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扶不起的劉阿斗”,看清局勢的明白人

在《三國演義》中,塑造了無數有能力,有遠見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給讀者留下的深刻印象。但是其中“扶不起的阿斗”的劉禪也給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愚笨印象。胸無大志,昏庸無能,最後淪為亡國之君還在魏國樂不思蜀。歷史中的劉禪,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嗎?

劉禪不傻也不蠢。在《三國志·諸葛亮集》,劉備的遺詔中可以看到諸葛亮對劉禪的認可。“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這句話是射君聽到諸葛亮誇讚劉禪聰慧,然後轉述給劉備,讓劉備放心他的長子劉禪是有能力繼承大統的。相比於劉禪的聰慧,更難能可貴的是他能看清局勢,始終是個明白人。

劉禪:“扶不起的劉阿斗”,看清局勢的明白人

劉備託孤

遵從諸葛亮

《三國志》中記載“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劉禪在登基後與諸葛亮的君臣關係,看起來像是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皇帝統而不治。諸葛亮就是議會大臣統領,對蜀國的政令有決策權,而劉禪就是皇權的代表,在政事上只有同意權。既然劉禪不傻,為什麼要事事聽從諸葛亮呢?

首先是劉備病重託孤之時,把諸葛亮召到成都囑咐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聽到這番話的劉禪明白,諸葛亮的才能自己是比不過的,相比於自己的稚嫩,只有在政事上全權交給諸葛亮才是利於蜀國發展最好的方式。還有那句“君可自取”,給劉禪敲了了一記警鐘。劉禪心裡清楚,只有少做才能少出錯,不給諸葛亮留下替換掉自己的把柄,皇位才能坐穩。

諸葛亮要出征西南,劉禪點頭同意,諸葛亮要提拔向寵,劉禪說“準”。但諸葛亮要北伐曹魏,劉禪有些猶豫。劉禪認為這對於蜀國來說太過勞民傷財,他覺得蜀國應該先休養生息,北伐之事有些操之過急。劉禪委婉的勸諸葛亮,念他連年為蜀國奔波,勞苦功高,建議他休息一下。但是諸葛亮沒有聽劉禪的話,還是堅持出戰。劉禪沒有強硬的阻止諸葛亮的北伐計劃,依舊配合。劉禪心裡清楚,一旦他與諸葛亮站在對立面上,一個是對自己不利,還有就是這樣會引起蜀國內部動盪,對國家不利。

劉禪登基時只是一個17歲的少年,而諸葛亮是具有豐富政事,軍事經驗,驚豔天下的能臣。劉禪即便是天縱奇才,也比不上一個深耕混亂政局多年的諸葛孔明。劉禪明白,只有聽從諸葛亮的話,是對蜀國,對自己最好的選擇。

劉禪:“扶不起的劉阿斗”,看清局勢的明白人

劉禪登基

看清國情的親政措施

劉禪明白只有搞好外交,自己才能安心治理蜀國內政。於是劉禪與東吳重修舊好,與東吳潛軍合謀,形成犄角之勢,合力抵抗魏國。與此同時,劉禪積極結交外邦,壯大自己的同盟力量,擴大領域,劉禪的這一步為蜀國日後的發展創造出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

在諸葛亮死後,劉禪開始加大自己的政治影響力。在朝堂上,劉禪變相廢除了丞相制度,任命蔣琬為大司馬,費禕為大將軍,分別主管行政和軍事,同時賜予二人監管職權,蔣琬監管軍事,費禕監管行政,讓二人相互制衡。劉禪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加強中央皇權,把軍國大權牢牢抓在自己手中,避免出現像曹操一樣“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不謀之臣,導致辛苦打下的蜀漢江山付之一炬。

對於民間,劉禪選擇了出巡湔縣,察看汶水水流。湔縣就是後來的都江堰市,汶水是當今的岷江,是當時蜀國境內最重要的河流之一。古代農業離不開河流的灌溉,可以說蜀國的物產豐富,離不開汶水的灌溉。劉禪此次出巡,以關心農業水利為名,深入民間,為自己打造了愛民如子的形象,贏得了民心。

