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辰宏觀:李昊,都市三十年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尚未上幼兒園的我,和我媽住在豫南的一個小鎮上。有一天,有人到鎮中學家屬院,推銷自制的餅乾。我媽買了好幾個那種大的餅乾,是常見餅乾的數倍大,能覆蓋巴掌。我對於這件事的記憶很是模糊,不過記得帶我的一個阿姨對我說,“農村的人吃煎餅,城裡的人吃餅乾。”處於城市和鄉村過渡帶上的我,可能就是在那一刻,體會到了一種都市的特性。它說不清道不明,但在日後多年裡繚繞在我的人生之中。


許多年後,我學了城市規劃專業。這專業在國外有許多種名稱,最常見的名稱是Urban Planning或City Planning。那麼urban和city,哪個詞更能代表城市?學術界有各種定義、概念和解讀,我則在邁克爾·傑克遜的音樂標籤中找到了答案。 在一篇介紹傑克遜的文章中,我首次看到對他音樂風格的定義——Urban(都市音樂)。Urban又被稱之為Urban Contemporary,起源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從R&B與Soul衍生而來,並於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發揚光大。聽到這個名字,你能想象到那種當年Disco舞廳:鐳射燈打出五顏六色的光,都市男女們隨著邁克爾·傑克遜歌曲的節拍,躍躍欲試地跳動起來。

和辰宏觀:李昊,都市三十年
和辰宏觀:李昊,都市三十年

圖:上世紀八十年代,圓明園遺址公園裡的迪斯科舞會【1】 根據馬克思·韋伯的說法,City特別突出一個空間單元的法定意義,這個單元是一個行政實體。與之相對應的,Urban更突出城市的社會屬性。按照列斐伏爾的空間理論,融合社會經濟諸多因素的城市空間,不再僅僅是我們進行生產的場所,而成為我們生產的對象,所謂空間的生產。 Urban意味著都市性(urbansim)與都市的生活方式(urban lifestyle),現代城市的特性、氣質、品格與風尚蘊含其中。搖滾樂是六十年代的理想和激情的代表,而流行音樂和電子產品則在八十年代隨新自由主義席捲全球。Urban的氣質,是當年引領青年風潮的電影《霹靂舞》,是童年的變形金剛玩具、大大泡泡糖、印著哆啦A夢的鉛筆盒和滾軸溜冰鞋。成大後,你會在網絡上翻閱Urban Dictionary,那裡面充斥著那個時代都市青年們才能理解的俚語。你會會心一笑,urban便是這樣一種幽默。圖:上世紀八十年代引領都市風潮的電影《霹靂舞》劇照


大院



我從小生長在一個非都市的地方。大院文化形成於計劃經濟時期,帶有軍事化的特徵,而部隊大院則是這種文化的終極呈現。在豫北小城裡,我生活的那座部隊大院,就像是一個烏托邦,獨立於那座城市的肌理而存在。大院的牆內和牆外的城市,幾乎是兩個世界。在大院的環境裡成長的我,對於外界的都市性,自然是缺少認知的。對我而言,大院是我童年的伊甸園,是塑造了我精神的理想城市。那些在大院生活的歲月裡,大院就像是我童年的一片海,讓我在其中自由地遠航。 部隊大院乾淨整潔,是一座園林式的兵營。在市場經濟逐步興起的年代裡,依舊充滿著革命情懷。高音喇叭的聲音,覆蓋整個大院,定時播放的音樂,形成了人們生活的穩定節奏。白天會播放各種革命歌曲,以及《軍營男子漢》那樣的軍旅歌曲。晚上則會在固定時間,響起熄燈號,帶人們入眠。 大院裡的規劃佈局,如今看來頗得霍華德花園城市理論的真傳。樓房整體密度不高,各種花園綠地穿插其間。家屬院住宅區容積率超低,而綠化率極高。兩棟三層公寓樓之間,有著超大面積的草坪——極少有商品房小區能有這樣的設計。家屬院之外,大操場廣闊寬敞,平日裡很少有人,漫步其間,彷彿置身於非洲的稀樹草原。而在夏天,則會在上面放露天電影,在整齊劃一的軍人隊列後面,是兒童們的樂園。


那可以說是田園牧歌的理想國。 和小夥伴們玩到深夜,散去時,總聽到大喇叭裡傳來一段音樂,悠遠又富有柔情,動人心絃。後來很多年這些旋律都留在心底深處,卻無從考證它的由來。直到剛上大學,一個偶然的機會聽到,才知是譚詠麟的《水中花》。當時並沒有過多感嘆時光流逝,只是簡單地欣喜,很平和,卻又深入且持久。
那段音樂過後,便是熄燈號,然後整個世界一片寧靜。小夥伴們紛紛回家了,最後只有我一個人還在閒逛。夏夜裡,草叢裡蟲鳴窸窸窣窣;昏黃的路燈將空無一人的道路映照出一片金黃,小蟲子圍繞著燈泡在飛,黑色的小點在熾熱的燈罩上隨機遊走。牆上有壁虎在爬行,迅疾出現,又迅疾消失,不留下一絲影蹤。許多童年時的情景如今回憶起來都已模糊一片,留在心裡的盡是那種淳樸的、古典的、舊時光裡的情緒。
多年後,當我在瀋陽的鐵西區,漫步在建成於計劃經濟時期的大廠區的時候,又一次感受到了部隊大院的氣質。紅磚砌成的蘇式公寓樓,整齊劃一的小區佈局、連片的綠地,以及隱約出現在空氣中的集體性、紀律性的味道,都讓我似曾相識。從斯賓塞的軍事社會與工業社會的理論來看,大廠區和部隊大院,都是一種封閉的、集體組織的軍事社會,而大院之外的城市,則屬於工商業文明塑造的現代工業社會。後來我走出了大院,外面的城市異彩紛呈,都市性已然繁盛。

和辰宏觀:李昊,都市三十年

圖:瀋陽鐵西區工人村

Tang 果珍



具有流線型的玻璃圓罐、橘紅色的蓋子,以及淡紅略帶粉色的粉末,是Tang果珍經典的產品形象。它對我的人生並未產生重大影響,但是我認為它對於都市性的回溯來說,是一個極好的敘述線索。

我們或許是最後一代有著物質匱乏記憶的人。在我們童年時,小賣部裡盡是一毛錢的冰塊、兩毛錢的唐僧肉、三毛錢的汽水,而一塊一包的蝦條已經是輕奢品了。當時中央電視臺經常播出的一個飲品廣告,讓我們大開眼界。廣告裡,冬日的窗外,白雪皚皚。屋子裡一個小男孩拿著航天飛機模型,張望著外面。這時候他的母親衝調出幾杯Tang果珍,端了上來。玻璃杯中的速溶沖劑化為華麗的果漿,冒出的熱氣讓人隔著屏幕都感到溫暖,似乎能聞到屋子裡芳香的氣息。剛回家的父親也坐在桌邊,一家三口共同舉杯暢飲,在寒冷的冬日裡,盡享溫馨一刻。

