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陵八友之一的范云为何在沈攸之之乱后,获救免死呢?

铁男春秋


”长史柳世隆平素和范云友好,于是便免了范云的死刑。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范云:

范云(南朝文学家)

范云

范云(451年~503年),字彦龙,南乡郡舞阴县(今河南泌阳县)人。南朝梁大臣,著名文学家,范缜从弟。

六岁时,随姑父袁叔明读《诗经》,日诵九纸。八岁时,遇到豫州刺史殷琰。殷琰同他攀谈,范云从容对答,即席作诗,挥笔而成。南齐朝,进入竟陵王萧子良幕府,“竟陵八友”之一。齐武帝永明十年(492年),随同萧琛出使北魏,受到北魏孝文帝的称赏。还朝后,迁零陵内史,转始兴内史、广州刺史,皆有政绩。萧衍代齐建梁,拜侍中,迁散骑常侍、吏部尚书,再迁尚书右仆射,霄城县侯,居官能直言劝谏。

天监二年,病故,享年五十三岁。梁武帝闻讯痛哭流涕,御驾临殡,追赠本官、侍中、卫将军,赐谥号为文。

竟陵八友输哪几位:

南北朝齐永明年间,有一大群文士集合于竟陵王萧子良左右,形成了一个文学群体,文学史上称"竟陵八友。"《梁书·武帝本纪》:"竟陵王子良开西邸,招文学,高祖(萧衍)与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并游焉,号曰'八友'。"这些人中,沈约、谢朓、范云、都是一代文人。

萧衍(公元464-549年),即梁武帝,字叔达,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齐时以文学游于萧子良门下,他的诗多淫词艳句或宣扬佛理之作,格调不高。八人中最有成就的是沈约与谢朓。

沈约(公元441-513年),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为齐梁文坛领袖,文学成就较高,和谢朓等开创了"永明体",讲求声韵格律,促成了诗歌由古体向近体的发展。

谢朓(公元464-499年),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曾任宣城太守,与谢灵运并称"大小谢",擅长山水诗。其诗歌讲究平仄四声,音调和谐且情景交融,自然清发,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萧琛(公元478-529年),字彦瑜,南兰陵人。少明悟,有才辩。

陆倕(公元470-526年),字佐公,吴郡吴(江苏苏州)人。少勤学,善为文,文辞甚美,昭明太子萧统称其"才学罕为邻"。

任昉(公元460-508年),字彦升,乐安博昌(今山东寿光,一说山东广饶)人,以表奏见长,与沈约有"沈诗任笔"之称。王融、范云的文学成就也比较高。

他们彼此唱和,互相推波助澜,形成了一股文学潮流。《南齐书·陆阙传》:"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永明体作家把声律和对偶方面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上,所作诗平仄协调,音韵铿锵,词采华丽,对仗工整,体裁短小,为格律诗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是从"古体诗"到格律严谨的"近体诗"的过渡,故又称新体诗。"永明体"文学家们虽然在运用声律等技巧上有一些成就,但思想内容却比较贫乏、空洞,形式主义倾向严重。其中一些骨干成员,齐亡后仕梁,在萧衍、萧纲父子影响下大写轻靡柔艳的色情诗,成为宫体诗的主要作家。文学史上又称这-时期的文学风格为"齐梁体"。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齐梁体,通两朝而言之。"清姚范《援郭堂笔记》:"称永明体者,以其拘于声病也;称齐梁体者,以绚艳及咏物之纤丽也。"

湖北省天门市

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市,古时称竟陵县,为萧子良封地,自古人文昌盛,故以此名,后亦有文学学派竟陵派。

沈攸之

沈攸之(?-478年),字仲达,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镇)人,南北朝时期宋朝名将,司空沈庆之从子。

少年丧父,随堂叔沈庆之征战,随军讨伐刘劭,把宋孝武帝推上皇位。宋孝武帝打算奖拔,为沈庆之所沮,深以为恨。前废帝刘子业即位,协助诛杀沈庆之等王公大臣。前废帝死后,投靠宋明帝,讨平刘子尚叛乱,抵抗北魏于彭城,拜镇军将军、郢州刺史,封贞阳县公,选为顾命大臣。后废帝即位,拜散骑常侍、荆州刺史,以享乐自污,从平刘休范和刘景素叛乱。

升明元年(477年),萧道成弑杀后废帝,拥立宋顺帝。沈攸之作为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忠于宋室,起兵于荆州,反抗萧道成,失利于郢城。升明二年(478年),败还江陵,自缢而死,传首京师。

《梁书卷十三•列传第七》:“范云,字彦龙,南乡舞阴人,晋平北将军汪六世孙也。年八岁,遇宋豫州刺史殷琰于涂,琰异之,要就席,云风姿应对,傍若无人。琰令赋诗,操笔便就,坐者叹焉。尝就亲人袁照学,昼夜不怠。照抚其背曰:“卿精神秀朗而勤于学,卿相才也。”少机警有识,且善属文,便尺牍,下笔辄成,未尝定藁,时人每疑其宿构。

父抗,为郢府参军,云随父在府,时吴兴沈约、新野庾杲之与抗同府,见而友之。起家郢州西曹书佐,转法曹行参军。

俄而沈攸之举兵围郢城,抗时为府长流,入城固守,留家属居外。云为军人所得,攸之召与语,声色甚厉,云容貌不变,徐自陈说。攸之乃笑曰:“卿定可儿,且出就舍。”明旦,又召令送书入城。城内或欲诛之,云曰:“老母弱弟,悬命沈氏,若违其命,祸必及亲,今日就戮,甘心如荠。”长史柳世隆素与云善,乃免之。”

