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的自以為是恰恰是孩子痛苦的根源

作者:楠生

個人公眾號:卡爾的時光機

不要讓自己的意志成為捆綁孩子的枷鎖,不要讓對孩子自以為是的愛最後都變成傷害

—— 題記


01

這幾天大寶放假,相處的時間一下變很多。原本想好好地氾濫一下母愛,可是現實遠遠超出我的預期範圍。孩子並沒有我以為的需要我。

一早起來準備洗換家裡所有的床單被褥,打掃衛生。在他們吃完早飯以後,我們就在一個屋簷下,開啟了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相處模式。

一開始我並沒有在意兩個孩子在做什麼。進進出出,各種忙碌。等到事情告一段落,我難得地坐在沙發上觀察到了孩子們的日常。

她們並沒有我以為的,纏著我一起玩耍,或者兩人在一起合作。而是各成一派,老二拿著水筆,在各個紙張上揮灑一番,連茶几也沒有幸免。老大用一個小的塑料盒子盛了一盒水,然後拿著一隻筆煞有介事的在攪拌。

當我詢問要不要幫忙的時候,兩個人默契的一同搖頭。我只能拿起手機自己玩耍。三個人相安無事,一轉眼居然度過了一個小時。

02

我個人喜歡獨處,一個人待上一天都不會覺得無聊或寂寞。不過我以為孩子總歸是需要人陪伴的。一上午的觀察讓我大開眼界,也推翻了曾經的自以為是。

大寶來來回回從洗手池到客廳,一個人唸唸有詞。結束以後又拿著一本書席地而坐,一個人翻來翻去。二寶則一直在熱衷於寫寫畫畫,先是畫在紙上,然後拿起剪刀做手工。兩個人忙忙碌碌,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中間我提醒他們可以去奶奶家吃午飯了,兩個人置若罔聞,仍然忙忙碌碌在我面前走來走去。彷彿他們內心有一個完整的世界在運轉,而外界對其發出的信號總會延緩一段時間才能進入他們的考慮範圍。

這讓我反思了自己一直認為正確的養育方式。雖然我以為自己給予了他們足夠的尊重平等和自由,可是我並沒有真正的去了解孩子的身體和思維在這個世界運轉的節奏。

有時我理直氣壯的安排或者指揮,其實已經嚴重干擾了他們的正常運轉。

03

想起了前幾天發生的一件小事,照例是週末我在打掃衛生。兩個人先是在臥室的遊戲區玩耍,我整理玩具墊上的碎紙屑以及她們從床上扯下的一堆被褥枕頭。然後警告他們不要再弄成一團糟。

等到我打掃到客廳的時候,兩個人又在書桌一角堆了一堆沙發靠墊,然後裡面零零散散的放置著娃娃、筆、書等各種亂七八糟的東西。我再一次強行進行了清理。

最後,兩個人貓在沙發一角,披著一個床單。在裡面說話,我聽到老大說,媽媽又毀了一個我們的家,我們就先在這裡將就一下吧。

那一霎那,我拿著抹布突然就呆住了。

當我很疲憊的打掃房間時,我以為孩子給我添了很多的麻煩。殊不知,我在因為疲憊帶來的滿腔怨氣的同時,孩子們卻在用極大地包容,在忍耐我對於他們世界的一次次破壞。而我給她們帶來的麻煩遠遠大於她們帶我的。

04

大多數時候我們都是按照自己的節奏來和別人相處,或者去要求對方的。而這恰恰是溝通中出現一些困難的癥結所在。如果我們不能很好的去了解對方的節奏,那麼溝通很難有效地進展下去。

我們和同事溝通,如果我們不能很好的瞭解同事工作的安排,僅是聚焦於自己需要與其溝通的事項,這樣很難體會到他們在自己工作境遇中遇到的困難。我們和領導溝通,領導對於全局工作的佈置 是我們所未知的,可是當我們沉浸在自己的節奏裡去理解整體的工作,這就很容易造成領導的困擾。