和辰宏觀:李昊,都市三十年

這個廣告有著那個時代不同凡響的質感,讓人印象極為深刻。後來Tang果珍還推出了一些其他版本的廣告,儘管那時候中產階級這個詞語尚未被使用,但Tang果珍的廣告,則提前十年,將這種代表著中產生活方式的產品,向人們進行了強力的宣傳。
在人們對於衝調品的印象還停留在麥乳精、蜂王漿的年代,Tang果珍以一種卓爾不群的氣質,開啟了人們的味蕾對於都市性的想象。三十元一罐的果珍,佇立在大型百貨大樓食品專櫃上最顯眼的位置,在眾多國產飲品的包圍中脫穎而出,鶴立雞群。它是當時普通人一週工資的等價物,更代表著一種時髦、國際化的意向。購買果珍,並不僅僅是買了那個橘紅的玻璃罐,而是攀上了廣告中所展示的那種極具品質感的生活方式。 和辰宏觀:李昊,都市三十年

我始終覺得這個廣告,在那個時代具有極強的超前性,儘管它並沒有造成巨大的轟動,而果珍在當時也一直是小眾產品。但看過那個廣告的人,都會對“TANG 果珍,太空時代飲品”的廣告語記憶深刻。廣告裡小男孩手上的航天飛船,似乎是一種隱喻:新的時代即將到來,將帶著我們的想象衝破天際。
事實上,航天飛船並非空穴來風,Tang果珍曾經長期是NASA官方指定飲品,因此其包裝上也帶著宇航飛船的標誌。與傳統橙汁相比,Tang果珍的口味更好,但植物纖維極少,不會促進身處機艙內的宇航員的快速代謝,因而成為宇航員的最愛。 Tang果珍之所以有這樣的特性,是因為它並非由果汁做成粉末,而完完全全是人工合成的化學物質。在二戰後,美國迎來了嬰兒潮,婦女們也紛紛走上工作崗位。社會大環境對於能夠在家庭中快速衝調食物有了大量需求。食品巨頭們開始嘗試用各種製劑進行人工食物合成,創造新的產品,創造新的需求。 果珍便是美國曆史上首個完全使用添加劑製成的食品。它易於保存,能夠及時衝調,口感良好,深受孩子們喜歡。但它的成分是白砂糖、維生素C、焦磷酸鐵、食用鹽、食用葡萄糖、檸檬酸、食用香精、蔗糖素、二氧化鈦、檸檬黃……它包含一切,唯獨不含橙汁。一切都是人造的,好似發達的人工智能一般,工業流水線為我們的味蕾製造出了高度仿真的幻像。

在那個時代的廣告中,典型的美國中產階級家庭中,金髮主婦擁抱著暢飲果珍的孩子。廣告詞是“果珍有我們喜歡的(橘子)口味和我們需要的全部維生素C”,聽上去是那麼完美,正如六七十年代美國中產家庭閃閃發光的形象。果珍、中產階級、宇宙飛船,串聯起一個商業資本的夢幻故事,也成為美式文化的象徵。即便在NASA已經不再使用果珍的多年之後,奧巴馬在和太空中的美國宇航員連線時,還調侃道:“你們是否還喝果珍呢?” 和辰宏觀:李昊,都市三十年

圖:Tang果珍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電視廣告這個廣告有著那個時代不同凡響的質感,讓人印象極為深刻。後來Tang果珍還推出了一些其他版本的廣告,儘管那時候中產階級這個詞語尚未被使用,但Tang果珍的廣告,則提前十年,將這種代表著中產生活方式的產品,向人們進行了強力的宣傳。在人們對於衝調品的印象還停留在麥乳精、蜂王漿的年代,Tang果珍以一種卓爾不群的氣質,開啟了人們的味蕾對於都市性的想象。三十元一罐的果珍,佇立在大型百貨大樓食品專櫃上最顯眼的位置,在眾多國產飲品的包圍中脫穎而出,鶴立雞群。它是當時普通人一週工資的等價物,更代表著一種時髦、國際化的意向。購買果珍,並不僅僅是買了那個橘紅的玻璃罐,而是攀上了廣告中所展示的那種極具品質感的生活方式。圖:Tang果珍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電視廣告我始終覺得這個廣告,在那個時代具有極強的超前性,儘管它並沒有造成巨大的轟動,而果珍在當時也一直是小眾產品。但看過那個廣告的人,都會對“TANG 果珍,太空時代飲品”的廣告語記憶深刻。廣告裡小男孩手上的航天飛船,似乎是一種隱喻:新的時代即將到來,將帶著我們的想象衝破天際。事實上,航天飛船並非空穴來風,Tang果珍曾經長期是NASA官方指定飲品,因此其包裝上也帶著宇航飛船的標誌。與傳統橙汁相比,Tang果珍的口味更好,但植物纖維極少,不會促進身處機艙內的宇航員的快速代謝,因而成為宇航員的最愛。 Tang果珍之所以有這樣的特性,是因為它並非由果汁做成粉末,而完完全全是人工合成的化學物質。在二戰後,美國迎來了嬰兒潮,婦女們也紛紛走上工作崗位。社會大環境對於能夠在家庭中快速衝調食物有了大量需求。食品巨頭們開始嘗試用各種製劑進行人工食物合成,創造新的產品,創造新的需求。 果珍便是美國曆史上首個完全使用添加劑製成的食品。它易於保存,能夠及時衝調,口感良好,深受孩子們喜歡。但它的成分是白砂糖、維生素C、焦磷酸鐵、食用鹽、食用葡萄糖、檸檬酸、食用香精、蔗糖素、二氧化鈦、檸檬黃……它包含一切,唯獨不含橙汁。一切都是人造的,好似發達的人工智能一般,工業流水線為我們的味蕾製造出了高度仿真的幻像。在那個時代的廣告中,典型的美國中產階級家庭中,金髮主婦擁抱著暢飲果珍的孩子。廣告詞是“果珍有我們喜歡的(橘子)口味和我們需要的全部維生素C”,聽上去是那麼完美,正如六七十年代美國中產家庭閃閃發光的形象。果珍、中產階級、宇宙飛船,串聯起一個商業資本的夢幻故事,也成為美式文化的象徵。即便在NASA已經不再使用果珍的多年之後,奧巴馬在和太空中的美國宇航員連線時,還調侃道:“你們是否還喝果珍呢?”圖:Tang果珍早年在美國的廣告

