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破20年“竹竿病” 青大附院首次应用经椎弓根截骨技术开展强直性脊柱炎伴脊柱后凸畸形的治疗

脊柱就好比是人体的“承重墙”,重要程度可想而知。可偏偏有一种疾病让这堵“墙”面临“变形”风险,它就是强直性脊柱炎。近日,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副主任、病区主任西永明教授带领团队成功应用经椎弓根截骨技术开展了一例强直性脊柱炎伴后凸畸形的治疗,让20年不能平卧睡觉的患者重获新生。

保守治疗20年 平卧睡觉成奢望

据西永明教授介绍,根据相关流行病学研究结果估算,我国约有500万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强直性脊柱炎在年轻人群中比较多见,尤其在年轻男性中多发,高发时间段在20岁到30岁。50岁的赵先生,在20年前经常没有原因的地出现胸背部疼痛,“渐渐地他发现自己出现脊柱后凸畸形,由于当时技术条件限制,加上自身不重视病情,并没有进行积极有效治疗。”西永明讲述,5年前赵先生由于脊柱后凸畸形明显,检测HLB-27阳性,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由于对手术的担忧和恐惧,患者选择了自行保守治疗。近3年来,赵先生明显感觉后凸畸形加重,活动后胸闷憋气,步行距离约100米感体力不支,无法平卧睡觉,严重影响了正常生活,赵先生为此而感到异常苦恼。

赵先生及其家人曾在全国各大医院就诊,均未得到满意答复。1个月前在病友的推荐下,来到青大附院西永明教授门诊,此时的赵先生,脊柱已经严重后凸畸形,如不进行手术治疗,病情将可能进一步加重,造成脏器的损害,并且患者本人也一直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迫切希望恢复健康。在听完赵先生的诉说以后,西永明教授对赵先生的遭遇深表同情,决定将患者收入院治疗。

椎弓根截骨技术治好“竹竿病”

接下来的时间里,西永明教授与其团队进行了反复的讨论,最后决定采取胸腰椎后路L1-2椎板切除、L2经椎弓根截骨后凸矫形融合、经L3椎板下缘V形截骨、T11-L1/L3-5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术中采取神经电生理监护、超声骨刀等设备保驾护航。

术前,西永明教授对手术区域的结构进行充分的评估,进行了详细的术前规划及手术模拟。经椎弓根截骨后凸矫形手术难度大,在青大附院尚属首次,西永明教授联合青大附院麻醉科、护理团队对患者情况进行充分评估和充分的术前准备,向患者及家属充分交待目前患者的病情及进行手术的必要性,并将手术情况及可能遇到的风险向患者及家属讲明。在东区医务处组织协调下,组织全院讨论。最终,成功的开展了本次手术。

术后赵先生双下肢功能无明显障碍,逐渐在胸腰部支具保护下,下地行走。“这么多年来,终于可以平躺着睡觉了!这个小小的愿望对别人来说不值一提,但对我来说这是我20年来最大的梦想。”赵先生激动地表示。据西永明教授介绍,经椎弓根截骨术主要切除畸形顶椎的后方附件结构,截骨范围呈开口向后的楔形,再通过后方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纵向加压固定,闭合截骨间隙,短缩脊柱,达到矫形目的,具有创伤小、融合快、脊髓损伤发生率低等优点。

专家提醒:

强直性脊柱炎也是年轻人顽固性背痛最易被忽视的原因之一。如病情进展,会造成躯体活动严重受限,最终显著破坏整体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症状比较隐匿,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可出现厌食、低热、乏力、消瘦和贫血等全身症状,少数病例可有长期低热和关节痛,酷似风湿热表现,个别情况以高热、外周关节等急性炎症表现。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多为年龄较轻者,以男性患者多见,常伴有消瘦、盗汗等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症状。(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徐小钦)

名医档案:

攻破20年“竹竿病”  青大附院首次应用经椎弓根截骨技术开展强直性脊柱炎伴脊柱后凸畸形的治疗


西永明,教授、主任医师、博士及博士后导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崂山院区脊柱外科病区主任。目前兼职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会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创新与转化学组委员、中国康复学会脊柱脊髓损伤分会脊髓损伤和康复学组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脊柱专业委员会脊柱肿瘤学组委员、中国肢残协会肢残康复专业委员会脊柱康复学组常务委员等多个学会常务委员或委员。颈椎伤病、脊柱畸形和脊柱肿瘤特色专科学科带头人,擅长颈椎伤病、脊柱畸形和脊柱肿瘤以及颈胸腰椎退变性疾病的微创治疗,并形成了以脊柱外科为专业方向,以颈椎外科、脊柱畸形和脊柱肿瘤为专业特色的诊疗体系。先后荣获卫健委“医德风范(骨科)杰出青年奖”、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全国十佳中青年骨科医师”、“青岛市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先后承担4项国家级或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国内外知名期刊以第一或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40余篇,授权国内外专利7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包括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3项省部级奖励;目前致力于椎间盘退变的基因修复研究、3D打印可降解药物缓释人工骨、水凝胶支架的研究及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在脊柱外科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