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惆悵臉”的媽媽,養大的孩子是啥模樣?兩種極端可預料

“文/暮沐(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在孩子面前,你表現得高興的時候多,還是不高興的時候更多呢?

媽媽們回想一下,是否經常有這樣的場景:

在上班期間,對領導同事笑臉相迎,對朋友親戚有說有笑,對陌生人恭恭敬敬,但是一回到家,關上房門,對自己至親的家人和孩子,卻經常指責批評,甚至譏諷謾罵,永遠擺出一張“惆悵臉”,好像每個人、每件事都惹你生氣?

案例

羅明剛剛升入初三,老師發現他這個學期成績下降得非常厲害,以前是個開朗活潑,熱情友善的男孩,現在變得沉默寡言,常常自己一個人待著,有時候又脾氣暴躁,對待學習也不認真,上課經常走神。

常年“惆悵臉”的媽媽,養大的孩子是啥模樣?兩種極端可預料

家長會時,老師見到了羅明媽媽,詢問羅明在家裡是否有什麼不開心的事情。媽媽說:“可能是因為前段時間我創業失敗心情不好,總在家裡對他發脾氣的緣故。”

老師說:“每個媽媽都會或多或少地對孩子發脾氣擺臭臉,孩子不能理解,媽媽為什麼不高興?是不是因為我的原因讓媽媽不高興?怎樣才能讓媽媽高興?這些問題常常讓孩子不知所措,卻又不知該向誰訴說。

照此下去,壓抑了孩子的本性,滋生出自卑心理,前途令人擔憂,很難有出息。”

常年“惆悵臉”的媽媽,養大的孩子是啥模樣?兩種極端可預料

分析:媽媽的情緒和孩子關係大嗎?冷暴力應對安全感喪失

所謂母子連心,孩子最先識別的人臉就是媽媽,媽媽的每一個細微的表情變化,都在孩子的大腦中不斷強化刺激,加深記憶,隨著情感認知逐漸豐富,孩子能夠非常精準地捕捉到媽媽的情緒變化。

若是媽媽經常在孩子面前表現出生氣、難過、失望、痛苦等負面情緒,孩子就會產生疑惑,不明白媽媽為什麼會不高興。

甚至一度以為是自己的原因造成媽媽生氣,不確定媽媽接下來會有怎樣的舉動,自己做什麼會引起媽媽的不滿,導致內心恐懼感出現,使得安全感喪失,影響健康心理搭建。

俗話說:“惆悵臉”等於“冷暴力”,媽媽切不可犯,長期冷暴力對孩子的危害比想象更嚴峻。

常年“惆悵臉”的媽媽,養大的孩子是啥模樣?兩種極端可預料

媽媽的“惆悵臉”易造成兩種極端性格,現在改還來得及

  • 冷漠型人格

長期生活在這種冷暴力的陰影下,孩子的潛意識中形成一種保護機制,對周圍的人和事漸漸變得冷漠疏遠,看似對什麼都漠不關心,高傲孤冷,以保護自己不受傷害。但同時又在內心極度渴望被關注,被認同,被肯定,陷入非常矛盾的痛苦怪圈中。

  • 討好型人格

由於長期極度缺乏安全感,孩子會在社交中不自覺地使自己處於被動,時刻注意觀察別人的一舉一動,生怕自己的某個不小心就踩到別人的“雷區”,引起別人的不滿。長此以往,就變得唯唯諾諾,無法控制地迎合別人,討好別人。

常年“惆悵臉”的媽媽,養大的孩子是啥模樣?兩種極端可預料

​情緒敏感易怒的媽媽,要學會積極調整,用笑“蓄杯”

作為一個家庭的靈魂人物,媽媽的情緒往往決定一個家庭的整體氛圍,如果媽媽不高興,爸爸也常常受其感染,暴躁易怒,或者消極懈怠,最終,孩子要承受來自父母兩個人的傷害,給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會造成不小的陰影。

當然,這個社會對媽媽這個身份賦予了太多角色,面對來自家庭、事業、人際關係的種種壓力,媽媽們常常感到力不從心,有時候發火發飆也是在所難免。

常年“惆悵臉”的媽媽,養大的孩子是啥模樣?兩種極端可預料

親子教育中有一個“蓄杯理論”,是指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空杯子來到這個世界的:

  • 如果父母給杯中倒入快樂、信任、愛、親密,孩子的心中就裝不下負面情感,孩子的世界就是陽光溫暖的。
  • 如果父母給杯中倒入的是悲傷、痛苦、失望,孩子的心中自然就裝不下正面情緒了,孩子的世界就是陰鬱灰暗的。

父母要給孩子傳遞正面積極的影響,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學會用適當的方式發洩負面情感,在孩子面前收斂自己的“惆悵臉”,把充滿愛的一面傳染給孩子,給他的整個人生都渲染上快樂幸福的底色,孩子長大後,也會把平和溫暖的陽光性格傳遞給下一代。

常年“惆悵臉”的媽媽,養大的孩子是啥模樣?兩種極端可預料

寶媽們,你們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嗎?歡迎評論區留言一起討論。

PS:本文配圖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