購物



TANG果珍成為席捲全球的商品大潮的縮影,能夠被快速消費,具有良好的體驗,以及精緻的包裝和誘人的宣傳。在各國都以標準化的形式生產、運輸和銷售。最重要的是,它有著一套獨特的敘事,代表著一種無從抗拒的都市性。它是不是真正含有橘子的成分,不再重要,從這個年代開始,產品的內容開始讓渡於形式。 也是從這個時期開始,與大院生活關係密切的那些“經典國貨”,開始將市場讓渡於果珍這樣的國際產品。跨國資本席捲全球。一種更為全球化和普適性的敘事,開始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消費主義怒濤洶湧,澎湃激盪,所有人都或主動或被動地投入其中。與充斥著反叛精神的霹靂舞和搖滾樂相比,商品經濟更加老少咸宜,在它柔和誘人的外表下,具有更加強烈的控制性,讓我們不知不覺地成為其擁躉。 百貨商場開始成為城市生活的中心,在九十年代,紅極一時。當時經常能在省電視臺上看到鄭州亞細亞商場的廣告。反覆播放的廣告,給人的意識中注入這樣的概念:河南省的中心在鄭州,而鄭州的中心則在亞細亞。那些年,到鄭州的遊客不一定要去什麼旅遊景點,但一定要去亞細亞購物。在賈樟柯的電影中,百貨樓和商業街,也是小城市集中展現都市性一面的場景。多年後我在石家莊看到北國商城,在太原見到解放大樓,這些老百貨樓都散發著同樣的氣息。


和辰宏觀:李昊,都市三十年
和辰宏觀:李昊,都市三十年

九十年代中期我爸轉業去鄭州,我從部隊大院的海,一下子進入了城市的大洋,那是另一個更加紛雜錯亂的世界。我對城市的認知也面臨巨大的顛覆。在相當長一段時間,我完全不喜歡鄭州,對我來說,它意味著都市的冷漠、集體的消解、個人的無所適從。大院文化的宏大敘事,開始轉向商品房小區的經濟法則。童年生活戛然而止,田園牧歌一去不返。市場和商場成為日常生活和休閒活動的展開空間。 列斐伏爾在《都市革命》中認為,宏觀的革命與階級鬥爭,都轉向了都市街頭的日常生活的革命。毫無疑問,商品是這場革命的核心。商品成為市場經濟舞臺的主角,而一切經濟活動都圍繞商品全生命週期的特點而展開。購物承擔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體驗城市的重任。商場也成為人們心中的聖地。 對於孩子們來說,各色商品琳琅滿目的超級市場,則是那個時候我們憧憬的終極樂園。我記得,直到香港迴歸前幾年,超市還並不多見,商場依然是以櫃檯為主。小夥伴們一起玩的時候,有人說97年香港就要回歸了,到時候就去香港逛超級市場,想買什麼直接從貨架上拿。那種對於商品渴求的眼神,用現在的話來說,便是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 僅僅在香港迴歸後的兩年,1999年,丹尼斯大型超市在鄭州開張。我和小夥伴們一起去,看到兩層樓,上百個貨架,琳琅滿目的商品,簡直驚呆了。在小夥伴們紛紛推著購物車肆意購買零食的時候,我腦海中突然冒出一個念頭:如果當年蘇聯的商場中,有這麼豐富的商品,那麼蘇聯還會解體嗎?

和辰宏觀:李昊,都市三十年
和辰宏觀:李昊,都市三十年

圖:九十年代的鄭州亞細亞商場【2】圖:當年亞細亞商場的禮儀小姐【2】九十年代中期我爸轉業去鄭州,我從部隊大院的海,一下子進入了城市的大洋,那是另一個更加紛雜錯亂的世界。我對城市的認知也面臨巨大的顛覆。在相當長一段時間,我完全不喜歡鄭州,對我來說,它意味著都市的冷漠、集體的消解、個人的無所適從。大院文化的宏大敘事,開始轉向商品房小區的經濟法則。童年生活戛然而止,田園牧歌一去不返。市場和商場成為日常生活和休閒活動的展開空間。 列斐伏爾在《都市革命》中認為,宏觀的革命與階級鬥爭,都轉向了都市街頭的日常生活的革命。毫無疑問,商品是這場革命的核心。商品成為市場經濟舞臺的主角,而一切經濟活動都圍繞商品全生命週期的特點而展開。購物承擔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體驗城市的重任。商場也成為人們心中的聖地。 對於孩子們來說,各色商品琳琅滿目的超級市場,則是那個時候我們憧憬的終極樂園。我記得,直到香港迴歸前幾年,超市還並不多見,商場依然是以櫃檯為主。小夥伴們一起玩的時候,有人說97年香港就要回歸了,到時候就去香港逛超級市場,想買什麼直接從貨架上拿。那種對於商品渴求的眼神,用現在的話來說,便是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 僅僅在香港迴歸後的兩年,1999年,丹尼斯大型超市在鄭州開張。我和小夥伴們一起去,看到兩層樓,上百個貨架,琳琅滿目的商品,簡直驚呆了。在小夥伴們紛紛推著購物車肆意購買零食的時候,我腦海中突然冒出一個念頭:如果當年蘇聯的商場中,有這麼豐富的商品,那麼蘇聯還會解體嗎?圖:鄭州市二七廣場,作為地標的二七紀念塔,與作為商業中心的二七商圈【3】 城市在商品消費的道路上一路狂奔。看上去,購物似乎在為城市塑造著一種終極形態。進入21世紀之後,高端商場、大型超市、綜合體層出不窮。消費主義大行其道,購物成為城市最終的形態和歸宿。庫哈斯認為,全球化會將各地的城市變為“廣普城市”(Generic City),城市的個性與歷史均被磨平。 在庫哈斯對於未來城市的展望中,購物中心成為公共空間的核心,購物將成為公共活動的唯一形式。前兩年,當我再次造訪深圳的時候,當地的朋友帶我去了歡樂海岸。那是一個像主題公園一樣的大型購物中心,或者說是一批購物中心組成的一個主題公園。漫步其中,擦肩而過的人群平均年齡很可能只有二十五歲。消費成為了都市生活最重要的樂趣,所有人都沉醉其中。 庫哈斯說:“購物可以證明是現存公共活動的唯一形式。通過一種日益加劇的掠奪的鬥爭,購物開始殖民甚至是取代都市生活的各個方面。歷史性的城市中心、郊區、街道以及當今的火車站、博物館、醫院、學校互聯網甚至於軍事越來越由購物場所和機構來控制。教堂是吸引信徒的購物中心。飛機場正廣泛地從將旅客轉化為顧客中獲利。博物館正在努力向購物轉化以便獲得生存。”在我看來,歡樂海岸是庫哈斯論斷的一個絕佳案例。在這裡,一切體驗皆可消費,一切消費皆可體驗,購物即遊園。我們所有的都市活動都在異化為消費的過程。 如果說庫哈斯的展望在當時有著激進的一面,那麼隨之而來的網絡時代,更是將這一場消費盛宴推上高潮。2017年11月11日,我到杭州開會,研討列斐伏爾的空間生產。而此時,那個西子湖畔的東方山水城市,正在成為全國乃至全球在網絡世界中的消費中心。 “雙十一”那天,我和各國教授一起到西湖泛舟。有人說到“雙十一”的銷售額又創新高,相當於一個小國的GDP。那天下著小雨,西湖煙雨濛濛,頗有山水畫的意境。後來雨水漸漸變大,天空烏雲密佈。遠處的山與水模糊一片,好似《黑鏡》中的的未來場景,一切都是黑白色的,物體的細節被虛化,實體只顯示出輪廓。在消費和被消費的場景中,未來山雨欲來。 而平日裡的城市街頭,也隨處可見各大電商創造的各個購物節廣告。618、雙十一、黑五、雙十二....一個個新興的節日,雖然非法定,但對於網民們來說卻至關重要。我總以為狂歡節(Carnival)是拉美人的專屬,他們外向、熱情,慣於表達激烈的情緒。諸多網購狂歡節,能夠看出商品對於網民和都市人格的塑造:哪怕平日裡少言寡語的人,也能在互聯網的世界裡,進行著拜物教般的狂歡。資本能夠創造節日,或許將來能創造文化。購物成為節慶,不僅僅是一種生活方式的流行,更是成為一種宗教般的信仰。對於都市白領們來說,網購和取快遞成為他們在“996”面前的唯一精神寄託和生存動力。圖:北京公交車站的“雙十一”廣告【4】

