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飛地發展“兩難”的南山實踐

破解飛地發展“兩難”的南山實踐

深汕合作區與南山區簽訂“深汕特別合作區(南山)高新產業園合作框架協議”。

南山高新科技園將落地深汕特別合作區!4月初,深汕特別合作區(簡稱“深汕合作區”)與南山區正式簽訂了“深汕特別合作區(南山)高新產業園合作框架協議”,打響了2020年廣東省區域經濟合作的第一槍。

事實上,跨越120公里的合作,暗藏著一條清晰的邏輯線——即作為廣東經濟第一區的南山,經濟動能強勁、科技創新發達,卻面臨產業空間緊張的難題;深汕合作區是國內發展“飛地經濟”示範區,在離深圳百公里之外“再造新城”,需要資金、項目的動能注入。

然而,此次合作不僅對接兩地的產業發展需求,更被業內認為是探索飛地產業園發展的有益嘗試。

40年前,南山打響了中國改革開放第一聲“開山炮”,40年後,南山如同一株科技創新“蒲公英”,飛向深汕合作區,為廣東區域協調發展探路,為全國“飛地經濟”模式探路。

穆玉潔 任笑一

產業需求是核心動力

近年來,全國各地合作建立的“飛地”園區眾多,模式多樣,發展路徑不盡相同,但深汕合作區是按照一座城市的規模、功能、建制設立的“飛地”,可謂“飛地”中的特區。2018年12月,深汕合作區被納入深圳第“10+1”區後,更是進入到飛速發展的階段。

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城市資源平衡與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辛華認為,“飛地經濟”的本質是在尊重市場力量基礎上形成內生經濟合力,探尋主動合作機遇,而不是單純藉助行政力量的“傳幫帶”“拉郎配”。而目前產業發展的內驅動力不足和兩地政府協調合作的成本過高,已經成為阻礙“飛地經濟”發展的兩大難題。

事實上,深汕合作區與南山區的合作有著內生邏輯,即基於外溢產能的調研和南山區發展戰略調研。在跨越120公里外開拓和建設這個小型“科技園”,湧動著產業發展的內在動力。

“南山企業的發展本身需要空間,我們要幫他們協調,那就到深汕來。”承接該園區建設運營工作的深匯通公司負責人告訴筆者,南山區政府政策也在同步跟進,對進入園區的企業享受南山企業的優惠獎勵,例如落地獎勵300萬元等。此外,還計劃推出設備採購補貼、企業貸款貼息、能源補助、交通運輸物流補助等多種優惠政策幫助企業發展。

“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本次深汕合作區與南山區的合作,正是通過政府間的區域合作以及市場化的資源配置手段,從兩難中間尋求一條解決之道。”辛華表示,相比周邊“飛地”,深汕合作區在深圳的行政管理範圍內,實際運營上已成為深圳產業和城市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未來會承接更多的深圳產能外溢。兩區政府之間的合作可以加速園區配套設施建設,縮短企業進駐的週期;在區域政府合作推進的過程中,又會釋放政策紅利,給市場傳遞良好的預期,可以讓南山更多的高新企業和總部企業留下來,“所以說,這是一次雙贏的探索。”

堅持市場化路徑

早在此次探路前,南山就已經多次嘗試在全國多地佈局產業園區。從河源、湛江到吉安、連平,南山一直在探索打造飛地產業園“樣板間”,而其中“招商前置”和“為企業量身打造園區”的做法,被認為在“飛地經濟”發展中是極具南山特色的打法。

作為南山區共建園區的主體建設、運營公司,深圳市深匯通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總經理代雲龍坦言,現在很多地方都在建設園區,但是很多沒有搞好,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兩地扯皮”。

事實上,南山在建設產園區的問題上一直堅持市場化的打法,“市場化運作,走公開招拍掛的流程。”通過市場化的運作,讓園區在頂層設計上就非常明晰,不僅產權非常清晰,而且責權利清楚,“執行起來就減少了中間溝通的成本。”代雲龍說。

不僅僅在頂層設計上,在運營和資源配置上也貫徹了市場化的方式。

“以市場化資源配置代替政府行政手段,可以加速和優化資源配置縮短企業進入的門檻。”深匯通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負責人林偉斌表示,傳統的共建產業園大多采取“先建設、後招商”模式,容易出現園區規劃設計與企業生產需求不匹配的問題,導致後期招商難,園區場地閒置浪費。“以南山連平共建產業園為例,我們創造性前移招商環節,實現基礎設施建設與招商引資、規劃設計同步推進。”

而堅持產業園區規劃和招商同步,帶來的效果是多方面的。從產業配套建設上來說,能夠將產業規劃和園區的發展佈局進行通盤考慮、上下銜接,從而站在更高的層次上對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信息平臺打造、服務環境的優化等方面進行規劃,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園區功能定位;從產業集群培育角度來說,通過圍繞主導產業招商引資,橫向配套,縱向延伸,就能夠形成完整的有綜合競爭力的產業鏈條;從區域協同發展的角度來說,在產業規劃階段,充分考量周邊區域發展重點,能夠實現區域內外產業互補合作效用最大化。

如今,深汕特別合作區(南山)高新技術園區的開發建設運營延續了南山一貫的打法,延續市場化資源配置經驗做法。深匯通擬成立全資子公司負責園區建設運營,子公司將作為獨立法人由總部提供技術支撐,管理人員本地化,立足當地服務當地企業需要,充分運用現代企業管理的理念,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公司將聘請專業研究機構對園區產業佈局、產業導入等問題進行研究,通過詳細的調研,瞭解南山外溢的產能有多少,這些產業如何在園區佈局,從而和南山的發展相適應。

打造異地產城融合品牌

如今,深汕特別合作區(南山)高新產業園的建設正在進行前期規劃。根據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出具的調研選址報告,從產業方向匹配度來看,鵝埠片區、鮜門片區均適合建設工業園區,對外交通均非常便利;小漠片區則適合建設為港口服務的物流園區。

未來這片小科技園將如何建設?根據規劃,這片園區擬通過開展設計競賽的方式,將選取優秀的方案深耕園區開發建設,時間跨度約為4個月,“我們希望能找到國際優秀的設計公司,像蘋果公司那樣,吸引更多的人才安心在這裡工作。”相關負責人介紹。

優質的教育資源也成為南山打造異地產能融合南山品牌當中的金字招牌。南山外國語學校(集團)(下稱“南外”)深汕學校項目正加快建設,計劃今年9月開學。這是一所由南山區和深汕合作區共建的公辦學校,是南山區基礎教育集團品牌首次跨區域輸出,學校的建成將要為未來的產城融合提供服務。

未來十年,深汕特別合作區(南山)高新產業園將會初具規模,人們來到這裡工作生活,會像在南山某個工業園一樣,享受臨山靠海的花園式的環境,以及優質的教育、醫療和人才住房。

■知多D

深汕特別合作區(南山)高新產業園

產業園開發採用“1(起步區)+N(核心區及若干拓展區)”開發模式。園區一期建設主要依託鵝埠一宗9萬平方米用地建設起步園區,建築面積27萬平方米,其中產業空間面積19萬平方米。投入使用後,預計年均創造產值約36億元,提供1.7萬個就業機會。園區二期建設依託上述9萬平方米地塊周邊的37.5萬平方米用地建設核心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