《南史卷五十七•列传第四十七》),是南乡舞阴人,晋朝平北将军范汪(传见372年)的第六代孙。六岁时,在路上遇见豫州刺史殷琰,殷琰认为他人才出众,邀请他来作客。范云在问答应对时很有风度文采,旁若无人。殷琰让他作诗,提起笔来立刻写成,在座的人都很赞叹。范云曾经在亲戚袁照家里学习,昼夜从不懈怠。袁照拍着他的背说:“你精神秀丽明朗又肯勤奋学习,是个做卿相的人才!”范云在少年时便机智锐敏,对人对事都有自己的见解,善于作文章,熟悉书信的款式,一落笔便完成,从来不打草稿,当时的人们都认为是他事先便构思好的。

父亲名抗,做郢府参军,范云当时跟着父亲在府里,这时吴兴人沈约、新野人庾杲之和范抗同在府中任职,他们见到范云便把他当成朋友对待。范云一开始任西曹书佐,转任法曹行参军。

柳世隆

不久沈攸之反叛发兵围攻郢城(顺帝升明元年闰十二月癸巳十四,478年2月2日),范抗这时任郢府长流,进城担任防务,家属都留在城外。范云被沈攸之的军人捉到,沈攸之召来范云同他谈话声色很严厉,范云表情毫不畏惧,从容答对。攸之听了笑道说:“你一定是一个让人可心的孩子,暂时回家去吧。”第二天,又召来范云命令他去城里送信。城里的守军有的要杀死他,范云说:“我母亲年老弟弟幼小,他们的性命都悬在沈氏手里,假如我违抗他的命令不来送信,我的亲人就必定要受害,今天我为了送信丧命,心甘情愿。”长史柳世隆平素和范云友好,于是便免了范云的死刑。


雷子的文学分享


先介绍一下范云这个人

范云是南北朝时期,具体点就是南梁的文学家和诗人。他从小就很聪明,根据《梁书·卷十三·列传第七·范云等》记载,

年八岁,遇宋豫州刺史殷琰于涂,琰异之,要就席,云风姿应对,傍若无人。琰令赋诗,操笔便就,坐者叹焉。

大体翻译一下,意思就是范云八岁的时候,在路上遇见豫州刺史殷琰,殷琰认为他人才出众,邀请他来作客。范云在问答应对时很有风度文采,旁若无人。殷琰让他作诗,提起笔来立刻写成,在座的人都很赞叹。

少年成名的范云先是追随竟陵王,与当时的沈约等人合称竟陵八友。随后范云又认识了萧衍,等到萧衍当了皇帝后,便招来范云辅佐他,对范云十分器重。到范云死后,梁武帝十分悲痛,为之痛哭并亲临吊唁。

高祖为之流涕,即日舆驾临殡。

范云与沈攸之

根据我掌握的资料看 范云与沈攸之只有一次交集,据《梁书·卷十三·列传第七·范云等》记载,

云为军人所得,攸之召与语,声色甚厉,云容貌不变,徐自陈说。攸之乃笑曰“卿定可儿,且出就舍”明旦,又召令送书入城。城内或欲诛之,云曰“老母弱弟,悬命沈氏,若违其命,祸必及亲,今日就戮,甘心如荠”长史柳世隆素与云善,乃免之。

翻译一下:范云被沈攸之的人捉到,沈攸之召来范云同他谈话声色很严厉,范云表情毫不畏惧,从容答对。攸之听了笑道说:“你一定是一个让人可心的孩子,暂时回家去吧。”第二天,又召来范云命令他去城里送信。城里的守军有的要杀死他,范云说:“我母亲年老弟弟幼小,他们的性命都悬在沈氏手里,假如我违抗他的命令不来送信,我的亲人就必定要受害,今天我为了送信丧命,心甘情愿。”长史柳世隆平素和范云友好,于是便免了范云的死刑。

以上就是事情的全部经过,我们可以看到 ,范云实际上经历了两次死亡危机,为何两次都能够逃脱呢?

  • 范云横溢才华,声名在外。范云少年成名,当时很多名人都很赏识他,名气很大。沈攸之在和范云对话后,认为“卿自可儿”,所以才放他“且出就舍”。回城之后,长史柳世隆应该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免了范云的死刑。
  • 看范云父亲的面子。范云的父亲范抗当时也是社会名流,

父抗,为郢府参军,云随父在府,时吴兴沈约、新野庾杲之与抗同府,见而友之。

同时也是官府官员,正在城中。

俄而沈攸之举兵围郢城,抗时为府长流,入城固守,留家属居外。

所以,当时两方都会给范抗面子吧。

  • 当时的社会风气使然。在那个时候,人们普遍重视品行,范云为了母亲和弟弟的安危,面对沈攸之时怡然不惧,让沈攸之赞赏他的品行。在为沈攸之送信,城中守军要杀他的时候,又说“今日就戮,甘心如荠。”十分符合当时社会的价值观。
  • 杀范云有害而无益。当时范云虽然名气不小,但毕竟只是一个二十多岁的文人而已,杀了他没有什么好处,反而会被很多文人骂,两相权衡,当然是不杀为上。

综上所述,范云虽然后来飞黄腾达,地位显赫,但当时在沈攸之和柳世隆眼中,也只是一个有点名气的小鲜肉而已,若无十分必要,是没有理由非杀他不可的,范云能够逃脱也是必然结果。


林长风


真有才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