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大腦”,每時每刻都在騙自己》

你知道抑鬱症是怎麼來的?

曾經我在網上看到專家講關於抑鬱症的視頻:他有一個女病人,幫她查看身體的情況,然而,她的各項指標都顯示本人一點問題都沒有,但是她又得了抑鬱症,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這根本的原因就是,女病人一直在多思考,多想事情,多在不同的情緒中反覆的證實自己。而我就把這個症狀認為是:我們的人類大腦每時每刻,其實都是在騙自己。

《你的“大腦”,每時每刻都在騙自己》

1、認清自己有多難?
曾經有人問泰勒斯,什麼是最困難的事,泰勒斯回覆:看清自己。
我在頭條上看到一段很有意思的話:王石罵年輕人太過於浮躁。而作者也給出很好的例子,拿高曉松來說:
高曉松講自己的父母多獨立,他們本身圈子裡可能都是經濟條件好的人,即使自己不工作,也不用太愁錢,普通人如果聽信,詩和遠方一圈回來可能更苦逼。
其實說的很對,現在年輕人多半聽網上名人的話,沒有經過自己現實的情況去思考,然後就照著去做,到後來才發現,自己比之前過得更差勁。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子?其實我們一直都在用切片思維去思考問題。
只要是人都有七情六慾,有快樂悲傷,憤怒,羞愧這樣的情緒,為了擺脫情緒狀態而說服自己的大腦的真實意圖,然後隱藏起來。
就像我們身邊的不少人,平時你看到他就像小朋友一樣,嘻嘻哈哈每天過得很開心,然後在玩的時候盡情的玩耍,完全看不出他有什麼煩惱。
其實在更多時候,他只是把自己的悲傷的情緒隱藏起來。因為人都喜歡呈現最好的一面帶給別人,包括你跟我一樣。

雖然是自欺欺人的感覺,但是在現實生活中,誰的生活又不是如此呢。
當我們在鏡子面前看自己的時候,我們開心的就是開心的,我們快樂的就是快樂的,然後悲傷就是悲傷的。這一切都源於我們自己在用切片思維去看待事情。
所以我們每個人要想認清自己,這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就像馬雲曾經說過:我們人類認識自己其實還不到10%。如果要真正認清自己,未來我們需要依靠機器人來認清自己。
但我想說的是:既然我們很難認清自己,但我們可以用認知思維,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

《你的“大腦”,每時每刻都在騙自己》

2、每個人的證實都有偏差。
為什麼說每個人的證實都有偏差呢?其實這源於跟我們看到的現象有差異之處。
我們每個人習慣用切片的思維,頑固的思維去認定一個人,他就是那麼這樣的。
前段時間我在網上看到一個新聞,他是講關於阿里巴巴的創始人馬雲的一個文章。談到馬雲,我們都知道他是阿里巴巴締造人,也是中國的首富,大家認可的企業家。
但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用電腦只是會收郵件以及發郵件。曾經有一個採訪,問到馬雲的時候,馬雲說:我用電腦除了發郵件跟收郵件以外,其他的我都不會用。
看到這段話的時,我當時非常的驚訝,能夠做到中國的首富以及阿里巴巴帝國的企業家,而竟然對於電腦卻只會發郵件跟取郵件。對於這件事,完全超出我們的想象。
當我們每個人都認為馬雲是無所不能的時候,其實我們看到的只是他優秀的一面。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缺點,而馬雲他只是把自己的優點發揮到極致,缺點的一面是跟我們普通平常人一樣。
再來說一個新東方俞敏洪老師的故事。當初他在一本書上寫過這樣一個故事。他每次跟馬雲,百度的李彥宏,聯想的柳傳志,等等這些大咖相聚在一起,互相交流的時候。他說:自己一般都是做倒茶的那個人。

聽到這裡,你想想這是不是跟我們平時去聚會的時候,拿起茶壺或者酒,然後去給領導、朋友、同學、以及身邊的人等,該倒茶的倒茶,倒酒的倒酒的現狀一樣。
我們總以為那些非常優秀的人,他們不需要做這樣的事情,但 更多時候我們每個人的證實其實都是有差距的,因為我們都喜歡用切片思維去思考事情。
其實俞敏洪老師只是站的比我們高而已,他在那個位置高自然也會有人比他站得高,比他想的遠的時候,他也是需要做一些基本的事情,只是他做的這些事情比我們高大上而已。
但是反過來說,那還不是跟我們一樣,每個人都是有做這樣的事情。
曾經有一個心理學家做過一個試驗,他的目的就是想測試人的權威的正確下他對殘忍的命令,他是會繼續保持善良還是會變成冷酷無情?
這時候,有位善良的心理學家隨便選擇一些人,最後經過他的測試後,發現一個結果就是所有人都是善良的。
但與他持有相反意見的學家,同樣設計這樣的場景,但實驗的結果卻大不相同,發現多數人都是冷酷無情,在權威的命令下,不斷的去電擊那個做錯事的人。
為什麼會這樣?是因為他們在做實驗之前就已經埋下了實驗的預設立場。就是說殘酷的就是殘酷的,善良的人就是善良的。

所以,我們之所以沒有能真實的認清自己,是因為彼此真實的那個自我,我們更喜歡自己創造的那個。

《你的“大腦”,每時每刻都在騙自己》

3、我們的記憶是不靠譜的。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埃利奧特.阿倫森在《社會性動物》這本美國社會心理學的“聖經”中寫下了一個觀點:
也許你不相信,但有一個事實是記憶是一個重構的過程。既不像錄音帶或者錄像機一樣記錄客觀事實,它在生活中不停的過濾和改造。

曾經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實驗,研究記憶的專家洛夫斯特,將被實驗者為A、B兩組。然後問了他們,看一段多車相撞的交通事故影片。
看完後,A、B分別是對汽車相撞的時速是多少做出統計。 但過一週後,洛夫斯特問了一個影片中沒有出現過的問題:你們看到撞碎的玻璃了嗎?
因為經過一段時間,在他們的記憶中已經摻雜一些情感和主觀成分,所以他們再次給出答案,基本上是不相對正確的。
就像我們在28天粥左羅寫作訓練也一樣,雖然現在訓練營剛剛結束。但如果問你在28天訓練營裡,你學到什麼知識?老師教過什麼樣的內容,你返回去再想一想,你能夠清楚的記得嗎?
答案都是否定的,因為沒有一個人能夠清晰的記得自己每一天做過哪些事,包括學哪些知識,老師教過什麼樣的內容。
我們不像錄像機,攝影一樣客觀的把所有的事情錄像出來,然後呢,客觀的把這些知識全部返回出來,那麼它就是一個非常有清晰的記憶。
但是我們每天經歷的事情不同,每天學習的知識不同,所以,這就會導致我們每個人身上的記憶都是模糊的。
也許說你昨天發生的事情,今天可能你還會記得。但是經過一週三四天以上,你的記憶基本上都是模糊的。

我們的生活不斷持續前行,各種片段和情感作為雜質,不停的在我們的記憶庫中穿插,而每一次更新我們都將會有新的記憶和新的故事。
在《認知突圍》寫到:我們都是自己的記憶剪輯師,我們的使命就是創造一個:虛假但我們更願意看到的所謂的現實,這個現實包括我們自己。
經過以上這3點我們就可以證實,在人類的大腦中,我們無時無刻都是在騙自己。也許你不相信,但這就是事實。
曾經水木然老師分享過這樣一句話:要明白這個世界不存在所謂的真假,真到假處真亦假,假到真處假亦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