由於連年北伐魏國,國庫空虛,劉禪清楚蜀國目前最需要的是休養生息,發展經濟。劉禪在位期間,施行了一系列的仁政,蜀國逐漸富饒起來。《華陽國志·後賢志》中記載:“奉使聘吳,吳王問蜀馬多少, 對曰:官用有餘, 民間自足”,馬匹在古代是很珍貴的,尤其是在戰亂年間。而蜀國的百姓手中也有馬可用,證明蜀國在劉禪的治理下,經濟走向繁榮。

劉禪親政29年,蜀國穩定發展,百姓富足,致使“天下之人思慕漢室”,這離不開劉禪對蜀國國情的深刻認知與全局掌握。

劉禪:“扶不起的劉阿斗”,看清局勢的明白人

被後人塑造成蠢笨形象的劉禪

愛民的亡國君

劉禪在魏國開始進攻之時,並非立馬就投降了。《三國志·蜀書》中有寫到,景耀六年夏天,魏國舉兵伐蜀,劉禪派張翼,廖化和輔國大將軍董厥等人出兵抵抗。同年冬天,衛將軍諸葛瞻被鄧艾打敗,戰死沙場。劉禪抵抗過,但無奈手下精兵良將太少,無人可與魏國一戰。

劉禪自知蜀國的實力無法與曹魏抗衡,這時恰逢譙周進言,勸劉禪投降曹魏。譙周先是說明投入東吳與投降曹魏本質上沒有區別。接著分析了東吳與曹魏的實力差距,並闡明東吳遲早要被曹魏吞併。與其先投東吳再降曹魏,當兩次亡國君,不如直接投降曹魏。再者退到西南地區,一方面是當地還未全部歸心於蜀漢,另一方面會加重當地的稅收,增加百姓負擔,到最後情況只能更糟糕。

譙周的這番話說到了劉禪的心底。城外百姓哭喊,爭相逃命。劉禪無法忍受自己的人民受此對待,有意降魏。這時劉禪的兒子,北地王劉諶抱著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心態想要拼死一戰。劉禪怒道:“大臣們都在主降,只有你仗著一時意氣主戰,你難道要讓蜀國的百姓為你陪葬嗎?你個毛頭小子哪裡知道這是天時所趨!”劉禪最終投降於魏國,蜀漢滅亡。

劉禪遷居魏國國都洛陽,被封為安樂縣公。魏國當然會擔心劉禪想要東山再起,於是在一次宴會上,放蜀國的音樂,蜀國一眾舊臣無不掩面而泣,只有劉禪沒哭。《漢晉春秋》中記載:“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 不思蜀。’”劉禪當真是沒心沒肺,心安理得的享受曹魏的浮華生活嗎?當然不是。劉禪知道,自己一旦流露出一絲對蜀國的不捨,為顯大度的魏國不會殺自己,但一定會把蜀國的舊臣,自己的左膀右臂慢慢除掉。為保臣民,劉禪只能壓下無奈與心酸,面帶笑容,上演了一出“樂不思蜀”,以高超的演技騙過了魏國當權者,但也身背罵名至今。

劉禪順應天時,主動降低身份,當了亡國君。避免了蜀漢百姓死於屠刀,保全了蜀國人民的財產。

劉禪:“扶不起的劉阿斗”,看清局勢的明白人

趙雲懷中尚處襁褓的劉禪

結語

劉禪此人,在位40年之久,比魏國,吳國的皇帝在位時間都要長。劉禪的童年是不幸的。劉備戰敗,被曹操和呂布夾擊,倉皇逃跑的劉備棄家而走,無人理會年幼的劉禪,劉禪只能自己逃跑。逃跑過程中,他被人販子所拐,後來被賣到富豪劉括家當書童,再被劉括認為義子,幫他娶妻生子。後來劉備得到益州後,才來尋找失散多年的長子劉禪。禍福相倚,被販賣,當書童,為義子,在這個過程中,劉禪學會了察言觀色,學會了忍耐,這也不難理解登基後的劉禪為何時時能認清局勢,順勢而為。劉禪比不上那個時代所出的英雄豪傑,但是作為一個明白人,他做了他應該做的事——庇護蜀國百姓,在戰亂中給了他們一方和平樂土。

END:

悄悄說一句:喜歡我的文章就請點贊吧,記得關注“小畫讀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