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就业好幸福”

沿着蜿蜒的山路,从城区出发一小时,穿过沙拉桥,如黛山色中,七星关区阴底乡路朗村若隐若现。

因为山高坡陡,路朗村长期为穷所困。如何才能让一方水土富裕一方百姓,该村一直在探索。不过,近年来,路朗村开始显露特点:村民生产的豆干等豆制品远销浙江、上海、西双版纳等地,成为大家餐桌上的美食,村民们也跟着受益。

来到村头,远远就看到贵州沙拉豆制品有限公司的“招聘启事”:招主管、技术员、作业员数名。

走进该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各司其职,煮浆、压制、出包、包装……一片忙碌景象。

村民刘琴飞麻利地将豆干装进包装袋,不一会儿,她面前的一小堆豆干就包装完成,整齐地码在桌旁。

刘琴飞是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丈夫去世,独自抚养4个孩子,不能外出务工,家里增收困难。豆制品厂开业后,刘琴飞成了直接受益者。“靠在地里刨,一年苦到头,(下转3版) (上接1版)最多勉强糊口,在豆制品厂上班,一个月有2000多元的工资,日子比以前宽裕很多。”刘琴飞说,工作比种地轻松,收入还比种地多,又能照看孩子,她对自己的工作表示满意。

像刘琴飞一样在家门口务工的还有20多名村民,工资从2000元到5000元不等,对于这种“好事”,她们深感幸福。

村民吴学启是加工厂的老板,在外“闯荡”十余年,他深感打工不是长久之计,便回乡创业,开办薯片加工厂、百货超市,自己当起了小老板。去年,吴学启把公司开到路朗村,希望带动更多的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我是土生土长的路朗村人,看到村里没有能带动大家增收脱贫的产业,我就萌发了回乡办厂的念头。”把厂址选在路朗村,离不开吴学启的乡土情怀。吴学启在毕节开超市时,发现市场对豆制品的需求很大,所以把目光投向制作豆制品销售。“豆制品产业从原料到加工都能在本地完成,能带动当地老百姓就业增收。”吴学启说,豆制品厂还没有步入正轨,但每天有20多名工人白班、晚班轮流生产。

“现在一天要用去2000多斤豆子,因为员工数量不足,大家都是加班加点干,我自己也要参与其中。”吴学启说,下一步,他要建成标准化生产车间,带动更多老百姓就业。“厂里招工都是优先贫困户,等公司步入正轨,将带动四五十人就业,帮助大家改变窘迫的现状。”吴学启说。

一直以来,路朗村由于没有特色支柱产业,发展相对缓慢。现在,路朗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不断兴起,一幅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