我們和伴侶溝通,如果我們不能有效的瞭解伴侶思維的節奏,那麼不當的溝通將會引發一場家庭戰爭。比如說,希望伴侶能夠幫忙疊一下衣服,我們如果說,我很累。這樣對方可能會告訴我們要休息一下,衣服明天再疊。完全沒有辦法理解我們語句中的暗示,這是性別的思維特點所決定的。男人比較傾向於就事論事,而女人則希望對方能夠溫柔體貼的察覺到自己隱藏的想法。

我們和孩子溝通,大多時候我們都以自己為主。孩子們對於世界的認知和控制仍然依附於成年人,因此承認與孩子的溝通存在極大的權力的不對等。在這種權力極度不對等的情況下,我們對孩子發號施令,或者我們按照自己的意願來要求孩子達成我們的期望。

05

孩子們處於相對弱小的位置,他們很難明確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有的時候是沒有機會,有的時候他們希望得到權力方的認可從而獲得實際的好處,或者說他們會為了討好大人而隱藏了自己真實的想法。

在這樣的教養方式下,自由平等就變成了一紙空文。


大人的自以為是恰恰是孩子痛苦的根源



孩子們仍然是父母意志下的犧牲品。我們以為給予了孩子最好的一切,其實我們只是給予了自己以為的最好的一切。對於孩子們來說他們並沒有得到真正需要的,或者有可能他們會得到他們認為最糟糕的。

如前面所述,我想讓家裡秩序井然,乾淨整潔,以為這樣可以讓孩子有更舒適的環境。而事實上孩子們對環境亂成一團的佈置,卻是他們以為的最溫馨的家。

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一個人現在要求我按照他的意志來活動,那麼我會感到極度的憤懣和不適。而這卻是我和孩子相處的日常。

孩子們在這個過程中會哭鬧,而這會被認為淘氣不聽話。這些負面的評價會形成一個網來纏繞他們。直到有一天他們用這些評價來否定自己。

我不寒而慄。

06

被理解和被認可應該是所有人都希望得到的基本的尊重,而這卻成為了最難的事情

前段時間大家都在對父母輔導孩子寫作業怒吼熱議。成年人在自己的世界裡還可以當成段子來減壓。可是孩子們呢?孩子們在想什麼?

孩子們缺少自律,可成年人又真的可以做到自律嗎?我自問做不到十全十美。我們用自己都不能達到的標準來要求一個孩子,然後因為孩子沒有達成標準去否定,這對於孩子來說是不公正且殘酷的。

很多人可能會說,祖祖輩輩不是這樣過來的嗎?不打不成才,吼吼更健康。我們還不是為了孩子好。


大人的自以為是恰恰是孩子痛苦的根源



而打罵吼叫則恰恰是父母無能的一種體現。我們無法去了解孩子 ,無法執行我們的意志,於是我們吼叫。甚至於這種吼叫會上癮,會傳染。如果有一個人說,孩子需要嚴格管理,吼一聲就有效了。另一個人回去後會效仿。吼叫一次後,後面再吼叫,愧疚感會下降,最後會習以為常。

07

這真的是最佳的方案嗎?這只是最省事的方案!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做某件事,那麼我們可以先問一下自己能不能做到。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可以尊重服從自己的想法,我們可以先問一下自己我們有沒有真正去尊重孩子的想法和實際情況。

我們還可以問一下自己:

能不能像對待領導一樣去對待孩子的要求;

能不能像尊重同事一樣去尊重孩子的想法和節奏;

能不能像對待朋友一樣平等友好和孩子相處?


大人的自以為是恰恰是孩子痛苦的根源



如果這些問完以後,我們還能理直氣壯,問心無愧的厲喝,那麼吼叫才有可能是合理的。

如果問完以後,我們面對一堆否定的答案,那麼試著平靜一下自己的情緒,換種方式和孩子溝通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