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源遠流長,探索北魏在中國歷史上的貢獻與地位

大家好,這裡迢迢說歷史,中國歷史源遠流長,所以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北魏。北魏時期,西晉在曹魏統一北方、黃河流域經濟逐漸恢復的基礎上,滅吳統一中國,本可以承襲秦漢統一的歷史格局,形成相對穩定的統一局面。但是以司馬氏為首的西晉統治階級,一開始便走上門閥政體的道路,這樣的統治加大了社會各階級之間的隔閡與對立,縮小了它的社會政治基礎;這樣的政府只代表地主階級中少數特權階層的利益,它不符合整個地主階級的利益,也不具備調節社會各階級關係的基本職能,所以它在一定條件下對於社會各種力量的失控是必然的。西晉統治集團本身又極端貪婪腐朽,無節制地括斂人民血汗,同時內鬥演成八王之亂,進一步加深人民痛苦,導致西晉末年有普通地主參加的流民大起義。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探索北魏在中國歷史上的貢獻與地位

因此,流民運動在發展中參入了不以他們意志為轉移的新因素,這就是東漢末年以來內遷各民族的上層分子乘機紛紛舉事,建立脫離西晉的割據政權。西晉王朝在這個運動中,不是被農民起義所推倒,而是被少數民族政權所顛覆,流民運動本身也走向自己的反面,統一的政治局面破壞了。“作為門閥地主政權的東晉王朝,面對北方混亂的政治局面,表現出極端的無能與自私。東音朝廷是依靠南北士族的共同支持建立起來的。北方士族放棄田園南渡,這行為本身即已表明了他們對於北方國土的起始態度。南方土著士族對於是否收復北土無關痛癢。因而東晉政府對於舉行北伐戰爭始終是消極的,它不是在發展中求生存,而是限制發展以維持當政者狹隘的階級利益。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探索北魏在中國歷史上的貢獻與地位

其實,最早由祖邀進行的北伐,事實上只是一種個人的行動,祖邀沒有得到東晉政府的真正支持,他的有限的兵力也不足以恢廓中原,僅僅是靠了北方人民自發的愛國熱情,兵鋒才到黃河以南。祖邀死後具有純潔意義的北伐這面旗幟便倒了,成果都化為烏有,已收復的黃河以南廣大地區又都被羯人後趙佔去。後趙在石虎時候,據有黃河中下游十州之地,在與東晉對峙的同時,據華北以與東北地區的慕容前燕相對抗,在西北地區據關隴以與河西走廊的張氏前涼相對抗,而前燕、前涼當時在名義上都臣服於晉朝,所以後趙是當時中國南北問題的焦點。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探索北魏在中國歷史上的貢獻與地位

但是,石虎晚年及死後,後趙內亂崩潰,東晉荊州刺史桓溫幾次上表請戰,朝廷顧慮於荊、揚矛盾,抑制不許,先後以外戚褚哀、書生殷浩率師北伐。這二人都不會用兵,都大敗逃歸,幾年時間過去了,到桓溫受命北伐的時候,前燕已攻滅後趙殘餘勢力,佔領了華北地區。從後趙分裂出來的氏人荷氏集團佔據關隴建立了前秦,北方形勢已不同於前幾年。桓溫在十幾年中對前秦、前燕進行了三次北伐,他想通過這事提高自己聲望和擴大自己力量,懷有個人政治意圖,行動適可而止,前兩次取得一定勝利,退師後成果也化為烏有。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探索北魏在中國歷史上的貢獻與地位

然而,桓溫最後一次北伐在公元369年,先勝後敗,緊接著第二年前秦攻滅前燕,北方軍事形勢發生急劇變化,東晉收復中原在客觀上已再無指望,從此放棄了北伐事業,不再作大的軍事行動。這時距離永嘉喪亂已半個世紀,南遷士族在江南安身立命,已歷數世,新的一代對於所謂國恥早已淡化,北方地區也已經沒有祖邀時代那樣的民心和高漲的情緒,東晉收復北方在軍事上和政治上都已沒有條件,於是北方混亂的政治局面只有由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自己去解決了。前秦統一北方,在內部不穩固的情況下,過早地與東晉決戰。東晉無力收復北方,國力卻足以自衛。前秦在淝水會戰中戰敗,迅速解體,北方再度陷入分裂狀態。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探索北魏在中國歷史上的貢獻與地位

以後幾十年中,各少數民族上層分子在北方先後建立了13個政權,北魏是其中的一個。北魏採取積極進取的國策,由小到大,經過三代人半個世紀的努力,終於統一了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廣大北方地區,在中國歷史上形成了南北朝長期對立的政治格局。曹魏統一北方,是東漢末年割據局面走向西晉統一的過渡;北魏統一北方,是十六國割據局面走向隋唐大統一的歷史橋樑。從公元189年董卓之亂到公元589年隋統一,400年間,中國社會經過這樣兩次螺旋式大循環,才回歸到統一的道路上來。北魏境內存在著許多民族,漢族以外,主要是匈奴、鮮卑、羯、氏、羌所謂五胡。這些少數民族大都是在東漢末年中原統一政權分解以後,從邊塞湧進黃河流域的漢族生活區,這是秦漢以來北方少數族兩次南進浪潮以後的第三個浪潮,規模和聲勢都超過以前。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探索北魏在中國歷史上的貢獻與地位

秦漢時期,在統一政權的規範下,亞洲大陸形成偉大的漢民族。漢民族先進的生產技術和高度的物質文化生活,吸引著周圍的各少數族人,他們有的要求歸附,有的自願內遷,有的則實行搶掠。匈奴族是實行搶掠、首先在北方對中原王朝造成威脅的敵國。匈奴人的這種統一相當於中原夏商周那樣的初級統一,無論社會發展階段還是實現統一的時間都比中原落後一個時代。落後制度下的匈奴人把搶掠當作自然的勞動形式之一,他們擺出南進的姿態,經常抄掠沿邊郡縣甚至深入內地,秦漢王朝都對匈奴展開反擊戰爭,不同條件下的和親在西漢前、後期也曾存在過。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探索北魏在中國歷史上的貢獻與地位

最後,公元1世紀匈奴分裂,南匈奴入塞歸附,在邊郡沉澱下來,北奴經不住東漢軍隊的打擊,離開蒙古草原遠徙中亞。漢王朝有力量驅走奴,卻沒有力量佔領這一地區,草原東南部興起的鮮卑族向西司北發展,逐漸佔據了匈奴故地成為蒙古草原的新主人,這個鮮卑在民族史上被稱為“東部鮮卑”。鮮卑人步匈奴的回塵,也向南推進,與東漢經常衝突,桓、靈時其首領檀石槐建起部落軍事大聯盟,軍事上咄咄南逼,更給東漢以嚴重威脅。鮮卑集含體沒有達到匈奴國家那樣的程度,部落間的聯繫更為鬆散,檀石槐死後鮮卑結合體便煙消雲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