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智化”治理 讓城市“大腦”更“聰明”

從數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讓城市更聰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由之路。進一步提高城市“數智化”(數字化、智能化與智慧化)水平,讓城市“大腦”更“聰明”,有助於提升城市韌性和治理效能。

“數智化”治理 讓城市“大腦”更“聰明”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數字技術在防疫、生產、生活、學習中得到大量應用,為科學防治、精準施策、復工復產、民生保障等提供了有力支撐,成為經濟緩衝的“韌帶”、政府治理的“助推器”。基於數字技術支撐的城市“大腦”建設,不僅是技術創新的體現,更是管理理念創新、治理能力的體現。此次數字戰“疫”過程中,沿海有些地方“智慧城市”優勢表現得尤其突出。此前,個別地方在某些事件面前暴露的信息公開、輿情監測、數據孤島、物資調配等問題,對城市治理能力形成了重大考驗。同時,城市管理、社會服務領域多年來暴露出的交通擁堵、環境汙染、公共服務不足等“城市病”,反映出一些城市治理存在“短板”,亟需通過“聰明”的城市“大腦”進行有效治理。

當前,應以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為載體打造“城市大腦”,提高“數智化”、精細化水平,實現技術創新和治理升級。智慧城市基於信息化又高於信息化,不簡單等同於過去信息化系統的疊加,而是對技術、運營以及管理理念的重塑。發展智慧城市需要改革深層體制機制矛盾,破除信息壁壘、利益藩籬,從分散的“數據大”走向集中的“大數據”。同時,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倒逼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的更新,不斷優化公共服務、產業佈局。尤其是要進一步加強政務、醫療、教育、交通、治安、環保、市場監管、社區管理等公共職能的協同支撐,形成全覆蓋、網格化、安全、共享、敏捷的數字化治理系統。

智慧城市不能“一哄而上”,投入不能走傳統信息化和基建的老路。政府部門不宜大包大攬,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同時要加強統籌規劃、政策支持,形成多元合作、持續發展格局。客觀來講,新型城鎮化仍有巨大發展空間,傳統基建仍有一些“短板”,應與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一起融合規劃、協同發展。政府做好頂層設計、規則制定,只投入公共性強、帶動效應強的核心數字化基建設施,如涉及公共利益的數據中心、智慧醫療等新型領域。同時,應更加充分地利用市場的資金、技術、運營、管理、人才優勢,有效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加強政企深度合作。

以智慧城市建設為抓手,完善多元主體協同治理體系,優化城市治理效能。要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創新,向市場和社會簡政放權,提升媒體、公益性組織、社會自組織等多元主體的自治力、協同力。同時,智慧城市建設要切實提升治理效率,為基層賦能、減負,為民眾提供更便捷、精準和人性化的服務。在此過程中,仍需發揮基層治理的“新時代楓橋經驗”“朝陽群眾”“石景山老街坊”等做法,逐步將群防群治體現在大數據支撐上。通過完善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協同治理機制,更好造就城市“超強大腦”,讓城市治理更加“聰明”,實現收放自如,進退裕如,推動城市包容、安全、有韌性和可持續發展。

來源:經濟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