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雅舒女兒被幼兒園勸退:“自以為是”的父母,都是強勢的弱者

每個父母都希望能給孩子全部的愛,更好的生活條件,更快樂的成長環境。很多育兒專家都建議3歲前要無條件地愛孩子,充分滿足孩子對愛的需求。

所謂的無條件,是給孩子足夠安全感和滿足感的前提下,鼓勵孩子探索、慢慢變獨立,絕不是讓父母對孩子的一切大包大攬、過度保護。

馬雅舒女兒被幼兒園勸退:“自以為是”的父母,都是強勢的弱者

然而有些父母卻搞錯了,總把“自以為是”的愛強加在孩子身上,還不自知,堅持認為自己是對的。

馬雅舒就是一個這樣的媽媽,她送女兒米亞上幼兒園,不料卻遭到打擊。幼兒園老師稱,小朋友們都是自己吃飯、穿衣、上廁所,然而4歲的米亞卻什麼都不會。園長還說,如果解決不了這些問題,只能退學了。

馬雅舒女兒被幼兒園勸退:“自以為是”的父母,都是強勢的弱者

4歲的年紀按理說應該比3歲剛入園的孩子們更獨立、適應能力更強。可米亞的自理能力卻依舊很差。在綜藝節目《媽媽是超人》中米亞的表現,和馬雅舒的教育就已經令人堪憂了。

女兒拒絕自己穿衣服,馬雅舒就幫她穿;女兒吃飯,她就在一旁喂;女兒明顯是在撒嬌耍脾氣,她仍然沒有原則地去哄。

馬雅舒女兒被幼兒園勸退:“自以為是”的父母,都是強勢的弱者

就連馬雅舒的外籍老公都看不下去了,羅伯特從小受國外教育影響,認為就要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個性,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更不會無原則地哄孩子。

羅伯特育兒計劃總被馬雅舒干預,兩人還經常會因為孩子的教育問題起爭執。馬雅舒過分溺愛孩子的背後,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心理?

自私的母親才會試圖控制孩子的人生

馬雅舒女兒被幼兒園勸退:“自以為是”的父母,都是強勢的弱者

有種母親,看似是在全心全意、事無鉅細地付出,不料卻成了孩子成長路上的絆腳石。

  • 孩子玩的玩具必須是她喜歡的;
  • 孩子看的書必須是她挑選的;
  • 孩子交的朋友必須是她過目的;
  • 孩子的特長班都是她報的;
  • 孩子的生活起居她要檢點到位;

控制慾強的母親,看似威嚴果斷,井井有條,其實非常膽小,因為她們害怕失控,必須讓孩子生活在她計劃的範圍中,否則她很難承受失控帶來的挫敗感。

臺灣短片《媽媽的遙控器》,就是講了一個單親母親可怕的控制慾。母親離異後把所有重心都放在兒子身上。偶然間,她得到一個可以操控時間的神奇遙控器。

馬雅舒女兒被幼兒園勸退:“自以為是”的父母,都是強勢的弱者

一天,兒子發現自己身邊發生的事情、遇見的人都和昨天一模一樣。才知道被媽媽用遙控器操控了。只要他犯錯、或做得不完美,媽媽就會把他返回昨天,直到做好為止。上一次課不懂沒關係,她能讓兒子重複十天學習相同內容。

如果不聽話,兒子的人生就會被母親卡在同一天。兒子崩潰自殺,母親卻用遙控器一次次將他救回。兒子絕望道:“你到底要我死幾次?”母親說:“你以為我只有一把遙控器嗎?”

馬雅舒女兒被幼兒園勸退:“自以為是”的父母,都是強勢的弱者

短片窒息的愛,讓人壓抑得無法呼吸,每一個被母親操控的孩子也如同生活在這樣的煉獄中。現實中這樣的媽媽其實更恐怖,她們的“遙控器”更是無所不在。

朱雨辰的媽媽就是如此,三十年如一日給兒子做早飯,干涉兒子的每一段感情,每晚要等兒子回家才睡覺。

這種愛聽起來很無私,其實最自私,因為這樣的母親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在對待孩子,卻從不在意孩子願不願意,接不接受。這種強行附加的愛的背後,就是佔有慾和控制慾。

她們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物,卻沒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

“自以為是”的父母,都是強勢的弱者

馬雅舒女兒被幼兒園勸退:“自以為是”的父母,都是強勢的弱者

有很多父母,嘴上說是為了孩子好,實際上是在單方面地綁架孩子的人生。他們有孩子後放棄了工作、事業還有夢想,並把所有的一切都歸結到孩子身上,要求孩子必須爭氣、必須優秀,才能對得起為他們付出全部的自己。

因為自己的一個選擇,就要讓自己無辜的孩子買單,操縱孩子的人生,綁架孩子的自由。這種喜歡操控、擅於計劃安排孩子,強制孩子幫自己實現夢想的父母,只不過是個強勢的弱者罷了。

短片《茉莉的最後一天》講述了母親為了撫養女兒們,放棄了深造當教授的機會,於是把所有的怨氣都撒在了女兒們身上,最後大女兒患了嚴重抑鬱症而跳樓自殺,母親才醒悟過來兇手就是她自己。

馬雅舒女兒被幼兒園勸退:“自以為是”的父母,都是強勢的弱者

這個母親本來就是留美碩士,本可以繼續深造後成為教授,但因為要照顧孩子們,選擇成為一名家庭主婦。因此就把所有的抱負和希望都壓在了孩子身上,孩子沒考取第一名,沒好好讀書,不好好做功課,都會被母親罵,還會說一句“你對得起我嗎?”

馬雅舒女兒被幼兒園勸退:“自以為是”的父母,都是強勢的弱者

很多媽媽都覺得,自己是因為孩子才變成現在這個樣子,其實不然,她們大多在拿孩子當自己不思進取、不願提升的擋箭牌。孩子並不是女性追夢的絆腳石,她們自己才是。

不要成為那個只會咄咄逼人、強勢專斷的“弱者”母親了,讓自己行動起來,開始改變,把抱怨孩子的時間用在提升自己的價值上,成為孩子積極樂觀的榜樣。

真正的愛,是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黃磊女兒多多,在綜藝節目上圈了一大波路人粉,大家紛紛讚歎這個孩子的高情商以及處事能力。隨著多多的長大,她開始染髮、打耳洞、化妝,被網友抨擊“這孩子變壞了”,然而她父母卻從沒在意這些事情,反而還很支持她。王菲的大女兒音樂做的很出色,但她紋身、抽菸也曾被網友惡語相向。

馬雅舒女兒被幼兒園勸退:“自以為是”的父母,都是強勢的弱者

也許這些行為並不符合大多數人對少年的固有認知,但父母仍然支持他們去嘗試探索,不管外界聲音,勇敢做自己。這樣的愛,才是父母應該給與孩子的吧。

龍應臺在《目送》中寫了一段意味深長的話: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

只不過意味著,

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

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

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父母對孩子的愛終究是指向分離,如果總把孩子拴在手心,試圖讓孩子成為另一個自己,不僅證明了自己的無能,還會養出一個沒有自我的傀儡或巨嬰。

#我的育兒日記#

#育兒心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