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大潮激荡下的个体和群体

​“很难说,是线下的生活压力让我们在线上表现出消极情绪,还是线上消极情绪的传递导致线下负面心情累积。就感觉自己在双重挤压下,快乐变难了。”天津市某公司职员张雯(化名)说,每天下班后,她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刷手机,而当关上手机的那一刻,“抑郁”情绪便会袭来。


泛心理学品牌KnowYourself资深作者夏超说,现在年轻人最主要的特点,是面对选择的眩晕,表现出一种迷茫、倦怠和无意义感。而与滑向虚无的心境相伴的,是网络上铺天盖地的消极情绪。
30岁的上班族小李是网游“骨灰级”玩家,同时也有社交恐惧。平时他不爱和人交谈,在公司里尽量避免与人打交道,每天下班回家便沉溺于网络游戏,对各种聚会一律婉拒。周末依然是他的游戏时间,“发小”也难以成功邀约。“我知道游戏虚拟又费时,但它能让我避开与人交流,避免无话可说的尴尬,也担心自己接不住话题出现窘态。”小李说。

1

关注当代青年的个体生活


“在市场化和城市化的社会巨变中,当代青年已无法体验、拥有父母那辈人的单位集体生活与集体认同,也很难获得传统乡土社会建立在熟人网络之上的归属感。”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林品说,在越来越原子化的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成为市场上独立竞争的个体,随时面临竞争却缺乏关心抚慰,很容易产生巨大的情绪波动。所以,在看到互联网上各式情绪释放时,我们更应该关注当代青年的个体生活状态。


随着求学、求职、跳槽,当代青年的生活圈子不断更迭,与家人、朋友“天各一方”的现象十分普遍,尤其在大城市,“空巢青年”一人食、一人游、一人生活,很难寻找到线下的情绪宣泄渠道。而他们面临的是巨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


网络大潮激荡下的个体和群体


张雯坦言:“我的朋友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而且大家各有各的生活,很难聚到一起。长期与父母分居,共同话题也少得可怜。加上疫情的影响,线下活动越来越少,除了工作之外,似乎也只好宅着。”
与此同时,青少年的“触网”年龄越来越小,不少人还未具备自主理性思考的能力,就开始在网络大潮中“游荡”,并在网络世界中形成个性化的群体。有专家认为,这尤其在“饭圈”、网游中表现明显,甚至在一些网络“骂战”、热门话题中,低龄群体已经成为主力军。
在网络上,“滚出娱乐圈”“滚出地球”等偏激言论并不鲜见。广西一所高校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翔南说:“一些年轻网民不吐不快,却没有什么原则和成熟的世界观、价值观,言论中满是轻蔑、讥讽、敌视。”王翔南表示,他们对热点事件和人物时而狂捧时而狂踩,靠键盘鼠标随意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
王翔南表达了对这一现象的担忧,他认为:“当下年轻人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现实与虚拟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个人的生活状态会带来网络情绪问题,网络情绪问题反过来也会影响个人生活,其中产生的一些负效应,非常不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网络情绪问题延续到生活中,可能会使人情绪爆发,狂躁、社交恐慌或重度抑郁,严重的可能会伤人伤物甚至产生轻生念头;个别网民的消极言论,经过多人次散播后会成倍放大,容易煽动其他网民,阻碍社会良性运转。”

2

重塑修养需线上线下共同努力

“网络是信息高速公路,给使用者带来海量信息,也逐渐形成了与现实社会不尽相同的网络社会。这是人类面临的一个巨大变迁,在极大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问题和挑战。”王翔南说。
许多专家认为,当前网络滥用问题不容忽视,许多病态现象日渐显现,在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和净化的同时,作为网络社会的活跃群体,年轻人也须淬炼修养,增强自律。

网络大潮激荡下的个体和群体

郑雪婧/画

在网络大潮中淬炼修养,最重要的是培养真伪信息甄别能力和有效信息提取能力。互联网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过载,互联网也打破了以往单向的信息传受关系,只有当个人能够一定程度有效甄别谣言,并能理智对待网络上的各种煽动性信息,不被其蛊惑时,网络社会里的自我修养才有谈论的根基。

此外,注意“脱虚向实”也被受访专家反复强调。“线上亲密、线下疏离”的状况,并不符合人与人之间正常的交往需求,青年群体只有摆脱对媒介的过分依赖,从虚拟世界抽离出来,寻求更多线下的情感支持和倾诉方向,进行人与人之间的线下交往和互动,才能真正建立健康、稳定的情感联结,避免负面情绪长期内化。“在现实中结识更多朋友,拥有丰富的线下生活和健康的心理,才是培植网络社会自我修养的最大助力。”林品说。
而面对“触网”低龄化的现状,学校应当在网络素养培育过程中,承担起更为重要的责任。学校的公共性更强,教育系统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分层次地设置相关课程,帮助学生逐渐认识媒介、了解媒介、使用媒介,这是很多家长囿于个人知识水平和媒介能力所无法做到的。


互联网心理咨询平台壹心理创始人黄伟强则认为,每一代人在成长或初入社会之时,都会经历一些“慌张”。就像父辈们“穿喇叭裤、留长头发、听流行歌曲”一样,如今这一代人的情绪也有自己的表现形式。“媒体工作者、文化工作者应该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应该让年轻人建立一个信念,保留他们心中的火种,相信自己可以创造更多价值,防止被虚无主义拖入深渊。”​​​​

转自:半月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