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吼孩子是一種病,你得治!聰明父母的這些話這樣說

“這麼晚了!別玩了,快洗刷睡覺,說你幾遍了,怎麼回事?還不聽!”

“上學都要遲到了,還磨磨蹭蹭的,快點,聽見沒有!”

“又撒一地,你說你能幹點什麼,怎麼這麼不小心,讓你煩死了!”

媽媽的暴脾氣,總是在一瞬間爆發,讓孩子成為受害者和負面情緒接收者,但是讓父母們更頭疼的是,孩子並沒有因為你的大聲斥責而收斂自己的行為,長久以往,你的脾氣越來越差,碰到一點點不順心的小事就對孩子就大吼大叫。孩子也會因為你的失控而變的越來越叛逆,明明該懲罰的懲罰,該教都教,為什麼小孩還是怎麼說都不聽?你有沒有想過,或許是因為身為父母的我們,先用失控的方式和孩子溝通,導致孩子也只懂得用吼叫的方式表達情緒。

總吼孩子是一種病,你得治!聰明父母的這些話這樣說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更是反應父母行為的一面鏡子,在對待孩子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說話方式,如果父母永遠只用情緒化的方式和孩子對話,那麼孩子的溝通方式也一定是如此。反之,如果孩子自小從父母身上學到的,就是好好表達情緒、好好說話,那麼孩子在陷入傷心、憤怒、失望這樣的負面情緒時,孩子便會從過往與父母相處的經驗中,慢慢習得情緒表達的正確方式。

該怎樣正確表達情緒呢?我們搭建幾個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場景。

場景一:孩子不想上床睡覺

媽媽要這樣說:還有五分鐘就到睡覺時間了,是先洗刷還是先講故事還是上床聽歌?

而不能這樣說:這麼晚了!別玩了,快洗刷睡覺,說你幾遍了,怎麼回事?還不聽!

孩子內心想法:孩子內心也是有自己主觀意識的,如果因為貪玩而不去睡覺這是很正常的,家長用二選一或者三選一的方式提醒孩子到點睡覺了,再通過慢慢引導,比如玩具可以明天再玩,今天我們的故事該講到哪裡哪裡了?我們洗個澡聽會兒歌休息一會兒,明天再玩玩具。通過正確的引導,孩子自然會從你給的選項裡面選擇,慢慢養成按時睡覺的好習慣。

總吼孩子是一種病,你得治!聰明父母的這些話這樣說

場景二:當孩子磨蹭

媽媽要這樣說:我們還有十分鐘就要出門了,你是現在穿好衣服還是把衣服拿著?

而不能這樣說:上學都要遲到了,還磨磨蹭蹭的,快點,聽見沒有!

孩子內心想法:越小的孩子對時間越沒有概念,家長要在平時的溝通交流中給孩子灌輸時間概念,並且用緊迫的語言,給孩子安排該怎麼做,讓孩子去做或者讓孩子去選擇。

總吼孩子是一種病,你得治!聰明父母的這些話這樣說

場景三:當孩子不小心弄壞東西

媽媽要這樣說:沒關係的,寶寶,下次小心點哈,媽媽有時候也拿不穩東西會掉地下,我們一起來收拾收拾好不好?

而不能這樣說:又撒一地,你說你能幹點什麼,怎麼這麼不小心,讓你煩死了!

孩子內心想法:經常責罵孩子,孩子每次犯錯心裡都會害怕父母的責罵,進而再犯錯誤時就會撒謊,最後導致孩子跟父母關係越來越疏遠,理解孩子並幫孩子解決問題,孩子下次自然就會注意了。

場景四:當孩子不想理我們

媽媽要這樣說:寶貝,媽媽感覺到了你有心事,媽媽能幫你嗎?跟媽媽說說,說出來心裡就舒服了,媽媽很擔心你。

而不能這樣說:我跟你說話呢,沒聽見嗎?聾啊?怎麼回事兒,你這孩子怎麼又不理人。

孩子內心想法:孩子慢慢長大,自然會有自己的一些秘密,家長要及時觀察孩子並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這樣才能獲得孩子的信任,使孩子打開心扉,把秘密告訴父母。

總吼孩子是一種病,你得治!聰明父母的這些話這樣說

場景五:當孩子不給別人玩玩具

媽媽要這樣說:寶寶,把你的玩具給小朋友玩一會兒好不好?還是你先玩5分鐘,讓小朋友再玩5分鐘,還是把你的另一個玩具給他玩?

而不能這樣說:快拿來給小朋友玩一會兒,要學會分享。

孩子內心想法:孩子的思維相對簡單,不給小朋友玩玩具有可能是擔心小朋友把玩具拿走或者給他弄壞了,家長不要強求,而是商量孩子,如果孩子實在不想給小朋友,尊重孩子的意願。或者讓孩子拿自己的玩具換小朋友的玩具,換著玩。

總吼孩子是一種病,你得治!聰明父母的這些話這樣說

小結

什麼高情商,正確的表達情緒就是高情商,要想培養一個不亂髮脾氣、不使小性子、情緒穩定的孩子,父母首先要學會控制好情緒,並正確的表達情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