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聖人是通過對話引導人,聽聖人說話是教育中的教育,你會聽聖人說話嗎?有何看法?

渙量iMyy2912


聖人之所以為聖人,是因為他們的觀點一直在影響著我們華夏民族。但是因為時代的發展,尤其是工業時代的到來使得一些聖人們的經史子集不再被大眾所追求,轉而學習一些可以快速變現的技能。其實在改開之前,聖人的書的影響還很大,近些年城鎮化的推進讓我們絕大多數人的節奏都快了起來。而教科書中所引用的聖人經典少之又少,老師們也只會表意解讀一下,並不會結合當下解釋到“韻”,錢穆先生曾說“論語難的不是表面意思,而是那個韻”。在民國,我們還是大師輩出的。然而我們這一代人對於傳統國學已經漸行漸遠,這並不是個人的現象。歸根到底還是社會發展的需求變了,讓我們似乎覺得聖人的東西有點不合時宜,想要接觸經典的心都沒有了,也就更談不上“聽不聽聖人說話了”。

就我個人而言,還是會在空閒時間看《論語》《孟子》還有四大名著之類的經典,去年也剛好看到了《紅樓夢》。論語離我們的時代太遠,有些道理確實不符合當下。但其中“擇其善者而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學而時習之”等大部分道理我們仍然在效仿。儒家的孝道更是一直影響了我們這個古老民族上千年,已然成為我們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紅樓夢》在我看來也可以稱得上“聖人之言”,其人生智慧盡囊其內,離我們也不是很遠。

其實,聖人之言在潛移默化中就已經影響了我們的言行舉止。其中所謂對錯需要自行鑑別,我們大可以擇其對著聽之足矣。因為我們這一代對於國學的缺乏,我由衷希望可以在未來的基礎教育更多的加入我們自己的國學經典,我們從來就不缺優秀的文化,為什麼要自己拋棄自己的東西。近年來,韓國各種搶節日,搶名人,搶文化,我們也是時候需要反思改進了。我們的文化自信需要在未來的孩子們身上樹立起來。


這兩個老師說理化


打開一部《論語》或《孟子》,你就在聽聖人說話,確切地說,在聽聖人講課。我們舉《論語》第二為政章中“孝”這個主題為例,看孔子是怎樣通過對話引導人的。

其一.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孟懿子是魯國三家大貴族之一,孔子趁他請教孝的意義時,娓婉地提醒他,父母生前,要按規定的禮制來孝敬父母,父母過世後,要按規定的禮制來安葬和祭祀父母。無違,就是不要違背禮制。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上一段是當爹的問孝,這一段是當兒的問孝,孔子直接乾脆的說:“父母最擔憂的事情就是子女的疾病。”這實際上提醒子女,不但要注意德行,還要注意健康,不要讓父母為你而擔憂。

其三.子游問孝,子曰:“今之父母,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游是孔子的學生,孔子回答說:“現在所說的孝,就是能夠養活父母,至於犬馬,人們每天都能養活它們,如果不孝敬父母,那麼,你養活父母跟養活犬馬有何區別呢?

其四.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子夏也是孔子的學生,子夏問孝,孔子說:“在父母面前保持和顏悅色是個難事,有了事情,年輕人去承擔,有了酒食,讓年長者享用,這樣就算是盡到孝了嗎?”

以上四個人都是問孔子相同的問題“孝”。孔子根據他們身份地位的不同,在對話中作了不同的回答,這就是孔子的因材施教。教育中的教育。

《論語》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典籍之一,其在政治上,倫理道德上,教育上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無論是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修身學習的不可或缺的經典之一。

增強文化自信,讓我們從讀經典開始。


蘭陵199547446


世界沒有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