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貓虐狗成產業鏈?這是病,得治

虐貓虐狗成產業鏈?這是病,得治

前不久,山東理工大學學生範某因為虐貓、在網上售賣虐貓視頻等情況,被學校予以退學處分。如果說大學生的這類行為,尚可以說說加強生命教育這類觀點。但隨著調查的深入,會發現現狀可能比偶發的事件更沉重,只針對個案的討論已經不夠用了。

媒體發佈了一段新聞視頻,視頻中有志願者臥底了幾百人的虐貓群,裡面有人拍視頻、賣資源,甚至有直播。虐貓群也與虐狗群互通,大概也相互交流些“經驗”。不難看出,虐貓虐狗已有“產業化”趨勢,它不是個體偶發的行為失範,而是一個群體的特殊癖好。

針對虐待動物的心理機制,有不少研究。國外研究刑事案件,發現不少罪犯都有“麥克唐納症狀”——尿床、喜歡縱火和虐待動物,而這些傾向,大多來自於自己曾被虐待、忽視、壓抑的成長環境。

當然,這不是說虐貓、虐狗者將來一定會成為罪犯,只是說施加這類暴力行為,極可能是源於自身心理異常。從科學的角度看,這可以當作一種“病”,施暴者自己也該直面。

虐貓虐狗成產業鏈?這是病,得治

值得注意的是,往往牽涉貓狗的話題,在互聯網上常能吵起來,比如能不能吃狗肉。但在虐貓虐狗的議題上,卻近乎是一致的譴責。或許可以這樣理解,炫耀性的暴力、不必要的殘忍,已經突破社會共識的底線了。食用肉類,因為必要尚在一定的討論空間之內;但發洩性的虐待,文明社會是不可能接納這一幕的。

因此,虐貓虐狗成產業鏈,它本質上也是社會應當醫治的“病”。但是令人擔憂的情況是,對虐貓虐狗者,往往網絡撻伐鋪天蓋地,但落到現實生活中,幾乎無能為力。

從現狀看,虐貓虐狗的行為已經引發了相當的普遍不適,如缺乏禁止性規定,這個產業鏈延展到什麼地方也很難說了。而且這類行為如果泛化,就有可能正常化,無論是當事人還是社會層面,甚至都認識不到這從心理學上講是一種病症。一個個300人大群蔓延開,恃強凌弱的暴力會不會被膜拜?顯然,從現在的共識看,人們是不願看到這一幕的。

該不該從法制層面禁止虐待動物,如何界定虐待動物的行為,如何制定相應的法規,或許也到了可以討論的時候。該強調一下的是,

專門立法保障一下動物,真不是“閒”的。如何對待人類社會中的弱者、哪怕是動物,本身也構成了社會價值體系的一部分。

社會達爾文主義不符合文明標準,我們的生活不該是“誰強誰有理”。任何生命都有自己的尊嚴,都不該被隨意踐踏。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澎湃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