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人为了吃上更好的白糖,竟然在印度进行了一场战争

时值唐代初年,在印度的摩揭陀国,炎炎烈日灼烤的旷野之上,一场战争一触即发。

一方是摩揭陀的大军,旌旗猎猎,兵士紧握武器,愤怒的战象发出阵阵吼叫;另一方是泥婆罗和吐蕃的联军,但是,为首的将军却是个中国人!

而这场战争的起因,竟然是糖,对,甜蜜蜜的糖。

唐代人为了吃上更好的白糖,竟然在印度进行了一场战争

如今,蔗糖是种寻常的甜品。可是在唐代以前,它可是奢侈品,优质的蔗糖要靠进口,价格不菲,只有王公贵族才享受得起。

蔗糖是从甘蔗中提炼出来。而我国中原地区,并不产甘蔗,更不用说以甘蔗制作出糖。早先中原人能品尝到的甜味主要来自于蜂蜜或者麦芽糖之类。

唐代人为了吃上更好的白糖,竟然在印度进行了一场战争

其实,大约在先秦之际,甘蔗就已经悄悄来到我国,只是,这种植物主要种植在南方较为炎热的地区,还多是种在园子里装点庭院,或者是偶尔食用,并未发掘出更多用途。

自张骞开通西域之后,随着同西域国家交往的增多,大量新鲜事物从西方传来。在这些外来物中,有一种糖像石头一般,但敲下一小块尝尝,竟然如蜂蜜那样甜美。于是人们将它称为石蜜。因为它在中原很罕见,所以人们郑重地将它记在《凉州异物志》这样的书中。

什么叫异物志?

从汉代开通西域以来,人们的眼界日益扩大,对于各地的各种奇异事物也有了更多认识。从东汉末年开始,就出现了不少专门记载奇异事物的书籍。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类书籍更为兴盛,这类书籍被称为异物志。

从西方传来的石蜜终究是稀少的,怎么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呢?丝绸之路上逐利的商人们发现了新商机,要是能掌握石蜜制作的方法,从而生产出这种物品,不就可以发家致富了吗?于是,他们中的一些人千方百计寻求制作方法。终于,他们知道了,原来石蜜是从甘蔗中来。甘蔗汁通过或煎煮或暴晒的方式,就能获得石蜜。于是,魏晋南北朝时,中国人就慢慢掌握了石蜜制作的初级方法,大量的甘蔗开始走出庭院,进入到庄园中,成片生长。扬州、益州,各处都有了它们的身影。

只是,煎煮和暴晒的过程是漫长的,国产石蜜的产量很有限,且口感也没有从西方进口的那么甜美,色泽上也要差上不少。通过来往的商人和使臣,中国人知道了原因。原来,西方的波斯人和印度人,已经有了更为先进的制糖技术,能制造出又多又美味的蔗糖了。

为了获取这种先进技术,贞观二十六年(647),唐太宗派遣了一名叫王玄策的使臣带队出使印度的摩揭陀国。出使的过程是艰辛的,路途上有经行沙漠带来的饥渴,也有远处异国时的寂寞。更为意外的是,当王玄策到达目的地时,却发现摩揭陀国竟然换了新主人,新任国王对唐朝很不友好,还命人扣押了使团。幸运的是,王玄策逃了出来,他从泥婆罗和吐蕃借得兵马,前去攻打摩揭陀国,于是就有了开头那场战争。

唐代人为了吃上更好的白糖,竟然在印度进行了一场战争

唐太宗

经过一番战斗,王玄策率领的联军击败了摩揭陀国的军队,俘虏了摩揭陀国王阿罗顺那。摩揭陀新的国王满足了唐朝使臣的要求,派遣了两名精通制糖法的匠人跟着王玄策回唐朝。

唐代人为了吃上更好的白糖,竟然在印度进行了一场战争

王玄策出使印度路途中的题铭(局部)

制糖之术取来后,太宗皇帝立即命令扬州献上上等的甘蔗,准备用新方法来熬糖。这种新技术果然不错,新造出来的糖,不论从色泽上,还是从味道上,都要远远超过之前从西域传入的糖。实验成功后,这两位制糖专家被派到越州。那是当时中国甘蔗的主产地之一。他们将在那里就近指导当地人制作蔗糖。

新技术的更新换代是很快的。到了唐代大历年间,外国又有新的制糖技术,可以制作如雪霜一般细腻的糖霜了。而糖霜技术又是如何传入的呢,《糖霜谱》中记载了一个离奇的故事。

唐代人为了吃上更好的白糖,竟然在印度进行了一场战争

《糖霜谱》

说是四川遂宁一地,本来不以糖霜著名,有一天,一个姓邹的和尚让自己的驴前往集市采买生活物品,他的驴不小心践踏损坏了一位姓黄的农夫家的甘蔗苗。邹和尚知道后,说:“你还不知道窨蔗糖为霜的方法。我将此法教给你,应该可以作为赔偿了。”黄姓农夫用和尚教给的方法,果然制出了雪白的糖霜。于是这种方法就在当地流传了下来。至宋代时,能够制作糖霜的地方也只有福州、宁波、广州、广汉、遂宁五地。而遂宁所出产的糖霜,又是最好的,和西方波斯所产同样精良。

而《糖霜谱》中的邹和尚,在《天工开物》里相似故事的记载中,却被描绘为一个外国人,其制糖之法,也是从西方而来。或许,邹和尚本来就是一个波斯人,所以遂宁的糖霜,才会和波斯所产一般精良吧。

唐朝的蔗糖也哪些种类?

中国典籍中提到的用甘蔗制作的糖,有沙糖、石蜜、糖霜等品种。其中,沙糖多是熬制甘蔗汁而成,颜色为紫色。而石蜜,比沙糖更为精细,是熬制沙糖而成的。至于糖霜,从这名字就可以见出,颜色雪白,更为精细。另外,石蜜有时候是一个含义丰富的词汇,可用来指代一切从甘蔗中炼制的糖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