东庄村

忘不掉的乡愁

秦书朝

在黄土高原铁镰山巅东南方三公里处,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叫东庄村,那,就是我的故乡。

韦庄镇东庄村 || 好运古建澄城村落记忆(36)

据碑文记载,清咸丰年间,太极堡(现韦庄镇老城区)内东家巷大户人家,为了方便耕种离家三、四里外的千亩薄田,减少秋收冬藏车马人员的来回劳碌奔波以及管理上的抽扯,在此选一较为居中又地势平坦处,打井汲水,圈墙建房,扎驻吊庄。每逢农忙季节,所有管理人员、下地干活雇工以及车马农具均在吊庄食宿居住,地里所产收获也暂时在此存放保管。天长日久,这里便逐渐形成了一个绿荫遮盖、人丁兴旺、功能齐全的自然村庄,概因此庄为清朝时期所始建,故取名曰“清安庄”

后来,城内东家大户树大分支,将其中一支分出前往清安庄居住,繁衍生息,绵延不绝。由于村内都是东家血脉,人们习惯叫村子曰东家庄,一直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村里相继有了苟、刘、邓三户陆续迁入,村名东家庄依然沿用数十年,至于初始村名清安庄只是在老人们的闲聊中和村碑上偶有所见。

韦庄镇东庄村 || 好运古建澄城村落记忆(36)

上世纪五十年代下页,成立人民公社时,东家庄更名为东庄子,与新庄、柿园三个自然村组成了一个大队,命名为东新园大队,大队部设在东庄子村社员东定牢家中。

1959年,三门峡水库蓄水,国家举全力组织库区移民搬迁,东庄子村也是库区移民安置点之一。于安置移民的同时,在村子中部筹备修建了大队部(位于天顺与金房两家之间),在举行队部落成庆典的同时,东新园大队更名为东庄大队,即目前的东庄村。

韦庄镇东庄村 || 好运古建澄城村落记忆(36)

解放初期,东家庄虽然只是一个不足30户,人口不到150口的一个高原袖珍村落,却也是“麻雀虽小肝胆俱全”村东不远处建有老爷庙、戏楼、药王洞、东家祠堂等,所建房屋,雕梁画栋 ,富丽堂皇,古色古香,气势恢宏,尤为壮观。尤其是与戏楼遥遥相望的老爷庙前那对大石狮,雄伟高大,栩栩如生,威风凛凛的雄踞村头,护佑着古村风脉(石狮如今被收藏保存在澄城县博物馆岳楼门前)。可惜这些珍贵文化遗产历经荔北战役之东庄战火后,相继毁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和那个特殊的年月之中。目前,人们只能从“老爷庙前”“戏楼背后”“药王洞前”等相关地名和老一辈人的口口相传里回忆起这里曾经的辉煌。

韦庄镇东庄村 || 好运古建澄城村落记忆(36)

东庄村,地处黄土高原台田区,总耕地面积一千二百多亩,除了村西、庙后和李家陵几块为数不多稍微平坦的土地外,其它全部是呈西北高、东南低埝高坡陡的台田,有东坡、南坡之分。库区迁移以前,这里土地贫瘠干旱,主产小麦、大麦、豌豆、谷子、糜子、荞麦、黑豆等农作物,且多是广种薄收,勉强可维持当地人员生存所需。移民安置以后,人口剧增,为了缓解土地产出难以维持人员剧增之矛盾,村里开始引进耐干旱、耐瘠薄、稳产高产的粮食作物品种。“渭麦四号”取代了“碧玛一号”、“五二号”,红薯、玉米、高粱、以及经济作物西瓜、棉花相继在这里落户,为养育这方土地上的这方人立下了汗马功劳。

韦庄镇东庄村 || 好运古建澄城村落记忆(36)

改革开放不仅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也为种植结构改革营造了良好环境,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抽黄东雷工程的建成行水使东庄村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解决了温饱问题的东庄人彻底颠覆了祖祖辈辈遗传下来的种植观念,大胆引进果木栽植,使昔日的米粮川变成了今日的花果山。每年成百上千吨的酥梨、苹果、葡萄、樱桃、核桃商品,筐装车运,销往省内外各地。

韦庄镇东庄村 || 好运古建澄城村落记忆(36)

东庄村,地处黄土高原南缘,地下水位很深,素有“宁给一个馍,不给一口水”的说法,虽然村子里有三眼深达100多米深(俗称36丈)的深水井,到了枯水期,仍然远远不能满足不到300口人的生活用水。尤其那沉重的大辘轳,令人望而却步,家中缺少男丁者,吃水十分纠结。这也成就了村子人固守热土的陈旧观念,凡让孩子外出招工、当兵、干事的家户最少是有两个男丁者才敢去,这也是东庄村文革前60来户人家300多口人在外工作者还不足十人的原因。改革开放以后,东庄村新打机井两眼,解决了人畜用水问题还建成了200多亩旱涝保收田。五年前又在移民工程扶持下,引来了20多里外的人饮工程,户户通上了自来水,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村里外出务工人员达到半数以上,人均年收入稳步增长,跻入了小康村行列。

