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餐飲,品類和選址:不求好、而求異

做餐飲,品類和選址:不求好、而求異

如果你打算開一家火鍋店,可以考慮下這個場景:

先把自個兒當成經過的消費者,和幾個哥們街邊走著走著餓了,前後一看整條街都是火鍋店。

這時候就有些選擇困難了,去哪家呢?

這就是品類定位重要的價值所在之一:降低消費者決策成本

關於品類,來源於里斯/特勞特20多年前的定位理論,簡單來說,消費者以品類為選擇,以品牌來表達,品牌=品類,最終實現逆等,品類=品牌

也就是在做任何品類決策時,關聯到了相關品牌。

回到前面舉例的場景,前後整條街都是火鍋店,而有家門頭上是酥肉火鍋,自然能夠吸引更喜歡酥肉的消費者。

一般關於定位會有個認知誤區:

定位收縮,不是市場份額小了麼

恰恰不是:

焦點收縮,力量放大

火鍋市場即使佔1%,也有好幾十億市場。

越聚焦,越能夠產生強大磁場。

好比你開著車堵在二環上,即使你是再好的車,也拿前面的奧拓沒轍。

這裡最高的成本,是時間。

切換下車道,即使你是奧拓,也是自己跑道的第一名。

品類定位的核心:不求更好,而求不同。

唯有不同,才能更好降低消費者的決策成本。

如果沒有時間看全定位理論書籍,推薦看:《定位》《視覺錘》2本。

為什麼麥當勞肯德基星巴克的選址手冊,都不適合你?

選址就是給種子找匹配的土壤。

麥肯星的選址方法只適合麥肯星,品類/定價/品牌力/定位/資源等皆不同,選址自然不同。

從系統思維角度,選址服務於經營。

選商鋪的目的是什麼?

選址的目的,就是經營的目的。

客流即財流,讓與經營定位所匹配的人群,看得見-找得到-方便來。

選對的商鋪,能幫助最快速地收回開店投資,避免夜長夢多(包括但不限於商鋪拆遷、房東反悔、競爭對手加入、商圈轉移、主流通道轉移...)。

餐飲選址本質上選的三個層面:


基礎:法務、基建

匹配:面積、租金

獲客:能見度、點位動

法務

法務指的是產權/租賃合法性。

除了不同城市規範程度不同,實操裡水很深。街邊店產權不清晰的很多,商場店也有辦不下產證的。有一鋪二嫁的,有前個租戶遺留民事糾紛的,還有很常見的比如房東見你生意好眼紅,偷偷挖了你的人,過不久就主動違約自個兒開乾的...找鋪子能夠花錢請法務顧問的畢竟極少,沒被坑只是運氣。太多看不見的坑,不展開了。

基建

基建,基礎建設指的是電力,煤氣、上下水、排煙、消防...等。

在不同品類、規模、設備...情況下完全不同,複雜的品類,設備一多,一些地區增容就得好十幾萬...

同上不展開了。

面積

不同品類所需的最小面積不同。

做什麼品類,去所在城市去至少考察10家,先從面積最小的幹起。

商鋪優先選擇面積小的,而不是面積大的。

幹好了小的能擴大,幹不好、面積過大、每天每塊地磚都是浪費的銀子,看著就心疼。

租金

把租金放在最後,是因為租金是最後一個需要考慮的。

選對了商鋪,租金是投資;

選錯了商鋪,租金是成本。

租金只需要通過計算判斷是否能夠承受:

做餐飲,品類和選址:不求好、而求異

1、捕獲率

在商圈裡統計一下近似品類餐廳進店人數和門前人流量,也就是捕獲率A。

預設自己的捕獲率B是那家的70%(因為對方比你開的早,你的捕獲率通常比那家低,按七成粗算)

例:

三條街外也有個同品類餐廳,進店人數400,門前人流量20000

捕獲率A=400/20000*100%=2%

捕獲率B=2%*70%=1.4%

還有種情況:

比如動線前方位置鋪子轉讓被近似定位與品類的高捕獲率高手拿下,那就跟打麻將一樣被截胡了...一般這種情況多出現在好鋪子覺得銀子太貴捨不得拿,退而求其次拿了個略差的位置,結果給別人留了機會。

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辦?

