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之殤:用仁義對待非仁義的戰爭,註定以失敗收場

宋襄公之殤:用仁義對待非仁義的戰爭,註定以失敗收場

宋襄公十三年十一月,宋軍與楚軍相遇於泓水兩岸。當時楚軍實力強於宋軍,且士氣高漲。宋國司馬子魚建議宋襄公趁楚軍渡河時發動突襲,結果被宋襄公拒絕。楚軍安然渡過泓水之後開始佈陣,子魚又建議趁楚軍還沒布好陣形攻擊楚軍,但又被宋襄公拒絕。楚軍布好陣形後,宋軍才開始發動進攻,結果不是楚軍對手,大敗而歸。這就是著名的泓水之戰。

此戰宋襄公臀部中箭,最終不治而死,自己稱霸諸侯的夢想也隨之破裂,留下了千古笑柄。

宋襄公之殤:用仁義對待非仁義的戰爭,註定以失敗收場

泓水之戰(圖片來自網絡)

時代背景

春秋時期,周天子地位衰落,禮崩樂壞,諸侯征伐不斷,其中有四個諸侯國逐漸發展成為一等大國,它們分別為:晉國、齊國、楚國和秦國。

宋襄公時,晉國由於發生內亂,無暇顧外;而秦國則被晉國阻斷東進路線,只能向西發展,滅國二十,稱霸西戎;而齊國在齊桓公的治理下稱霸諸侯,成為春秋五霸之首;楚國則正處於楚成王時期,楚成王致力於稱霸諸侯,不斷向北發展。

宋國處於華北平原腹地,一馬平川,諸侯環繞,且處於齊國、晉國、楚國幾個大國之間的緩衝地帶,自身發展空間受限,且容易受到大國的干預和影響,再加上宋國經常出現內亂,所以不管怎麼折騰,一直是個二流國家。

宋襄公在位期間,以宋國的實力,本來稱霸諸侯遙不可及,但是齊國發生了一個事件,卻給了他展現自己的機會。

宋襄公之殤:用仁義對待非仁義的戰爭,註定以失敗收場

春秋時期局勢(圖片來自網絡)

齊國內亂

宋襄公元年,齊桓公在葵丘會盟諸侯,當時宋襄公剛即位,父親宋桓公還未下葬,宋襄公就欣然前往參加會盟。

由於宋國依附齊國,兩國關係密切,所以齊桓公和管仲立太子昭時,囑託宋襄公給予照應,宋襄公欣然答應。

宋襄公之殤:用仁義對待非仁義的戰爭,註定以失敗收場

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圖片來自網絡)

八年後,齊桓公病死,六子爭奪君位導致齊國發生大亂,齊桓公的寵臣易牙和豎貂擁立公子無虧為國君,太子昭逃到宋國尋求庇護。

宋襄公答應過齊桓公照顧太子昭,且他以仁義自居,齊桓公去世理應太子昭繼位,易牙和豎貂擁立公子無虧為國君不符合法理,且不得人心,所以這是一次提升威望、成就霸業的大好時機。

所以第二年初,宋襄公便聯合曹國、衛國、邾國領兵攻打齊國,幫助太子昭歸國爭位。齊國大夫迫於諸侯國聯軍的壓力,在國氏、高氏兩家的率領下誘殺豎貂、無虧,迎立太子昭。但其餘四位公子的追隨者突然興兵攻打已經進入齊境的太子昭,迫使其逃回宋國。

太子昭奔回宋國後,宋襄公再度發兵,擊敗齊國眾公子於甗地,太子昭終於得以順利進入齊都臨淄,繼承君位,是為齊孝公。

宋襄公之殤:用仁義對待非仁義的戰爭,註定以失敗收場

齊孝公劇照(圖片來自網絡)

霸業夢想

齊國因為這次內亂導致國力大損,齊桓公苦心經營的霸業也宣告終結。宋襄公幫助齊孝公登上君位,聲望大大提升,於是自己開始飄飄然了,竟然效仿齊桓公,試圖通過會盟諸侯來達成自己成就霸業的目的。

宋襄公十二年,在宋襄公的主導下宋國與齊國、楚國進行三國會盟,並自作主張約定當年的秋天再次在盂地會合諸侯。當時齊孝公即位得益於宋襄公的幫助,所以沒有駁宋襄公的面子,但是齊國畢竟是大國,所以齊孝公對於宋襄公的做法也相當不滿。而楚國更加瞧不起宋國,所以想借下次會盟的機會羞辱宋襄公。

其年秋天,楚、陳、蔡、許、曹、鄭等諸侯君主都如約而至,齊、魯兩國國君沒有參加。此次會盟只有楚國一個大國參加,齊國、晉國沒有參加,而鄭、陳、蔡等是楚國的附庸國,許、曹是末流的諸侯國,因與宋國交界所以不敢不去。所以這次會盟於其說是宋國的會盟,倒不如說是楚國的會盟。

宋襄公沒有認清形勢,自認為霸業將成,就喜衝衝的來到孟地,子魚勸宋襄公帶上軍隊,宋襄公以自己與楚國約定好不帶軍隊自己不能不守信用予以拒絕,結果到了會場就被楚成王派人抓了起來,並帶回楚國囚禁起來,又發兵攻打宋國。後來在魯僖公的調停下,楚國才把宋襄公放回。

宋襄公之殤:用仁義對待非仁義的戰爭,註定以失敗收場

宋襄公以仁義自居(圖片來自網絡)

遺笑千年

會盟諸侯受到楚國的羞辱,宋襄公卻不思悔改,仍不消停,當時鄭國倒向楚國,宋襄公為了一雪前恥,竟然聯合衛、許、滕三個小國的軍隊攻打鄭國。鄭國向楚國求救,楚成王出動大軍直接攻打宋國,迫使宋襄公回軍迎戰,然後發生了泓水之戰。

宋襄公以盟主自居,所以他的一切行動都標榜著“仁義”二字,以此取信於諸侯,然而他的這招根本不起作用。孟地會盟時,宋襄公與楚成王約定不帶軍隊,自己信守諾言,反而身陷囹圄,楚成王違背約定,並沒有什麼損失,反而多了一張好牌,要不是魯國調停,宋國雖然一時擊退了楚國的進攻,但國君被囚禁,隨時有可能被顛覆。

宋襄公吃了一次大虧,自己還不知反省,在決定命運的一場大戰面前,還在講究什麼仁義之師“不推人於險,不迫人於阨”、“君子不重傷、不擒二毛、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其軍事思想已經嚴重落後,與時代脫軌。

宋襄公之殤:用仁義對待非仁義的戰爭,註定以失敗收場

仁義與實力的較量(圖片來自網絡)

春秋戰國時期本來就是弱肉強食的時代,國家想要發展壯大,就是靠吞併,大魚吃小魚。如果一邊講究仁義道德,一邊欺凌吞併他國,豈不是背道而馳!

當時楚國已經是一流大國,對中原虎視眈眈,宋國作為二流國家,在強大的軍事實力面前,所有仁義道德都顯得微不足道。況且宋國自己主動攻打鄭國,於道義上已經站不住腳,所以再講究什麼仁義,只是自欺欺人罷了

泓水之戰宋國雖然實力弱小,但佔據地利,且楚軍輕視宋軍,正所謂驕兵必敗,如果宋襄公用兵稍微靈活一點,聽從司馬子魚的正確建議,趁楚軍半渡之時突然發動進攻,則有很大勝算。如果宋軍戰勝楚軍,則楚國北進的勢頭將會遏制,宋襄公則能夠真正成就霸業也說不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