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心 | 留學後發現,原來我只是“井底之蛙”

現在的年輕人,常常能聽到這樣一種論調:那些比你優秀的人,比你還努力。


放在留學圈裡,就是:那些學校比你牛,成績比你好,各方面都比你優秀的人,比你還努力。


談心 | 留學後發現,原來我只是“井底之蛙”

其實peer pressure(同輩壓力),這種現在指代因為同輩取得的成就所帶給自己的心理壓力,在留學生中一直存在。


不僅如此,根據英中德三方合作的一項調查,在英留學的中國學生中,有五分之一的人時常“感到悲傷的情緒”。


這才是留學生的真實日常嗎?留學生們正在過怎樣的生活?我留學以後會有這樣的生活嗎?


決定出國留學後,這些都是你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留學究竟是朋友圈那些全球打卡的新鮮感,別人口中說的光鮮亮麗,還是……怎麼聽說有人在國外抑鬱了?


1 我成了“井底之蛙”


多少留學生在出國前,曾經也是別人家的孩子


可拼死拼活拿到雅思/託福成績出國後……說好的滿地學渣呢?結果自己變成了“井底之蛙”。


被拿著全獎或者半獎的學霸們碾壓,或是被開著跑車上課的同學們驚呆。


才發現自己原來就只是留學大軍中的一名普通人:不是英本、美本,在普通家庭長大,還算品學兼優,拿著爸媽的錢來留學,想著可以拿到一個distinction,結果發現國外的課程還真不只需要三腳貓的功夫。


談心 | 留學後發現,原來我只是“井底之蛙”

上課過程中,看到同學們跟老師無壓力侃侃而談,自己還翻著本週reading的筆記。


只能嘆息一聲:大牛太多,壓力太大,我太難了!


慢著,你不是一個人。


根據耶魯大學的調查,29.5%的留學生稱自己出現過焦慮症狀


在留學的過程中出現焦慮。其實是正常的現象。尤其在面對peer pressure的時候。在海外留學,你能遇到的人可能來自各個國家和各個領域。


他們有的已經有了豐富的工作經驗

,有些是剛剛畢業的大學生,但可能已經擁有耀眼強大的實習經歷和學術能力了,他們或許正在趕往下一份實習面試的路上。


加之學校非常豐富的學術資源和讓人眼花繚亂的活動,也容易讓人產生害怕錯過的感受。


談心 | 留學後發現,原來我只是“井底之蛙”


一個人面對突如其來的落差,被之前舒適生活所掩蓋的所有缺點,都有可能暴露出來。比如學習效率的低下,對自己的不自信,太追求完美主義導致的拖延症等等。


@L.H.

剛到國外,我最擔心的就是小組討論課。因為缺乏全英文環境下的訓練,加之中國人謙遜禮讓的文化習慣,我能夠發言的機會非常少。


同組有一箇中國女生、印度男生和一個英國男生,印度男生每次都非常積極地發言和討論,而我剛開始因為聽不懂他的口音,話非常少。


習慣了他們的講話方式後,我發現其實那個印度男生所說的內容,也並沒有多深奧,只是他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而已。


我慢慢鼓勵自己在傾聽別人發言的同時,也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發現其實表達並沒有那麼難,我要做的只是邁過那一道坎。


你感覺很難的時候,其實是在進步的。


在學習這件事上,留學生從來不會光鮮亮麗。崩潰,認清自己,制定計劃,從頭再來。


學習和生活上的焦慮,未必是一件壞事,是我們在嘗試走出舒適圈,和麵對外界變化和壓力的一種本能感受。


談心 | 留學後發現,原來我只是“井底之蛙”

最好的辦法,就是直面焦慮的來源,然後補足短板。比如,無法參與小組討論,是語言問題,還是其他?


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後,再想辦法解決,不斷地重新出發,才是每一個努力的留學生的常態。


2 留學要經歷哪些階段?


