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關張三兄弟先後死於東吳之手,諸葛亮是如何頂住壓力連吳抗曹的

劉關張三兄弟先後死於東吳之手,諸葛亮是如何頂住壓力連吳抗曹的

三國時期,曹操一路南下,追擊劉備,攻打東吳,可謂氣勢如虹。雖然曹操在大大小小戰役中也吃了不少虧,損失了不少勇猛將士,但是其軍中士氣還是可圈可點的。然而,經過與東吳水上一戰,戰火瀰漫整個長江,曹操的幾十萬大軍已經是大失元氣,再也無力攻打東吳的軍隊,只能灰溜溜返回故地。話說回來,在赤壁之戰中,要是沒有周瑜與諸葛亮之間的聯手,或許以曹操的實力,先攻取東吳、後滅掉劉備必然是猶如探囊取物一般,輕而易舉。但是,蜀漢與孫吳的聯手,即成為兩軍以少勝多驕傲的談資,也為後來兩軍之間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劉關張三兄弟先後死於東吳之手,諸葛亮是如何頂住壓力連吳抗曹的

常言道,兵不厭詐,兩軍聯盟,雖是同心同德,但是看似戮力一心表象下的聯盟,實則各懷心機。孫吳的代表孫權擔心大勝曹操之後,蜀漢會乘機奪取自己東吳之地;蜀漢為首的劉備前怕曹魏東山再起,後怕東吳翻臉不認人。孫權機智,先發制人,在劉備與諸葛亮在前方與曹軍徘徊間隙,孫權的密探秘密潛江奪取荊州,原本鎮守荊州的關羽因為過於自大,丟失荊州,心中愧對主公劉備,誓死都不願意求助蜀軍相助,孫吳手下原本以為砍了關羽項上人頭,可以立一大功,卻沒想到為東吳取了一顆燙手山芋。關羽的死,且不說張飛、劉備三兄弟之間的患難之情情深義重,即便是單獨考量關羽的實力值,劉備也是痛失一名以一敵十的愛將。本來交好的兩大陣盟,因為孫權的先發制人,導致兩者之間老死不相往來。

劉關張三兄弟先後死於東吳之手,諸葛亮是如何頂住壓力連吳抗曹的

孫權將劉備背後一刀,著實壓得劉備喘不上氣來,且一夜白頭。孫權知道自己攤上大事,被迫向曹魏求和,遂將關羽的項上人頭贈給了曹操。曹操深知其用意,未拆穿孫權那張假面具,孫權假借求和的大旗,使得東吳得以在江東安隅一時。但是曹丕掌權之後,為了完成曹操未完成的大業,曹丕沒有攻打弱不禁風的劉備,反而率大軍直擊東吳孫權。在沒有周瑜的出謀劃策之下,孫權只能厚著臉皮再次求助諸葛亮的相助。

劉關張三兄弟先後死於東吳之手,諸葛亮是如何頂住壓力連吳抗曹的

但是兩軍之間有天大的仇恨,若是聯盟,必將上下不服,不管諸葛亮願不願意,首先蜀漢上下將士就不會同意。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深知其中要害,但是如若不與孫吳再次聯盟,孫吳兵敗,必然會殃及到蜀漢。曹魏便會見勢直接將蜀漢一舉殲滅。這樣一來,主公劉備的一代偉業,辛辛苦苦拼下的基業就會毀於一旦。深明大義的諸葛亮有託孤之重任,不可意氣用事,畢竟兩家的私仇不可以上升到國家層面,必須以大局為重。劉嬋作為當時蜀漢的後主,自然也是聽從諸葛亮的。然而要想說服軍中上下忠臣於劉備三兄弟的將士,亦是難於上青天。

劉關張三兄弟先後死於東吳之手,諸葛亮是如何頂住壓力連吳抗曹的

在這種兩難的境地之下,諸葛亮一方面要極力促成兩軍之間的聯盟,以共同抗擊曹魏。另外一方面,更要說服且平和蜀漢軍中上下的不悅與憤怒,以此穩住軍心。都說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果然如此。為了有機會重振蜀漢的神威,也為了保護蜀漢的根基,即便是兩軍有深仇大恨,諸葛亮也要極力促成兩軍聯盟,以保蜀漢萬全,國難當頭,當需舍小義顧大義。且說孫權,“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