深圳



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每個人都躍躍欲試。紅極一時的情景喜劇《我愛我家》,雖然主要展示的是體制內家庭的日常生活,但也有不少劇情展示了市場經濟浪潮激發的文化碰撞。待業青年賈志新,早早就下海經商,甚至跑到了最大的經濟特區海南島。一直在國家機關的賈志國,後來也從政轉商。而幹了一輩子革命的老傅,也偶爾“發揮餘熱”,與志國、和平一起參股燕紅的生意,並且表示:“這股份制就是好……還能在商品大潮中學游泳……”。
在下海成為風潮的九十年代初,在軍隊經商的時代背景下,我爸隨部隊一起南下深圳,搞工程建設。在小學三年級暑假,我和我媽一起去深圳看他。在那個夏天,我充分感受到了商品經濟對世界觀的衝擊。

和辰宏觀:李昊,都市三十年

和辰宏觀:李昊,都市三十年
這真是一個魔幻的城市,房地產、股份制等內地還頗感陌生的名詞,在這裡充斥著我們的耳朵。我們住在三九大酒店裡,每天下樓,都能看到酒店附近停滿了各種各樣的豪車。這令只在大院見過北京吉普的我大開眼界。酒店距離羅湖橋不遠,站在高層的房間裡,就能看到遠處的香港——鬱鬱蔥蔥的山丘的那邊,一些高層建築星星點點地冒出來。有時候我會站在窗前,喝一瓶可口可樂,那味道對於只喝過健力寶的我來說,既奇怪,又新鮮,還帶著一點小激動。遠處的香港像是一種終極的幻想,而身邊的深圳則像可樂一樣充斥著難以言傳的味道。我很難說這裡是好還是壞,唯一能肯定的是這是個完全不同的地方。

和辰宏觀:李昊,都市三十年
在這裡我見到了許多沒有見過的事情。賓館裡的電視,能收看幾十甚至上百個臺的節目,包括香港和國外的電視臺。許多娛樂節目充斥著商業化的聒噪,女嘉賓們短裙的亮片blingbling的閃個不停,看上去是那麼的不真實。一同去深圳的幾個阿姨,跑到口岸附近的市場,去買據說是以洋垃圾形式進口來的舊衣服。和我們一起去深圳的一個姐姐,第一次聽郭富城的演唱會,激動得滿場蹦跳,直到崴到腳。馬路上的豪車隊伍中,公路賽車摩托飛馳而過,飛男飛女們藉助兩輪工具在各大迪廳之間穿梭。

後來在中學的政治課上,我們學到了商品拜物教的概念,和資本對於人與人關係的異化。那時候我雖不瞭解這些理論,但也隱約體會到這裡和內地的不同。有時候在街上向人問路,就被索要帶路費。而在大酒樓吃飯時,看到我感冒不適,大堂經理幹練地脫下自己的西裝,披在我身上,告訴我顧客就是上帝,哪怕他只是個孩子。
你能感受到這樣一個看起來像“資本主義”的城市,對一個從小在部隊大院“根正苗紅”氛圍中長大的少年的衝擊。這或許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體會到異域的孤獨和迷惑。
在一個颱風來臨的下午,我來到樓下,任由狂風暴雨淋溼全身。對我來說,颱風和暴風雨也是新鮮的事物。熱帶氣旋帶來了南中國海的水汽,狂暴的撒播在這個燥熱的城市的每個角落。城市像一塊燒紅的鐵板,讓水汽蒸騰,而自身依舊無法冷卻。暴雨非但沒能洗去世間的喧囂,反而成為喧囂的一部分。豆大的雨點,奮力洗刷著這座資本雕琢的城市的每處毛孔。水滴與牆上的馬賽克、玻璃窗激烈地碰撞,徒勞地試圖與之融為一體。天空偶爾有閃電劃過,街上的行人匆匆,不為所動。花園中的芭蕉被雨水打得七零八落,草坪上的積水漫出流到道路上,繼而淌入並填滿城市的每一條河流。幽藍色的天空被大樓的玻璃幕牆傳導、衍射、放大,天與地上下皆墨。全城昏暗無比,白晝如同夜晚。

和辰宏觀:李昊,都市三十年
那是1993年的夏天,是我與深圳的第一次接觸。幾個月後,顧城在南太平洋的小島上舉起斧頭,將自己與詩歌一同葬送。一年之後,魔巖三傑在深圳河那邊的紅磡,餘音繞樑,之後再無搖滾。又過一年,王家衛的《墮落天使》上映。金城武在影片中喃喃自語:“1995年8月29日,我遇見了我的初戀情人。可是她已經把我忘記。可能是我變得太英俊了吧。”
和辰宏觀:李昊,都市三十年

