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從小就自律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那些從小就自律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西奧多·羅斯福曾說過:“有一種品格,可以使一個人在碌碌無為的普通之輩中脫穎而出。這個品質不是天分,不是教育,也不是智商,而是自律。”

那些從小就自律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經常有家長抱怨:“孩子做作業要大人守著,電腦一玩一整天,睡覺、吃飯、上學都得催,總之,大事小事,都得大人看著,否則,別指望他能自己做好。”這些都是孩子缺失自律的體現。

為什麼要讓孩子學會自律

對於孩子來說,自律與專注力同樣重要,沒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很難完成自己設下的目標。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讓4歲的孩子待在一個房間,告訴他們,棉花糖可以隨時吃,不過,如果等到實驗人員回來再吃,就可獲得更多的棉花糖。

實驗開始,有的孩子立即大口吃掉;有的堅持了一會,最後沒忍住;有的孩子不斷用唱歌、自說自話的方式轉移注意力,堅持到最後,得到了更多棉花糖。

實驗結束後對這些孩子跟蹤調查發現,能堅持的孩子明顯比其他小孩更優秀,更受人歡迎、工資更高等等。而那些立即吃掉棉花糖的孩子,人際關係較差、不善於應對壓力、注意力不夠集中。

每個人都有惰性,孩子更不例外,早上想賴床,看到玩具就想要,看到零食就想吃,喜歡玩不想寫作業……和他們說自律,似乎很難。不過,這並不代表父母可以忽視孩子的自律能力。沒有天生就自律的孩子,需要父母從小培養。

如何幫助孩子成為自律的人

那些從小就自律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 建立合理的家庭規則

他律是自律的基石。對於孩子而言,自律最開始源於家庭規則建立。

孩子小的時候,常常控制不住自己,這時候就需要來自父母的“他律”。

比如孩子想要玩遊戲,那麼就規定時間,和孩子說好每次只玩15分鐘,時間到了後,就讓孩子去做別的事,即使孩子還鬧著要再玩一會,父母也別輕易放棄執行。

通過制定符合孩子認知水平的規則,讓孩子知道,想不想做是一回事,能不能做是另外一回事,每個人的行為必須在一定的規則和邊界內。

  • 幫助孩子認識和管理時間

在自律的反面,有個詞叫拖延。“作業週一交,我明天晚上再完成”“爸媽還沒催,我再多玩會兒手機”“沒事,再睡會兒,上學應該不會遲到”“反正不急”。

孩子經常有一種主觀拖延現象,總是推遲應該完成的事情,顯得拖拉磨蹭。

父母可以先教孩子遵循時間計劃去做事,給孩子制定時間表,比如當孩子做一件自己不太願意做的事情時,讓孩子自己給出一個完成時間,告訴他在這個規定時間內做完後,剩下的時間就可以自由支配,激發孩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良好的時間管理能力。

  • 讓孩子學會“延遲滿足”

日常生活中家長應當引導孩子按照先“苦”後“甜”的原則做事情,教會孩子先將享樂推遲,先完成自己的小目標,再去“享受”。

不要總是第一時間滿足孩子的要求或慾望,給他們一個等待的時間或是通過做事情來交換,這是一個意志力鍛鍊的過程,可以更好的培養孩子的自制力和抵禦誘惑的能力。

已經上學的孩子,可以讓他放學回家先做完功課,再去玩。這個過程能讓孩子逐漸學會自我控制,學會等待。

  • 孩子的自律,關鍵在於父母

不自律的家長很難教育出自律的孩子。

試想如果我們小時候,一個吸菸酗酒通宵麻將的大人,反覆對你說:“你要多看點書” “你怎麼就知道玩”,這樣的教育對孩子來說,毫無說服力。

家長是孩子學習的一面鏡子,父母的生活毫無自律,行為缺少基本的自控力,孩子極有可能有樣學樣。再好的教育理念都抵不過“身教”這兩個字。

那些從小就自律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Luka主動閱讀引導,讓閱讀變的有規律

Luka的主動閱讀引導功能,會不定時向小朋友發射“我又想讀繪本啦”的信息,來提醒孩子和家長閱讀,並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通過Luka的提醒,讓閱讀成為孩子的一個自然習慣,促進孩子有時間規律地進行閱讀。

蜜語發射,讓“家教”變得無距離

小朋友到了一定的年紀都會有逆反心理,不願意順著家長的意思。這時利用蜜語功能,讓Luka代替家長跟孩子交流,來引導孩子的一些行為,Luka可愛的語氣更容易被小朋友接納。日積月累,孩子就會習慣性的去做一件事情,甚至是形成屬於自己的生物鐘,從而慢慢養成自律的習慣。

那些從小就自律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日本藝術家山本耀司的一席話激勵過無數人:“我從來不相信什麼懶洋洋的自由,我向往的自由是通過勤奮和努力實現的更廣闊的人生,那樣的自由才是珍貴的、有價值的。”

很多時候,我們只看到了優秀的人光鮮亮麗的樣子,卻忽略了他們背後為此付出的艱辛和努力。不是優秀的人才會自律,是自律才會讓我們變得更優秀。所以從小教導孩子自律是在幫助他成為更好的大人,那些懂得自律的孩子,才更能創造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