提前拿第一位置的商鋪。

2、根據商鋪轉讓費、租金,核算盈虧平衡點;

例:

轉讓費15萬,按3年分攤,平均每個月約為50000/12≈4170

加上租金25000,人工22000,水電預算5000,雜項預算3000,合計59170

除以毛利率60%,月盈虧平衡點約為98617。

3、根據盈虧平衡點,推算平均單日所需來客數;

例:

月盈虧平衡點98617,按人均消費30計算,約為3288

除以30天,約為110/天

4、統計商鋪門前人流量,按捕獲率B,是否能達到所需來客數;

人流量統計,指在預估營業時間段內,站在商鋪門前,用計數器或表格統計每小時從左往右/從右往左,男/女,年齡段,這幾組數據,並做彙總。

例:

門前人流量為20000,按捕獲率B=1.4%

來客數=20000*1.4%=280

5、如果達成,籤鋪,如果達不成,尋找提升捕獲率的方案。

例:

280>110,可籤。

能見度

能見度,主要是門頭能見度。

是能在多遠、多大範圍看清你的門頭。

多遠才算好?越遠越好。

做好門頭是一門學問:小門頭,大學問

點位動線

如果是赫暢級的獲客高手,可以忽略此條。(絕大部分創業者,還沒到不?)

好比南京路旁邊還有一錢不值的死巷子涅,大多數情況下,點位比商圈更重要。

所以這裡強調的是點位,而不是商圈。

商圈表面上決定了與經營定位所匹配的人群的總量,但即使人群總量足夠大、做得不好沒幾個來也很正常,做得好的口碑傳播慢慢帶動新顧客逐漸成為目的性消費,能夠打破商圈邊界。

把點位和動線寫在一起,而不是分開寫,是因為點位和動線本身就是一件事情。

點位的價值在於動線,只看點位不看動線的,往往要糟糕...

點位動線最主要的是:商圈內與經營定位匹配的人群到達點位的動線是否足夠便捷。

百度百科裡對於動線的內容,值得一看。

我推薦一種方式,截一張放大街區的地圖打印出來,在上面進行帶箭頭的動線標註。

比上面這個方法更重要的是:

自個兒要去各個路口多走遍,切實感受下便捷程度。

有必要的話,可以在消費者動線前端設置燈箱廣告指示位。(請自行腦補麥記那個大大的M燈箱杆)

街邊店和mall店選址有何相同有何不同?

把mall拍扁就是街道,把街道往上搭建就是mall。

多上一層樓,約等於多走一條街,從動線角度理解下。

做餐飲,品類和選址:不求好、而求異

mall選址動線:

1、mall不管你拿第幾層,需要向甲方拿平面圖(類似你在mall裡扶梯前的樓面指引圖)

2、在平面圖上找每個人流入口,每個入口含正門/側門/扶梯/直梯

3、蹲點,去每個入口統計全天人流量

4、根據每個入口流量,動線需要參考大動線設計是引導人流向左轉還是向右轉的,根據人流量數量按降序依次拿離入口最近的鋪子(注意扶梯有上下方向,要拿上樓的不是下樓的)

總結:


上上選鋪,能攻能守;

上等選鋪,易攻難守;

中等選鋪,易守難攻;

選錯商鋪,覆水難收。

最後溫馨提示:

即使這樣,無論怎樣,都不可能完全無遺漏。

也不可能涵蓋所有品類、模式、競爭環境、特例。

現實生活中,很多事情並沒有學校裡說的那種所謂標準答案。

最關鍵是:你一邊看、一邊在思考。

這就值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