韦庄镇东庄村 || 好运古建澄城村落记忆(36)

东庄村的特殊地理位置,成了自古兵家必争之地,解放前夕,著名的荔北战役中,盘踞在村子里的国民党残兵败将,垂死挣扎、苟延残喘,为挽回失败局面在村子周围挖下了一丈多深的战壕,负隅顽抗,在人民解放军摧枯拉朽般的强烈攻势和当地民兵武装的紧密配合下,残匪们迅速土崩瓦解,留下一具具尸体狼狈逃窜。至此,澄城县境内最后一股顽匪被彻底歼灭,宣告解放。

韦庄镇东庄村 || 好运古建澄城村落记忆(36)

韦庄镇东庄村 || 好运古建澄城村落记忆(36)

东庄村的民居建筑风格如同当地的本土居民一样,淳朴厚诚,集关中平原与黄土高原建筑风格为一体,建材就地取材,多用当地粘土,夯筑背墙,檐墙、山墙用粘土所打胡基垒砌而成,房屋形式上多为单边盖的厦房。这种建筑经济实惠又结实耐用,而且到了寒冷的冬季,还能保暖御寒,所以为祖祖辈辈所喜爱。如今,村里人富起来了,也舍得投资修盖住房,改善居住条件,村子里昔日的土木结构房屋早已被砖木所取代,楼房及砖混建筑磷次栉比,美丽大气。

韦庄镇东庄村 || 好运古建澄城村落记忆(36)

值得一提的是,我的家乡虽然少有名人古建,却曾有不少古树名扬四海,值得怀念:

白杨树 在村子东南角低洼处,尚不清楚何人何年所栽两棵白杨树,也许是全村下雨水汇集于此的缘故,或者是受全村人的精心呵护所致,历经上百年的风霜雨雪,两棵白杨树长得异常高大挺拔,胸径接近两米,据老人们讲,每逢天气晴好,站在朝邑丰图义仓就可以看见村口的白杨树。因此那时候知道韦庄东庄村的人不多,方圆百里提起白杨树下几乎妇孺皆知。可惜在大跃进时两棵古树毁于一旦。

古槐 文革前村子里有三棵百年古槐,虽然胸径都在一米以上的古槐树干已经朽空,内可藏人,却依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目睹和见证了东庄村的兴衰变迁。因为人们对古树文物保护意识不强,70年代古树相继毁于愚昧。

古柏 在村前白杨树东南一百米处是东宗堂家祖坟所在地,陵地里栽植有五棵高大挺拔的古柏,郁郁葱葱长势茂盛的古柏团团围抱,如盖如伞,将东氏祖坟遮盖得严严实实。这几棵古柏长得太壮观了,站在十多里外的苦泉坡头遥遥西望,如同一棵绿色的大蘑菇一般雄立村头。小时候,在地里拾麦时,累了,我曾跑到古柏下乘凉休息。耳听古柏迎风呼啸,眼观林涛汹涌起伏,不由自主头枕墓冢进入梦乡。醒来后,竟然受凉感冒,高烧达40度,说了一晚上胡话。70年代,清理公有土地上的私有财物时,古柏被主人所挖掉。

木瓜树 村东头场边,有五棵面盆粗细的木瓜树。据口口相传,这是喜娃祖上东公太章官居大学士时从南方带回几株木瓜树苗,栽植在村东本家私田(俗称木瓜园)里。经过几代人的精心呵护管理,这五棵宜药宜材的景观树长得遮天盖地,每年都结出累累果实,深受村邻喜爱。上世纪六十年代,全国政协委员、民主人士党仙洲亲临树下,观赏黄土高坡上的这一罕见珍稀树种后,挥毫写下“五株木瓜宝贵树”几个龙飞凤舞的飞白大字,教育人们要珍惜、爱护、保护它。遗憾的是,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时。五株宝贵树被砍伐毁灭。

一花一世界,一木一菩提。村里的古树没了,许多记忆中的人和物也成了过去,留下的只是回忆和怀念。作为东庄村走出来的游子,不论到哪里,是天涯还是海角,都无法忘记那曾经的老井、村头波澜不惊的涝池、以及月光下啸聚打闹的麦场,那些挥之不去的乡愁总会在记忆的河流里被偶尔捞起,引来心头软软的痛。

韦庄镇东庄村 || 好运古建澄城村落记忆(36)

来源:遇见澄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