圖:《我愛我家》中賈志新初試下海 在很長一段時期,深圳是我們能到達的都市性的最前沿,因為它最接近我們對於都市性的終極野望之地——香港。在迴歸之前,香港一直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異託邦,存在我們的想象之中。來自瀋陽的歌手艾敬,在《我的1997》中這樣歌唱著自己對於來自香港的男友的單向遙望:“他可以來瀋陽,我不能去香港。”同樣是來自大院的我,儘管年幼,但能感受到遠方都市性的呼喚。 當時的深圳,好似一個熱火朝天的大工地。除了最繁華的市中心那一小片,大部分地區尚未展現出城市的形態,各種樓宇、道路、橋樑,都在建設之中,大卡車和煙塵瀰漫的施工場所隨處可見。對於我們內地大院的孩子來說,那裡的物價極高,不少日用品是內地的十倍,讓人瞠目結舌。但是據說那裡人的工資收入,同樣是我們那邊的十倍以上。而各種物質的繁榮,從琳琅滿目的小商品市場,到燈紅酒綠的飯店酒樓,更是讓這裡瀰漫著一股野蠻生長的都市性。圖: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深圳【5】這真是一個魔幻的城市,房地產、股份制等內地還頗感陌生的名詞,在這裡充斥著我們的耳朵。我們住在三九大酒店裡,每天下樓,都能看到酒店附近停滿了各種各樣的豪車。這令只在大院見過北京吉普的我大開眼界。酒店距離羅湖橋不遠,站在高層的房間裡,就能看到遠處的香港——鬱鬱蔥蔥的山丘的那邊,一些高層建築星星點點地冒出來。有時候我會站在窗前,喝一瓶可口可樂,那味道對於只喝過健力寶的我來說,既奇怪,又新鮮,還帶著一點小激動。遠處的香港像是一種終極的幻想,而身邊的深圳則像可樂一樣充斥著難以言傳的味道。我很難說這裡是好還是壞,唯一能肯定的是這是個完全不同的地方。圖:90年代初的深圳【6】在這裡我見到了許多沒有見過的事情。賓館裡的電視,能收看幾十甚至上百個臺的節目,包括香港和國外的電視臺。許多娛樂節目充斥著商業化的聒噪,女嘉賓們短裙的亮片blingbling的閃個不停,看上去是那麼的不真實。一同去深圳的幾個阿姨,跑到口岸附近的市場,去買據說是以洋垃圾形式進口來的舊衣服。和我們一起去深圳的一個姐姐,第一次聽郭富城的演唱會,激動得滿場蹦跳,直到崴到腳。馬路上的豪車隊伍中,公路賽車摩托飛馳而過,飛男飛女們藉助兩輪工具在各大迪廳之間穿梭。後來在中學的政治課上,我們學到了商品拜物教的概念,和資本對於人與人關係的異化。那時候我雖不瞭解這些理論,但也隱約體會到這裡和內地的不同。有時候在街上向人問路,就被索要帶路費。而在大酒樓吃飯時,看到我感冒不適,大堂經理幹練地脫下自己的西裝,披在我身上,告訴我顧客就是上帝,哪怕他只是個孩子。你能感受到這樣一個看起來像“資本主義”的城市,對一個從小在部隊大院“根正苗紅”氛圍中長大的少年的衝擊。這或許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體會到異域的孤獨和迷惑。在一個颱風來臨的下午,我來到樓下,任由狂風暴雨淋溼全身。對我來說,颱風和暴風雨也是新鮮的事物。熱帶氣旋帶來了南中國海的水汽,狂暴的撒播在這個燥熱的城市的每個角落。城市像一塊燒紅的鐵板,讓水汽蒸騰,而自身依舊無法冷卻。暴雨非但沒能洗去世間的喧囂,反而成為喧囂的一部分。豆大的雨點,奮力洗刷著這座資本雕琢的城市的每處毛孔。水滴與牆上的馬賽克、玻璃窗激烈地碰撞,徒勞地試圖與之融為一體。天空偶爾有閃電劃過,街上的行人匆匆,不為所動。花園中的芭蕉被雨水打得七零八落,草坪上的積水漫出流到道路上,繼而淌入並填滿城市的每一條河流。幽藍色的天空被大樓的玻璃幕牆傳導、衍射、放大,天與地上下皆墨。全城昏暗無比,白晝如同夜晚。圖:颱風過後的深圳街頭【6】那是1993年的夏天,是我與深圳的第一次接觸。幾個月後,顧城在南太平洋的小島上舉起斧頭,將自己與詩歌一同葬送。一年之後,魔巖三傑在深圳河那邊的紅磡,餘音繞樑,之後再無搖滾。又過一年,王家衛的《墮落天使》上映。金城武在影片中喃喃自語:“1995年8月29日,我遇見了我的初戀情人。可是她已經把我忘記。可能是我變得太英俊了吧。”圖:今日深圳夜色【7】

新世界



伴隨著城市的快速崛起和城鄉關係的鉅變,整個九十年代的都市性是充滿喧囂的。到了世紀末,它突然變得陌生了起來,這個階段的都市性,好似世紀之交興起的電子樂一般,在電腦與合成器的作用下,帶給都市人緊張又興奮的陣陣節拍。 1997年香港迴歸,是我們擁抱都市性的重要一刻。剛來鄭州不久的我,發現都市性擴展的速度正在加速。我們曾經以為,香港是我們遙望的終點,但其實只是全球化背景下都市性傳播的一個驛站。香港、臺北、東京......越來越多亞洲繁華都市,在我們的視野中,從遠景變為近景。它們長期以來是我們步入都市時代的導師,但我們最終發現,它們很多時候扮演的是二傳手的角色。所有人都在模仿美國,然後進行亞洲式的消化和再輸出。 從更長的時間跨度來看,韓國的Kpop似乎更加卓爾不群。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文化產業被舉國扶持政策托起。愈發成熟的商業運作,動力十足的產品線,為整個亞洲帶來了源源不斷的都市性生產。在世紀之交,第一代韓流開始在青少年中流行開來。這其中,H.O.T毫無疑問是領軍人物。這些髮型誇張的金髮少年們,穿著寬大的嘻哈服裝,用節奏強烈的唱跳韻律征服了全亞洲的年輕人。在他們第一次到中國開演唱會時,這個組合的隊長文熙俊驚訝地發現,臺下竟然有中國歌迷擁有和自己一樣的前衛造型。都市性的潮流,如同新興互聯網上肆虐的“千年蟲”一樣,在世紀之交的世界中快速地傳導、複製和無限蔓延。


和辰宏觀:李昊,都市三十年
和辰宏觀:李昊,都市三十年

儘管我和同學們,還在為2000年還是2001年才是21世紀第一年而爭論,但我們沒人不覺得這個世界是屬於我們的。十幾歲的我看著電視上各種慶祝千禧年的節目,心裡激動地憧憬著未來。在的北京街頭,女孩們穿露臍裝,開始把頭髮染成五顏六色。男孩們穿著肥大的褲子,投入了滑板和街頭籃球的運動。就連搖滾樂也出現了花兒樂隊那樣的風格。他們的專輯名稱《草莓聲明》,就像那時青少年們的都市宣言,那是粉紅的、虛幻的、甜膩膩的,好像是風中的泡泡,晶瑩透亮,一戳就破。
和辰宏觀:李昊,都市三十年

