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人為了吃上更好的白糖,竟然在印度進行了一場戰爭

時值唐代初年,在印度的摩揭陀國,炎炎烈日灼烤的曠野之上,一場戰爭一觸即發。

一方是摩揭陀的大軍,旌旗獵獵,兵士緊握武器,憤怒的戰象發出陣陣吼叫;另一方是泥婆羅和吐蕃的聯軍,但是,為首的將軍卻是個中國人!

而這場戰爭的起因,竟然是糖,對,甜蜜蜜的糖。

唐代人為了吃上更好的白糖,竟然在印度進行了一場戰爭

如今,蔗糖是種尋常的甜品。可是在唐代以前,它可是奢侈品,優質的蔗糖要靠進口,價格不菲,只有王公貴族才享受得起。

蔗糖是從甘蔗中提煉出來。而我國中原地區,並不產甘蔗,更不用說以甘蔗製作出糖。早先中原人能品嚐到的甜味主要來自於蜂蜜或者麥芽糖之類。

唐代人為了吃上更好的白糖,竟然在印度進行了一場戰爭

其實,大約在先秦之際,甘蔗就已經悄悄來到我國,只是,這種植物主要種植在南方較為炎熱的地區,還多是種在園子裡裝點庭院,或者是偶爾食用,並未發掘出更多用途。

自張騫開通西域之後,隨著同西域國家交往的增多,大量新鮮事物從西方傳來。在這些外來物中,有一種糖像石頭一般,但敲下一小塊嚐嚐,竟然如蜂蜜那樣甜美。於是人們將它稱為石蜜。因為它在中原很罕見,所以人們鄭重地將它記在《涼州異物志》這樣的書中。

什麼叫異物志?

從漢代開通西域以來,人們的眼界日益擴大,對於各地的各種奇異事物也有了更多認識。從東漢末年開始,就出現了不少專門記載奇異事物的書籍。至魏晉南北朝時期,這類書籍更為興盛,這類書籍被稱為異物志。

從西方傳來的石蜜終究是稀少的,怎麼才能夠滿足人們的需要呢?絲綢之路上逐利的商人們發現了新商機,要是能掌握石蜜製作的方法,從而生產出這種物品,不就可以發家致富了嗎?於是,他們中的一些人千方百計尋求製作方法。終於,他們知道了,原來石蜜是從甘蔗中來。甘蔗汁通過或煎煮或暴曬的方式,就能獲得石蜜。於是,魏晉南北朝時,中國人就慢慢掌握了石蜜製作的初級方法,大量的甘蔗開始走出庭院,進入到莊園中,成片生長。揚州、益州,各處都有了它們的身影。

只是,煎煮和暴曬的過程是漫長的,國產石蜜的產量很有限,且口感也沒有從西方進口的那麼甜美,色澤上也要差上不少。通過來往的商人和使臣,中國人知道了原因。原來,西方的波斯人和印度人,已經有了更為先進的製糖技術,能製造出又多又美味的蔗糖了。

為了獲取這種先進技術,貞觀二十六年(647),唐太宗派遣了一名叫王玄策的使臣帶隊出使印度的摩揭陀國。出使的過程是艱辛的,路途上有經行沙漠帶來的飢渴,也有遠處異國時的寂寞。更為意外的是,當王玄策到達目的地時,卻發現摩揭陀國竟然換了新主人,新任國王對唐朝很不友好,還命人扣押了使團。幸運的是,王玄策逃了出來,他從泥婆羅和吐蕃借得兵馬,前去攻打摩揭陀國,於是就有了開頭那場戰爭。

唐代人為了吃上更好的白糖,竟然在印度進行了一場戰爭

唐太宗

經過一番戰鬥,王玄策率領的聯軍擊敗了摩揭陀國的軍隊,俘虜了摩揭陀國王阿羅順那。摩揭陀新的國王滿足了唐朝使臣的要求,派遣了兩名精通製糖法的匠人跟著王玄策回唐朝。

唐代人為了吃上更好的白糖,竟然在印度進行了一場戰爭

王玄策出使印度路途中的題銘(局部)

製糖之術取來後,太宗皇帝立即命令揚州獻上上等的甘蔗,準備用新方法來熬糖。這種新技術果然不錯,新造出來的糖,不論從色澤上,還是從味道上,都要遠遠超過之前從西域傳入的糖。實驗成功後,這兩位製糖專家被派到越州。那是當時中國甘蔗的主產地之一。他們將在那裡就近指導當地人製作蔗糖。

新技術的更新換代是很快的。到了唐代大曆年間,外國又有新的製糖技術,可以製作如雪霜一般細膩的糖霜了。而糖霜技術又是如何傳入的呢,《糖霜譜》中記載了一個離奇的故事。

唐代人為了吃上更好的白糖,竟然在印度進行了一場戰爭

《糖霜譜》

說是四川遂寧一地,本來不以糖霜著名,有一天,一個姓鄒的和尚讓自己的驢前往集市採買生活物品,他的驢不小心踐踏損壞了一位姓黃的農夫家的甘蔗苗。鄒和尚知道後,說:“你還不知道窨蔗糖為霜的方法。我將此法教給你,應該可以作為賠償了。”黃姓農夫用和尚教給的方法,果然製出了雪白的糖霜。於是這種方法就在當地流傳了下來。至宋代時,能夠製作糖霜的地方也只有福州、寧波、廣州、廣漢、遂寧五地。而遂寧所出產的糖霜,又是最好的,和西方波斯所產同樣精良。

而《糖霜譜》中的鄒和尚,在《天工開物》裡相似故事的記載中,卻被描繪為一個外國人,其製糖之法,也是從西方而來。或許,鄒和尚本來就是一個波斯人,所以遂寧的糖霜,才會和波斯所產一般精良吧。

唐朝的蔗糖也哪些種類?

中國典籍中提到的用甘蔗製作的糖,有沙糖、石蜜、糖霜等品種。其中,沙糖多是熬製甘蔗汁而成,顏色為紫色。而石蜜,比沙糖更為精細,是熬製沙糖而成的。至於糖霜,從這名字就可以見出,顏色雪白,更為精細。另外,石蜜有時候是一個含義豐富的詞彙,可用來指代一切從甘蔗中煉製的糖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