當你翻閱社交媒體上,關於留學狀態的討論,會發現這麼幾種:


剛到一個新的環境中,對一切還不熟悉,準備探索中。


發現自己與環境“格格不入”,感覺太難了。覺得自己像一個井底之蛙。


樂呵呵地忙在其中,一本正經地告訴你,留學生活又忙又爽


告訴大家,一切都是值得的,在留學過程中成長了很多

談心 | 留學後發現,原來我只是“井底之蛙”

其實,這也符合留學生剛剛進入新環境中的心理過程。


有的同學感覺到自己能力的不足和學識的限制,這種感覺也並不是一開始就有的。


剛進入一個新環境的時候,還是“蜜月期”,留學生會對周圍的一切都充滿好奇。無論懷著怎樣的心情踏上他鄉的土地,你的心中一定會對這個國家/地區充滿了探索的慾望。


談心 | 留學後發現,原來我只是“井底之蛙”

而當新鮮勁兒過去,正式開學一段時間後,你可能會發現朋友圈的留學生們開始銷聲匿跡了。有的人在學習,有的人掙扎在culture shock之中。文化觀念之間的衝突,在這個階段逐漸顯現出來。


比如,習慣了呼朋引伴的人剛到美國,暫時還沒有找到朋友,可能就開始變得孤僻起來;再比如,吃不慣英國人的fish and chips,不適應同寢室外國同學的生活作息,異國戀等等。


談心 | 留學後發現,原來我只是“井底之蛙”

尤其當面臨學業的壓力時。曾經有小夥伴告訴我們,她因為樓上的印度同學總是喜歡在大半夜打電話,而沒有辦法在晚上學習,也無法入睡。


眾所周知,英國宿舍的牆非常不隔音,而樓上的印度同學總是喜歡在半夜兩三點打電話,這困擾了她很長一段時間,直到上樓跟小哥溝通後,情況才有所好轉。


大部分同學的“井底之蛙”症狀,就是在這個階段發生的。


加上國外和國內的時差,也很難實時“吐槽”,很多痛苦沒有辦法排解,就成了“焦慮”“抑鬱”的情緒。


談心 | 留學後發現,原來我只是“井底之蛙”

如果能勇敢地往前走,堅持下去,適應這種生活,就能夠“柳暗花明”。這就進入了下一個階段:適應期


留學的孩子們,常常喜歡提“包容”。其實就是在說,在與環境不斷磨合的過程中,留學生們認識到了事物的複雜性,願意去理解、接受和適應這種文化,以及文化社會中的習慣。


這種開放的心態,能夠傳遞到他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3 怎麼不做“井底之蛙”?


俗話說,缺什麼補什麼。


進入到新的環境中,缺乏的自信,暴露出來的能力不足,正是直面這些問題,並想辦法解決的重要契機


同樣是面對課業和同輩的壓力,有的留學生決定微笑面對。


@Rebecca

理工科背景。因為面臨十分繁忙的學習生活,我們不需要考慮中午去哪兒吃什麼,今天要買什麼,明天去哪裡玩。


我要考慮的只有三件事:吃飯、學習、睡覺。


每天都在看文獻、各種材料,彙報進度、更新、準備下一次彙報中度過。教授要求還是很嚴格的,所以壓力比較大。


但生活還是很充實的,沒事就去周邊轉一轉,健健身,散散心,生活真美好。


@小星星

課不多,但是內容足夠我去消化了。


因為英文好,所以學習上的壓力對我來說不算特別大。在上課期間,我還在當地做了一些教育相關的實習(校內志願者和招聘信息都有)。覺得還挺有意思的。


一開始課程確實有點難啃,但是在留學的過程中,我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方向和目標,從來沒有這麼開心過。


看過前面內容,你會了解,井底之蛙其實可以是一種“暫時”的心態。是進入新的文化場景時的內心衝突。


但很幸運的是,你並不是一個人,幾乎所有的留學生,在首次出國的時候,都會出現這樣一段“低谷期”,只有積極面對和解決“低谷期”問題的人,才能夠更快地從這種心態中走出來。


談心 | 留學後發現,原來我只是“井底之蛙”

比如在焦慮和抑鬱時,找到適合自己的解壓方法

,比如運動、聽歌、看電影;多找朋友排解;調整自己,以一種更加開放的心態,多交新朋友。


或者尋求導師(supervisor)、專業的心理諮詢幫助(海外大學在career centre或者其他學校機構中,一定會設置心理諮詢部門)。


如果是學習上的困擾,建議把老師的筆記用手機錄下來,回去慢慢聽;也多跟同班同學交流。你會發現,大家都很喜歡分享自己的想法。


當你做好了這一切,那麼,迎接你的,一定會是一個更強大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