世紀之交那些年充滿了喧囂,互聯網泡沫破滅,納斯達克崩盤,但技術和資本隨後挾全球化之勢更加洶湧而來。中國加入WTO,正式成為全球的工廠。GDP常年保持兩位數的增長率,城鎮化全面鋪開,鋼筋、水泥、建材的海量消耗,為全球資本提供了生產空間的支撐。我們的城市不斷深入全球網絡體系,外企、白領、寫字樓開始成為都市意向。 在長時間被珠三角的光芒所掩蓋之後,長三角此時重新走到舞臺中央,重拾往日榮耀。2003年,我第一次去上海。長期以來,以北京為中心、以普通話為語言媒介的影視作品定義了我們這一代人對於大都市的印象。在上海繁華的街頭,此起彼伏的上海話令我無所適從,感受到都市性上的一種迷茫。 當時我家一個做金融的親戚,帶我去當時的第一高樓金茂大廈參觀。站在幾百米的高樓上,透過玻璃窗,看到樓宇對面的平行空間依然是樓宇,立面的反光玻璃讓人眩暈,似乎映射出我們與城市的衝突。而摩天大樓像是行走在叢林中的巨獸,它們橫行在城市之中,吞噬一切,如哥斯拉一般。它們用龐大的身軀告訴我們,眼前的世界,或許並非我們自我的所在。

圖:韓流鼻祖H.O.T【8】 二十一世紀伊始,全球都在展望著新千年。沒有人能夠預言,未來能發生什麼,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個世紀一定是都市的世紀。在世紀末的狂歡之中,很多歌手都推出了以千禧年為背景的作品。MV裡展現的盡是繁複的都市:快速飛馳的地鐵、高聳入雲的樓宇、玻璃幕牆、充斥著科技感的電子設備,以及未來感十足的虛幻場景。澀谷和秋葉原,成為了世界的劇場。安室奈美惠與濱崎步和我們擦肩而過,techno旋律充斥著世界末的希望、焦慮與疏離,各地的人們都沉迷在cyber質感的都市之中。 在這種潮流中,韓國的李貞賢,或許是一個更值得銘記的符號。只見她輕搖著蘊藏著通靈術的小拇指,像薩滿一樣發出呢喃的聲響,繼而揮動著紙扇,整個亞洲便像著了魔一樣,迸發出都市性高潮。 李貞賢最有代表性的歌曲《哇》的MV造型異常前衛,即便在今天看來,也依然遊走在潮流前端。不同風格的場景相互交織,炫目、華麗的未來感和神秘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超越時代的風格。世紀末的新新人類們,從這裡能看到難以置信的情景,彷彿獵戶星座的太空船在幽暗的太空深處熊熊燃燒。 李貞賢的若干爆款歌曲,藉助香港歌手鄭秀文的翻唱,席捲中華大地。甚至在縣城和鄉鎮的集市上,你都能聽到國語版的《眉飛色舞》《獨一無二》。音量開到最大的音箱,將集市變成了一個大型狂歡現場。小鎮青年們潛意識中隨著強烈節拍跳舞的衝動,幻化為對於來自東莞的二十元一條的牛仔褲的購物慾望。圖:李貞賢MV《哇》 朴樹是大陸暢想新千年的代言人。他用《我去2000年》來回應這個時代。其中的曲子《New Boy》唱響了明亮的未來:“輕鬆一下WINDOWS98,……18歲是天堂,我們的生活甜得像糖。”一切都是那麼的明亮。儘管我和同學們,還在為2000年還是2001年才是21世紀第一年而爭論,但我們沒人不覺得這個世界是屬於我們的。十幾歲的我看著電視上各種慶祝千禧年的節目,心裡激動地憧憬著未來。在的北京街頭,女孩們穿露臍裝,開始把頭髮染成五顏六色。男孩們穿著肥大的褲子,投入了滑板和街頭籃球的運動。就連搖滾樂也出現了花兒樂隊那樣的風格。他們的專輯名稱《草莓聲明》,就像那時青少年們的都市宣言,那是粉紅的、虛幻的、甜膩膩的,好像是風中的泡泡,晶瑩透亮,一戳就破。圖:Windows98開機界面世紀之交那些年充滿了喧囂,互聯網泡沫破滅,納斯達克崩盤,但技術和資本隨後挾全球化之勢更加洶湧而來。中國加入WTO,正式成為全球的工廠。GDP常年保持兩位數的增長率,城鎮化全面鋪開,鋼筋、水泥、建材的海量消耗,為全球資本提供了生產空間的支撐。我們的城市不斷深入全球網絡體系,外企、白領、寫字樓開始成為都市意向。 在長時間被珠三角的光芒所掩蓋之後,長三角此時重新走到舞臺中央,重拾往日榮耀。2003年,我第一次去上海。長期以來,以北京為中心、以普通話為語言媒介的影視作品定義了我們這一代人對於大都市的印象。在上海繁華的街頭,此起彼伏的上海話令我無所適從,感受到都市性上的一種迷茫。 當時我家一個做金融的親戚,帶我去當時的第一高樓金茂大廈參觀。站在幾百米的高樓上,透過玻璃窗,看到樓宇對面的平行空間依然是樓宇,立面的反光玻璃讓人眩暈,似乎映射出我們與城市的衝突。而摩天大樓像是行走在叢林中的巨獸,它們橫行在城市之中,吞噬一切,如哥斯拉一般。它們用龐大的身軀告訴我們,眼前的世界,或許並非我們自我的所在。


萊維敦



我們當今的造城運動,只是全球都市化的一部分。紐約郊區的萊維頓(Levittown),則是這個無比宏大故事的開端。和Tang果珍一樣,萊維頓同樣誕生於嬰兒潮的一代,同樣是人造物,甚至影響了當今整個世界的城市格局。 二戰後,上千萬美國士兵回國,加上嬰兒潮一代誕生,城市居民對於住房的需求高漲。萊維特父子在紐約郊區的4000英畝土地,首次採用了大規模工業化的地產開發模式,快速建造了2000套標準化、廉價實用的商品住宅。 萊維頓的建設,象徵著城市生產步入了工業化階段,房屋配件和半成品出現,住房就像在標準流水線上被組裝出來。商品房變得和其他商品無異,可貿易可複製可批量生產。當大量標準化住房出現後,社區中心和購物中心也隨之而來,同質化的房屋形成了同質化的社區,在商業精神和市場意識的作用下,商品房社區成為這個時代的都市範本。它們隨著資本向全球流動,導致各地的趨同。

