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管理的“面子”與“裡子”


學校管理的“面子”與“裡子”

《孟子·離婁下》下中有一個經典的“齊人乞食”故事:一位齊人總在自己的妻妾面前誇耀,說有錢有勢的人常常請他吃飯。每次酒足飯飽,回到家一副醉熏熏的樣子,頤指氣使。時間長了,妻妾開始懷疑,便跟蹤他,最後看到的,他並非在富人的酒宴上,而是在東郊墓地跟人家討要餘下的祭品吃。顯然,這個一個跟“面子”有關的故。一直以來國人都特別在意“面子”,這本無可厚非。但是,凡事過猶不及。超過了應有的度,就容易走向另一個極端。就像故事中的齊人,為了在家人面前擁有足夠的“面子”,卻只能做著低聲下氣乞食的行為,最終成為了歷史的笑談。

現實生活中,重面子而輕裡子的事情也層不不窮。作為社會生活重要組成部分的學校生活,也多少受到了影響。比如,有的學校在環境佈置上忽略了自身的歷史積澱和發展方向,大手筆搞基建,還美其名曰“讓環境育人”;有的學校熱衷於開展各種活動,結果造成少部分師生在臺上“轟轟烈烈”,大部分師生在臺下“冷冷清清”;有的學校喜歡在日常管理中,融入最新的理念和名詞,師生認同感不同,甚至是隻有陌生感;有的學校將辦學業績聚焦在呈現出來的各類彙報材料上,追求“知名度”“曝光率”“出鏡率”;有的學校只在意中考高考的“最後一搏”,把分數作為唯一的要求;還有的學校把隊伍建設的重心只侷限於幾個骨幹教師身上,而忽略了更多教師的發展,等等。

固然,產生上述現象的原因是多元的,比如學校考核標準的不科學、政府及主管部門管理的要求,還包括社會群體期待等,不能將板子只打在學校身上。但是學校管理者,作為具體主觀能動性的獨立生命個體,不能把一切的根源都歸咎於外在原因。因為“辦一所怎樣的學校”“怎樣辦一所學校”是可以實現從主觀理念到客觀現實的落地,而且打通主客觀之間“最後一公里”的主導性力量,就是學校管理者。

我們都知道,面子與裡子,前者是形式,後者是內容。形式和內容是統一的,二者互為表裡,相輔相成。裡子是面子的內涵和底蘊,靠面子來表達;面子是裡子的外在表現形式,靠裡子來支撐。面子是必要的,但面子是為裡子服務的。對於每一個學校管理者來說,首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明晰學校的裡子到底是什麼?而回答這個問題,就得從“學校是什麼”這個問題來談起。在名詞解釋中,學校是指教育者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進行系統的教育活動的組織機構。學校教育是指專職人員和專門機構承擔的有目的、有系統、有組織的,有計劃的以影響受教育學校教育者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並最終使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達到預定目的的社會活動。說到底,學校的裡子最終體現在兩個群體——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也就是教師和學生身上。

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當下,對於學校而言,要做表面文章,要有面子,但是不能只做表面文章。即便是在不得不做的表面文章的背景下,也必須以對於教育規律的遵循和教育常識的遵照作為基本前提,把師生的身心健康擺在工作的首要位置。作為學校管理者,正確對待面子和裡子,需要理順三個關係:

一是部分與整體的關係。就如一場精彩的表演活動,作為觀眾的我們,目之所及就是臺上的那少部分人,能夠被人們所關注和記住的,往往也是那極少數人。但是沒有幕後強大的團隊協作,臺上的人縱然有三頭六臂也難以呈現出最終的效果。對於一所學校而言,把面子放在裡子的前面,必然會導致關注的重心侷限於一部分教師和學生,從而產生師生髮展層面的“馬太效應”,這無疑是對教育公平的損害。因此,要把學校及師生整個群體的發展作為學校制定目標、實施舉措的關鍵內容。當然,對於那些確實能力突出、表現優異的老師和學生,學校還是應該創造更多的機會、搭建更大的舞臺,助力其成長與發展。

二是此時與彼時的關係。

在不少小學,其辦學的核心理念就是:教學生六年,要想學生六十年。在這一理念的引領下,學校在活動開展、課程設置、評價方式創新、課堂教學變革等方面,往往都有比較好的實踐探索和成效取得,也往往既爭得了面子,又豐盈了裡子。可是,也有一些學校,特別是新建學校,急於在某個特定的時間範內外創造更大的知名度,於是跨越的步子大了、急了,出現了前文提及的存在意“面子工程”的現象。從某種角度來看,這樣的學校管理者初衷也並壞,也是為了學校,但是卻陷入了“為了你好”的一種自我沉醉中。帶來的結果是教師疲憊、學生疲憊,學校不能真正成為學生“一睜眼就迫不及待想去的地方”。說到底,還是隻看到了此時的短暫,而忽略了彼時的長遠。有人說教育如農業,揠苗助長不可取,使用“添加劑”催熟,同樣不可為。

三是顯性與隱性的關係。面子在外面,是顯性的;而裡子在裡面,是隱性的。所以別人看到的,往往只是面子。對於學校管理者來說,究竟是更注重顯性的效果還是隱性的效果,就是對“辦學校是為了誰”這個問題的回應。如果只為了外界的點贊,辦學校的行為就會有意無意地偏向外界的評判,學校的很多工作就容易被外界“牽著鼻子走”;如果是為了讓師生可以幸福地享受教育時光,坦然地享受成長樂趣,那學校的各項工作都會把師生的實際需求作為出發點。對於一個合格的學校管理者來說(之所以只說是合格,是因為“為了師生辦學校”應該是一個簡單的教育常識),“辦學校是為了誰”只是一個普通的單選題,而且只有一個選項,那就是“師生”。但是,這個“唯一”的選項,又很容易因為其他原因,從唯一淪為首選,甚至成為多選。因此,管理者要始終拎得清顯性和印象的關係,在立德樹人的過程中,真正把“人”的工作做好,達到了量變到質變的程度,顯性的效果無需刻意“吆喝”,便會悄然來到。

學校管理是一項系統系的工作,既要面子,更要裡子。對於管理者來說,要把學校辦成學生成長的樂園、教師心靈的花園、師生成長的家園,就是要始終牢記教育的初心,引導廣大教師教好書、育好人,讓每一位學生、每個老師,因為這所學校而遇見更好的自己。

作者:高傑

選自:姜堰教育博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