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破20年“竹竿病” 青大附院首次應用經椎弓根截骨技術開展強直性脊柱炎伴脊柱後凸畸形的治療

脊柱就好比是人體的“承重牆”,重要程度可想而知。可偏偏有一種疾病讓這堵“牆”面臨“變形”風險,它就是強直性脊柱炎。近日,青島大學附屬醫院脊柱外科副主任、病區主任西永明教授帶領團隊成功應用經椎弓根截骨技術開展了一例強直性脊柱炎伴後凸畸形的治療,讓20年不能平臥睡覺的患者重獲新生。

保守治療20年 平臥睡覺成奢望

據西永明教授介紹,根據相關流行病學研究結果估算,我國約有500萬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強直性脊柱炎在年輕人群中比較多見,尤其在年輕男性中多發,高發時間段在20歲到30歲。50歲的趙先生,在20年前經常沒有原因的地出現胸背部疼痛,“漸漸地他發現自己出現脊柱後凸畸形,由於當時技術條件限制,加上自身不重視病情,並沒有進行積極有效治療。”西永明講述,5年前趙先生由於脊柱後凸畸形明顯,檢測HLB-27陽性,確診為“強直性脊柱炎”,由於對手術的擔憂和恐懼,患者選擇了自行保守治療。近3年來,趙先生明顯感覺後凸畸形加重,活動後胸悶憋氣,步行距離約100米感體力不支,無法平臥睡覺,嚴重影響了正常生活,趙先生為此而感到異常苦惱。

趙先生及其家人曾在全國各大醫院就診,均未得到滿意答覆。1個月前在病友的推薦下,來到青大附院西永明教授門診,此時的趙先生,脊柱已經嚴重後凸畸形,如不進行手術治療,病情將可能進一步加重,造成臟器的損害,並且患者本人也一直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迫切希望恢復健康。在聽完趙先生的訴說以後,西永明教授對趙先生的遭遇深表同情,決定將患者收入院治療。

椎弓根截骨技術治好“竹竿病”

接下來的時間裡,西永明教授與其團隊進行了反覆的討論,最後決定採取胸腰椎後路L1-2椎板切除、L2經椎弓根截骨後凸矯形融合、經L3椎板下緣V形截骨、T11-L1/L3-5椎弓根釘內固定術。術中採取神經電生理監護、超聲骨刀等設備保駕護航。

術前,西永明教授對手術區域的結構進行充分的評估,進行了詳細的術前規劃及手術模擬。經椎弓根截骨後凸矯形手術難度大,在青大附院尚屬首次,西永明教授聯合青大附院麻醉科、護理團隊對患者情況進行充分評估和充分的術前準備,向患者及家屬充分交待目前患者的病情及進行手術的必要性,並將手術情況及可能遇到的風險向患者及家屬講明。在東區醫務處組織協調下,組織全院討論。最終,成功的開展了本次手術。

術後趙先生雙下肢功能無明顯障礙,逐漸在胸腰部支具保護下,下地行走。“這麼多年來,終於可以平躺著睡覺了!這個小小的願望對別人來說不值一提,但對我來說這是我20年來最大的夢想。”趙先生激動地表示。據西永明教授介紹,經椎弓根截骨術主要切除畸形頂椎的後方附件結構,截骨範圍呈開口向後的楔形,再通過後方椎弓根螺釘內固定系統縱向加壓固定,閉合截骨間隙,短縮脊柱,達到矯形目的,具有創傷小、融合快、脊髓損傷發生率低等優點。

專家提醒:

強直性脊柱炎也是年輕人頑固性背痛最易被忽視的原因之一。如病情進展,會造成軀體活動嚴重受限,最終顯著破壞整體健康狀況和生活質量。強直性脊柱炎的早期症狀比較隱匿,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可出現厭食、低熱、乏力、消瘦和貧血等全身症狀,少數病例可有長期低熱和關節痛,酷似風溼熱表現,個別情況以高熱、外周關節等急性炎症表現。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多為年齡較輕者,以男性患者多見,常伴有消瘦、盜汗等強直性脊柱炎的早期症狀。(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徐小欽)

名醫檔案:

攻破20年“竹竿病”  青大附院首次應用經椎弓根截骨技術開展強直性脊柱炎伴脊柱後凸畸形的治療


西永明,教授、主任醫師、博士及博士後導師、青島大學附屬醫院嶗山院區脊柱外科病區主任。目前兼職中國醫師協會骨科分會會員、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創新與轉化學組委員、中國康復學會脊柱脊髓損傷分會脊髓損傷和康復學組委員、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脊柱專業委員會脊柱腫瘤學組委員、中國肢殘協會肢殘康復專業委員會脊柱康復學組常務委員等多個學會常務委員或委員。頸椎傷病、脊柱畸形和脊柱腫瘤特色專科學科帶頭人,擅長頸椎傷病、脊柱畸形和脊柱腫瘤以及頸胸腰椎退變性疾病的微創治療,並形成了以脊柱外科為專業方向,以頸椎外科、脊柱畸形和脊柱腫瘤為專業特色的診療體系。先後榮獲衛健委“醫德風範(骨科)傑出青年獎”、山東省“泰山學者特聘專家”、“全國十佳中青年骨科醫師”、“青島市拔尖人才”等榮譽稱號。先後承擔4項國家級或省部級科研項目;在國內外知名期刊以第一或者通訊作者發表論文40餘篇,授權國內外專利7項;以第一完成人獲得包括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在內的3項省部級獎勵;目前致力於椎間盤退變的基因修復研究、3D打印可降解藥物緩釋人工骨、水凝膠支架的研究及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系統在脊柱外科中的應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