和辰宏觀:李昊,都市三十年

這種巨型的人工合成製品,象徵著城市生成的方式,也是都市性的代表。獨棟別墅、大排量汽車、郊區生活,不僅成為美國中產階級的符號,也逐漸成為全球中產階級的夢想。 我曾在北美一個郊區的社區中度過一個秋天。下午三四點鐘,當我穿過一條條彎曲的小徑,經過一棟棟幾乎完全一樣的別墅,回到住處,一路上,除了幾個家庭主婦推著嬰兒車出現,整個街區寂靜無聲。楓樹和槭樹的落葉鋪滿地面,整個世界一片金黃,讓人聯想到電影《美國麗人》中典型的中產家庭的生活:看上去無限完美,實際乏味與絕望暗流。八十年代之後,隨著新自由主義的興起和好萊塢美式文化風靡全球,源自美國的城市建設模式也在各國大行其道。高速公路、封閉社區、郊區的大型購物中心、CBD綜合體,來自北美大陸的都市文明,在全球範圍內得以迅速推廣。現代主義的新城,註定是千城一面。 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全世界目睹了神州大地上最大規模、最迅疾的城鎮化。無數大盤在我們的城市郊外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像是加強版、高密度的萊維頓社區。在地產資本驅動的城鎮化中,開發商在各地簡單粗暴地進行著都市的生產。他們將容積率和高度設計到最高,甚至直接複製圖紙,像“Ctrl+C”“Ctrl+V”一般打造著雷同的社區。商品房像細胞一樣不斷複製,地產操盤機構彷彿在進行著一場模擬城市遊戲,在城市群落中按照叢林法則,為資本的增值尋找策略。 打著普羅旺斯、托斯卡納牌子的別墅區,也在不同的城市紛紛湧現。規劃設計的效果圖高聳在高速公路的出入口,地產廣告裡奢華的生活方式、華麗的家居和必不可少的白人面孔,與現實世界互為鏡像。

和辰宏觀:李昊,都市三十年
萊維頓的故事,在這片土地上有了更大尺度的版本。從小區到新區,再到一座城市,地產巨頭們將造城運動的空間尺度不斷擴大。一整個城市,都可以成為可複製可貿易的商品。像貴陽花果園那樣,一個樓盤便是一個城市規模的超級大盤更是屢見不鮮。由大盤組成的新城新區,則經歷了從被詬病為“鬼城”到受到追捧的過程。 在鄭州,早些年我和很多學車的人一樣,都去鄭東新區的馬路上練習開車。那時候整個街區空無一人,馬路殺手們在這裡也製造不了任何殺機。但短短几年過去,東區已經成為全市乃至全省的新貴們競相置業之地。前不久,一個朋友在賣掉了老城區六套房子後,用全部的資金在新區買了一套黃金地段的大平層。搬到那裡後,他能隨時透過落地窗看到新區的人工湖“龍湖”。根據他的判斷,這個湖和南邊的如意湖形成一個如意的形狀,蘊含著無限財富的意味。而這個高檔小區的車庫裡充電設施俱全,也為他的特斯拉提供了合適的安身之處。 除了居住空間的拓展,郊區商業的發展,也與發達國家曾經的故事如出一轍。如今北上廣的白領家庭,也熱衷於開上一兩個小時的私家車,來到幾十公里外的奧特萊斯採購。這情景與在倫敦遠郊區的比斯特購物村別無二致。奧特萊斯彷彿是全球化時代的蟲洞,假借商品的流通,進入任何一個奧萊,都能擁有同樣的體驗。物理空間不再是遠隔千里的障礙,資本流動實現了都市性的瞬間位移。

和辰宏觀:李昊,都市三十年

圖:萊維敦鳥瞰【9】這種巨型的人工合成製品,象徵著城市生成的方式,也是都市性的代表。獨棟別墅、大排量汽車、郊區生活,不僅成為美國中產階級的符號,也逐漸成為全球中產階級的夢想。 我曾在北美一個郊區的社區中度過一個秋天。下午三四點鐘,當我穿過一條條彎曲的小徑,經過一棟棟幾乎完全一樣的別墅,回到住處,一路上,除了幾個家庭主婦推著嬰兒車出現,整個街區寂靜無聲。楓樹和槭樹的落葉鋪滿地面,整個世界一片金黃,讓人聯想到電影《美國麗人》中典型的中產家庭的生活:看上去無限完美,實際乏味與絕望暗流。八十年代之後,隨著新自由主義的興起和好萊塢美式文化風靡全球,源自美國的城市建設模式也在各國大行其道。高速公路、封閉社區、郊區的大型購物中心、CBD綜合體,來自北美大陸的都市文明,在全球範圍內得以迅速推廣。現代主義的新城,註定是千城一面。 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全世界目睹了神州大地上最大規模、最迅疾的城鎮化。無數大盤在我們的城市郊外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像是加強版、高密度的萊維頓社區。在地產資本驅動的城鎮化中,開發商在各地簡單粗暴地進行著都市的生產。他們將容積率和高度設計到最高,甚至直接複製圖紙,像“Ctrl+C”“Ctrl+V”一般打造著雷同的社區。商品房像細胞一樣不斷複製,地產操盤機構彷彿在進行著一場模擬城市遊戲,在城市群落中按照叢林法則,為資本的增值尋找策略。 打著普羅旺斯、托斯卡納牌子的別墅區,也在不同的城市紛紛湧現。規劃設計的效果圖高聳在高速公路的出入口,地產廣告裡奢華的生活方式、華麗的家居和必不可少的白人面孔,與現實世界互為鏡像。圖:美國城市蔓延的典型,洛杉磯【10】萊維頓的故事,在這片土地上有了更大尺度的版本。從小區到新區,再到一座城市,地產巨頭們將造城運動的空間尺度不斷擴大。一整個城市,都可以成為可複製可貿易的商品。像貴陽花果園那樣,一個樓盤便是一個城市規模的超級大盤更是屢見不鮮。由大盤組成的新城新區,則經歷了從被詬病為“鬼城”到受到追捧的過程。 在鄭州,早些年我和很多學車的人一樣,都去鄭東新區的馬路上練習開車。那時候整個街區空無一人,馬路殺手們在這裡也製造不了任何殺機。但短短几年過去,東區已經成為全市乃至全省的新貴們競相置業之地。前不久,一個朋友在賣掉了老城區六套房子後,用全部的資金在新區買了一套黃金地段的大平層。搬到那裡後,他能隨時透過落地窗看到新區的人工湖“龍湖”。根據他的判斷,這個湖和南邊的如意湖形成一個如意的形狀,蘊含著無限財富的意味。而這個高檔小區的車庫裡充電設施俱全,也為他的特斯拉提供了合適的安身之處。 除了居住空間的拓展,郊區商業的發展,也與發達國家曾經的故事如出一轍。如今北上廣的白領家庭,也熱衷於開上一兩個小時的私家車,來到幾十公里外的奧特萊斯採購。這情景與在倫敦遠郊區的比斯特購物村別無二致。奧特萊斯彷彿是全球化時代的蟲洞,假借商品的流通,進入任何一個奧萊,都能擁有同樣的體驗。物理空間不再是遠隔千里的障礙,資本流動實現了都市性的瞬間位移。圖:全球城市處在越來越同質化的發展道路上【11】

