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太過小學化 讓5歲孩子退園回家,是反應過度還是確有其事

“前幾天晚上都睡不著,現在也一點不著急了,讓他先在家裡耍著,跟著外婆學,下學期再找個幼兒園。”最近幾天,四川資陽市雁江區的鄧蓉(化名)在考慮5歲兒子的事。

國慶節前夕,因不認可兒子所讀幼兒園大班老師的教育理念,認為其存在的幼教小學化傾向會給兒子的成長帶來不利影響,她讓兒子退園回了家。對此,涉事幼兒園園長及所在班老師均稱,他們不存在幼教小學化傾向,幼兒園都是通過故事情節、遊戲等融入數字和圖形等知識,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和興趣。

近年來,幼教小學化現象備受關注,成都商報記者走訪發現,和不少地方一樣,資陽也有部分幼兒園教授漢語拼音、識字等內容,有幼兒家長甚至希望幼兒園能教寫字、算術,以讓孩子上小學後能更快適應。但今年暑期,教育部再次發文部署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明確要求禁止幼兒園提前教授漢語拼音、識字、計算等小學課程內容。雁江區教育局也表示,經過幾年整治,幼教小學化取得了一定效果,目前教育部門正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廣大家長如發現幼教小學化問題也可向教育部門反映或舉報。

認為幼教小學化不利孩子成長

家長讓5歲孩子退園

鄧蓉一家住在資陽城區,即將5歲的兒子童童(化名)此前就讀於一所民辦幼兒園,秋季學期進入大班,目前退學在家。鄧蓉說,“退學的原因是個人認為兒子所在班級教學超前,作業量大,擔心這些會磨滅孩子的天性甚至自信。”

“童童能順利完成作業,是因他當過小學數學老師的外婆在輔導。我從APP上看到,每次作業都有家長表示孩子不明白甚至‘坐飛機’。”

通過鄧蓉提供的APP截圖,確有學生家長在APP上曬出作業時留言稱“完成,可還是沒明白”或者“完成,但沒弄明白,從頭到尾都在坐飛機”。


幼兒園太過小學化 讓5歲孩子退園回家,是反應過度還是確有其事

App上家長曬孩子作業時的留言

鄧蓉說,她與老師溝通,老師則稱自己不能保證百分之百的小朋友能完全聽懂,只能保證大部分。

中秋節前,她還發現班級牆壁貼有一張計分表,班上40個孩子的名字後面以“正”的書寫筆畫來計分,最多的已開始寫第二個“正”字,最少的連一筆也沒寫。她統計發現,包括童童在內的7人得0分,有12人得1人,9人得2分,上述得分人數佔總人數的70%。從老師處得知,根據家長在APP上曬作業的次數、孩子在校的表現等計分,“正”字的每一筆代表1分,5分換一個小禮物,積攢數個小禮物可以換大禮物,以此激勵孩子,而童童還有得分沒來得及加上去。“我溝通的目的不是讓老師給我孩子加分。我認為這種積分方式會傷害孩子,甚至導致厭學情緒。”


幼兒園太過小學化 讓5歲孩子退園回家,是反應過度還是確有其事

班上弄的計分表

“萌生退學的念頭,還是教學進度太快。”鄧蓉說,中秋節後星期二才上學,當天的教學和家庭作業是認識單雙數,星期五課堂上學習數的分解,家庭作業是數的分解與組合。而她瞭解到,公立幼兒園學前班才剛學單雙數。“我與老師溝通,孩子學習的知識應該與其認知發展水平相當,過早過多過快地學習,會磨滅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但老師堅持說她的進度沒有問題。”

鄧蓉說,現在兒子見到書就把頭偏向另一側,甚至將書推開,她只能暫時不讓兒子接觸書本。

因擔心幼教小學化傾向對兒子成長不利,在得到家人認可後,9月30日,鄧蓉讓兒子退園回到家中。“孩子退學前後的幾天想著孩子的事我都失眠。但多方瞭解後,現在也不著急了。”這學期,她讓兒子在家休整,在寬鬆的環境下學習,舒緩緊張情緒,忘掉小動作,培養閱讀習慣和語言能力。下學期再說正常上學的事。“我還算幸運,孩子在家有人帶,有人教。這段時間我瞭解到,其實在不同的幼兒園,家長們卻有同樣的焦慮,只是出於各種原因,只能繼續就讀。”

童童此前所在幼兒園大班另一名小孩的母親也認為,班上的部分教學有些超前,這不利於孩子成長。

園方否認小學化

稱重故事遊戲化教學

10月8日,涉事幼兒園大班的老師說,在幼兒園教授算術、漢字識字、漢語拼音等才算幼教小學化,而她所在的幼兒園並不存在幼教小學化的傾向,他們是“以玩帶學”。比如,大班教材中的講授數的分解與組合,都是先講一個故事,其中有數字,讓孩子明白,然後再通過教具操作讓孩子知道數是如何分解與組合的,而並不是要孩子運算。

對於鄧蓉提出的“計分表”不妥,該老師說,她之前確實沒想那麼周到,她只是為了鼓勵孩子。比如一個小朋友行為很好,或某一方面做得很好,她就給小朋友添一筆,並鼓勵其他小朋友向他學習,但這並不是說其他小朋友就很差,讓孩子們攀比。“家長提出來,我也接受了,進行了改正。”