回龍觀



在北京的五環以北,回龍觀是個獨特的存在。儘管它也是新城,但是它和其他新世紀建造的更新的新城相比,已然具有了一定的歷史感。無數的年輕人,從全國各地來到北京,聚居在這裡。許多小鎮青年發現,他們是從一個縣城,來到了另一個縣城。
地鐵站的出口,眾多黑車輪番拉客。路邊小吃,盡是沙縣小吃、蘭州拉麵,人行道上許多大排檔煙火繚繞。有時候甚至能看到有人趕著馬車在販賣水果。而一到晚上九點鐘以後,大馬路上就空無一人。有時候夜裡我會在回龍觀大街附近跑步,道路兩側停滿了私家車,但路上卻寂靜一片。昏黃的路燈將行道樹的葉子渲染出迷人的金色,讓我恍惚回到了部隊大院,似乎進入了一種循環。 我曾經在回龍觀居住過一年,這裡的人間煙火,讓我真正體會到都市性與多樣性。回龍觀真正的中心,不在行政中心、商業中心,也不在眾多名字裡帶有“龍”字的超級大盤裡,而是在霍營地鐵站。兩條帶著大量通勤人口的地鐵於此交匯,讓這裡成為重要的交通樞紐。每天早上的地鐵列車,就像一個巨大的蠕蟲,把一批批的年輕人吞到肚子裡,再把他們不斷吐出到製造城市的機器中。在這個吞吐的程中,都市的蠕蟲吸取了他們青春的精華,城市則得以不斷的生長擴大。


和辰宏觀:李昊,都市三十年
這些高素質人才,每天參與著全球最前沿的科技研發。據說他們工作的地方後廠村路一旦被淹沒,全國的互聯網都要癱瘓。但他們不少卻居住在較低人居品質的環境中,有碼農說,不管周遭的環境多雜亂,家裡有根網線就是天。資本向虛擬都市擴張,但現實與虛擬世界的交互則呈現出更加複雜的一面。
和辰宏觀:李昊,都市三十年

和辰宏觀:李昊,都市三十年

圖:回龍觀霍營地鐵站出口附近 這裡的通勤人群中,有相當多數是計算機行業從業者。他們也被稱為“碼農”,這個名稱頗有農業社會的意味。他們就像農民一樣,辛苦地勞作,但他們的土地存在於虛擬世界。碼農們雲集於此,讓人聯想到賽博朋克對於未來城市的意向表達:“高技術、低生活”。這些高素質人才,每天參與著全球最前沿的科技研發。據說他們工作的地方後廠村路一旦被淹沒,全國的互聯網都要癱瘓。但他們不少卻居住在較低人居品質的環境中,有碼農說,不管周遭的環境多雜亂,家裡有根網線就是天。資本向虛擬都市擴張,但現實與虛擬世界的交互則呈現出更加複雜的一面。圖:《銀翼殺手》劇照 互聯網技術的進步,讓生活從線下轉移到線上。伴隨著網購狂潮的,實體商業空間的衰落。站在狂飆突進的科技狂潮前端,展望未來,或許從更長遠的尺度上看,都市也只是人類與周遭環境糾葛歷程的一個階段。與沉重的肉身相比,服務器和存儲介質更能為人的意識提供長期的安身立命的場所。當我們把情感上傳到虛擬世界中後,服務器,或許就是天堂。圖:黑鏡第三季——《聖朱尼佩羅》,人死之後意識上傳的虛擬城市是一個極樂世界,而其在現實中的實體則是冰冷的機房


口紅



作為網絡時代的原住民,Z世代是具有完全的都市性的一代,他們身上幾乎不存在任何鄉村以及計劃經濟時期城市的印記。與之相比,我們八零後這一代人,或許是最後一代過渡者,有著走出傳統城市、擁抱現代都市性的歷史經驗。 去年夏天,在每天上班經過的地鐵站,我看到一個巨大的男士口紅的廣告出現在大屏上,據說這是首個男士口紅廣告。在地鐵上,我在手機上看到各大論壇對於這則廣告的熱議,“小鮮肉”和“娘炮”的字眼不斷出現,但也有相當多表示肯定的聲音。這不意外,廣告背後的商業資本,具有遠超我們想象的對於大眾文化心理的敏銳觸感,抑或是影響力。這隻口紅,和許多商品一樣,都是Z世代的棒棒糖。它甜甜的、膩膩的,但是又讓人怎麼也放不下。 “Different countries,the same story”,我腦海中冒出了這句話。這是當年我在葡萄牙旅行時,一個同行的英國大叔說的話。他說,當年日本是美國最大的債權國,後來中國取而代之。當年日本各種商品暢銷歐美,如今各種中國企業的廣告在歐美各地隨處可見。 去年看到的這則口紅廣告,讓我想起二十年前木村拓哉在日本的口紅廣告。據說那支首次出現在大眾傳媒的男士口紅廣告,將東亞正式帶入了“花美男”時代。“相同的故事,不同的國家”。從經濟發展進程,到社會文化心理,尤其是都市性的演進,你會在中日之間發現許多共同點和相似性。在這個中美貿易戰的時期,日本當年的廣場協議,在許多人看來成為新的談資。但明天將會怎樣?歷史雖然不斷重演,卻無法預測。日新月異、愈發複雜的都市文明,註定永遠都在突破我們固有的想象。


和辰宏觀:李昊,都市三十年

圖:木村拓哉口紅廣告【12】 世界是平的嗎?有人類學家預言,由於全球化不斷深入,以及跨種族婚姻的不斷增加,幾百年後,地球上將不再有白種人、黑種人、黃種人的人種之分。全世界所有的人類,都混血為一個人種:未來人種。至於未來人種的膚色?大概率可能是古埃及人的巧克力膚色。 曾經有一次,在深夜開往首都機場的出租車上,我望著窗外發呆。夜色迷人,都市未眠。望京的寫字樓燈火闌珊,讓人想起“東風夜放花千樹”,每當一個辦公室熄滅燈光,便會有一顆星辰落入凡間。機場高速上飛馳而過的汽車,用車燈畫出一條條流光溢彩的軌跡,像流星般消失在遠方。 我在車上構思了一個劇本:一個清華大學建築工地的農民工,結識了一個來自美國深南部的女留學生。他用小鎮青年的手段贏取了她的心。他努力學習英語,熱愛艾米莉·狄金森的情詩,但內心深處依然迴響的是“春風十里揚州路”。他們兩人周遊世界,最後在中國東北的一個邊境小城,安度平凡、乏味又溫馨的餘生。故事裡還有一個小心謹慎的黑人、一個孱弱的白人,以及一個張狂的亞裔。故事的結尾,兩個主人公在黑燈舞廳裡,跳著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迪斯科,相擁在一起。舞廳裡的音樂,舞廳裡的音樂,是鄭鈞版的《我只在乎你》。電音的節奏,炙熱而濃烈,讓人想跟著節奏一直跳下去。 只是,這樣的情節註定無人欣賞了。

圖片來源:

和辰宏觀:李昊,都市三十年

作者:李昊,城市規劃師,專欄作家,攝影和旅行愛好者。 文章初稿首發於《北京規劃建設》2019年第5、6期

—— 原文引自 國匠城 ,作者李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