涉事幼兒園園長介紹,幼兒園是按照《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培養孩子,幼兒園的教育理念沒問題,儘管有個別老師為了滿足家長要求存在偶爾操作數字等現象,但這並不是幼教小學化傾向。

“幾何是初中才學的,但我們要讓孩子瞭解三角形這些,可以通過房子的結構讓孩子們知道,這能叫小學化傾向嗎?”該園長說,她的幼兒園平時注重寓教於樂,都是通過故事情景、遊戲化教學,重點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學習興趣和品德。“老師在方法和進度上沒把握好,這是老師的問題,家長反映後,我也給她提出來了。”

現象突出

有幼兒園教拼音識字也有家長希望教更多

外地有幼兒園八成孩子退園去了學前班

對於涉事幼兒園是否存在幼教小學化傾向,雁江區教育局教育股相關工作人員表示:

涉事幼兒家長可向教育部門反映,教育部門根據瞭解的情況進行調查核實後才能確認,如存在幼教小學化傾向,教育部門將視情況要求整改並處理。

10月8日,成都商報記者在資陽城區走訪發現,確有部分幼兒園在大班時教授漢語拼音、識字等內容,“有些家長希望幼兒園教這些,一些幼兒園不教又不好招生。”資陽城區一幼兒興趣班的機構負責人稱,從她平時接觸的幼兒及家長了解到,有幼兒園為了滿足家長需求,迎合市場,在中班時就開始寫字,甚至聽說有幼兒園開設的學前班讓孩子們寫週記。“寫一次週記得三四個小時,都是孩子口述,家長寫好了,孩子再抄一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本來該耍,這些都是這個年齡段孩子無法承受的。”

在幼兒園外,記者也隨機採訪了部分等待接孩子的幼兒家長。對於幼兒園是否該教授漢語拼音、識字等內容,家長們也觀點不一。有的家長認為這太早了,不利於孩子成長。然而,也有部分家長認為,幼兒園應該多讓孩子認字和拼音、字母。

他們也曾為此給老師提建議,有的甚至認為幼兒園還應教孩子學寫字、學算術,併為孩子能認識多少字、會加減法而自豪。

“幼兒園在中班就開始教了,我們在家裡也教一些,現在娃兒讀大班了,能寫幾十個字了,也會一些加減法。”有家長如是說。更有家長稱,他們有時因孩子不會做作業或不識簡單的字、不會簡單的加減法,而罵過孩子甚至打過孩子。在他們看來,孩子在幼兒園多學一些,是為了上小學時能跟得上,適應更快。

據新京報,北京晚報等媒體報道,在不少城市,有的幼兒園大班甚至出現“空巢”現象,家長們因擔心孩子像白紙一樣升入小學後,會跟不上學習進度,而讓孩子退園,進入所謂的幼小銜接班、學前班學習。一個班有大量孩子去了後,剩下的家長沒法不動搖,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也紛紛效仿。更有學生家長稱,一個班的八成孩子都去了學前班。而校外教育機構的幼小銜接班開設的課程,小學化傾向明顯,不少課程內容就是一年級甚至更高年級的課程內容。

而根據今年暑期教育部印發的《關於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確提出禁止幼兒園提前教授漢語拼音、識字、計算、英語等小學課程內容,社會培訓機構也不得以學前班、幼小銜接等名義提前教授小學內容。

“任何一個教育改革,都需要一定的時間。”雁江區教育局教育股相關工作人員介紹,今年,根據教育部下發的文件,雁江也將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目前正在制發文件,下一步對督查中發現的相關問題,將要求整改並根據情況處理。“幼兒家長髮現幼兒園存在這些問題,也可向教育部門反映或舉報,我們查實後都將進行處理。”

專家觀點

幼教小學化會導致“三年級現象”

孩子學習興趣和激情受影響

從事兒童心理發展與教育、學前教育質量與政策教學和研究的西南大學教育學部學前教育學院常務副院長、副教授胥興春介紹:

最近10多年,教育部及各級政府都在通過各種政策、文件規範和反對幼兒園小學好的問題。但這不只是政策的問題,背後更重要的是幼兒園小學化給兒童發展帶來的消極或負面的影響。

胥興春說,大量研究發現,超前教育在小學三年級就出現很多問題,這就是“三年級現象”。

“孩子一二年級學得非常輕鬆,而這個階段主要是孩子學習習慣、方法和興趣的培養,孩子如果覺得不用好好學就能考99分、100分,孩子慢慢就不太願意聽老師講課,但仍考得不錯,家長也覺得孩子很聰明。但到了三年級,孩子學習可能就跟不上,孩子的自尊心和學習興趣都會受到影響,開始跟不上,成績也下滑。”

胥興春還說,小學化教育是一種以記憶為主的教育,更多的偏向記憶,而幼兒園更多的是在遊戲操作中學習。所以,在幼兒園階段用小學的強化記憶方式教學,會對孩子的神經系統、心智系統甚至同伴關係帶來嚴重的傷害,這就會導致超前教育的孩子在小學三年級後潛力被榨乾,沒有多少學習激情。

以上文字及圖片來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