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落日」蒙古彎刀:西夏覆亡真相

 西夏覆亡真相引言

 歷史上,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不乏英明的君主。像西夏這樣政治經濟甚至文化都強盛一時的民族國家,在立國幾個世紀以後,忽然於一夜之間,國破族滅,神秘地消失了。歷來讀史者,莫不扼腕長嘆!

西夏是公元11世紀至13世紀,以党項族為主體,包括部分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建立起來的少數民族封建政權。疆域“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擁有今寧夏全部、甘肅大部、陝西北部和青海、內蒙古部分地區。西夏王朝先後有10位帝王登基。如果從881年拓跋思恭建立夏州政權算起,至1227年被成吉思汗滅亡止,夏王國曾有347年的悠久歷史;如果從1038年元昊稱帝正式建立西夏王朝算起,也有189年的歷史。在漫長歲月裡,西夏先後與北宋、遼鼎立,和南宋、金對峙。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強盛一時的民族政權,在其滅亡後的數百年裡,它的神秘失蹤就像一陣風一樣拂過水麵,人們竟難以在歷史的冊頁裡尋覓到它的漣漪……

西夏王朝何以能自立成國?是什麼力量使它在周邊政權林立及朝代更替中立於不敗之地?又是什麼力量使頑強的党項民族和他們輝煌一時的燦爛文化悄無聲息地湮滅於歷史的長河?讓我們穿過時光隧道,回到“党項時代”,去追尋西夏獵獵招展的旌旗……

逶迤雄心(1)

党項族是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之一,屬西羌族的一支,故有“党項羌”的稱謂。據載,羌族發源於“賜支”或者“析支”,即今青海省東南部黃河一帶。漢代時,羌族大量內遷至河隴及關中一帶。此時的党項族過著不知稼穡、草木記歲的原始遊牧部落生活。他們以部落為劃分單位,以姓氏作為部落名稱,逐漸形成了著名的党項八部,其中以拓跋氏最為強盛。此外還有黑党項、雪山党項等部落。

隋朝時,部分黨項羌開始內附,追隨中原政權。唐朝時,經過兩次內遷,党項逐漸集中到甘肅東部、陝西北部一帶,包括靈州、慶州、夏州、銀州、綏州、延州、勝州等諸州,仍以分散的部落為主。他們與室韋、內遷的土谷渾及漢族雜居相處。經濟以畜牧業為主,“党項馬”在當時名噪一時。唐中央多在党項民族聚集地設立羈縻州進行管理,有功的党項部落酋長被任命為州刺史或其它官職。

唐末黃巢起義時,唐僖宗傳檄天下勤王。党項族宥州刺史拓跋思恭出兵,聯合其他力量共同擊敗起義軍。戰鬥中,拓跋思恭的弟弟拓跋思忠戰死。唐僖宗賜拓跋思恭為“定難軍節度使”,後被封為夏國公,賜姓李。至此,党項拓跋氏集團有了領地,轄境包括夏、銀(今陝西榆林東南)、綏(今綏德)、宥(今靖邊東)、靜(今米脂東)等五州之地,握有兵權,成為名副其實的藩鎮之一。拓跋氏集團隨後不斷擴充自己的軍事勢力。唐朝末年,拓跋氏成為雄踞一方的實力派藩鎮。在五代的更替和戰亂中,拓跋氏集團儼然成一獨立王國,逐一依附、臣服於中原政權,連續被詔封,數次被恩賜,多次度過政權危機,使夏州政權得以逐步壯大。

960年,後周將領趙匡胤發動軍事政變,在汴京(今開封)稱帝,史稱北宋。北宋立國之初即著手消滅地方割據勢力,統一中國,其勢不可擋。夏州政權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此時的夏州地方政權雖經營80年(881—960年),但在強大的中原政權面前卻顯得相當孱弱。夏州地方政權在宋朝建立之初採取依附政策,企圖自保自存。但在宋太祖恩威並施的壓力下,李繼捧不得不於太平興國七年(982年)舉族進京,被迫獻出夏州節度使所屬五州之地,並接受宋朝所賜趙姓。夏政權由此失去獨立性。

到李繼遷時,党項族實力逐漸恢復,逐步走向了抗爭的道路。李繼遷,人稱“射虎英雄”,乃當年鎮壓黃巢起義而陣亡的拓跋思忠之後,銀州防禦使李光儼之子。幼年的李繼遷曾因善騎射而聞名。他憑一己之力射死猛虎,在党項族部家喻戶曉,被視為民族英雄。年長之後,居住在銀州的李繼遷得知先人擁有的“五州之地”盡失於宋朝,悲憤異常。與弟弟李繼衝、謀士張浦籌劃了“走避漠北、安立室家、聯絡豪右、捲甲重來”的戰略。他成功地逃脫了宋軍的監視,率數十人直奔夏州東北三百餘里的地斤澤。在那裡舉起反宋大旗,著力進行恢復“故土”的鬥爭。

李繼遷通過姻親關係獲得党項上層人士,諸如野利等大族的支持。故隊伍發展很快,聲勢日益壯大。宋雍熙二年(985年),李繼遷設計攻佔銀州(今陝西米脂)。党項部眾見李繼遷得勝,紛紛歸附,兵勢大振。他先設官授職,確定尊卑等級,並且“預支”一些還被宋朝佔領的州郡的官職分封給各位酋長,使他們各自為之奮戰。他尊崇“漢法”,仿唐、宋官制建置軍事、行政官職。他吸收漢族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如張浦、李仁謙等加入其統治集團。李繼遷逐步確立了領袖地位。

宋雍熙三年(986年),他向契丹遼國稱臣,以圖借遼抗宋。有遼國撐腰,繼遷此後不斷襲擊宋西北邊境。宋鹹平元年(998年),宋真宗繼位。已被西夏騷擾得疲憊不堪的宋朝廷採納趙普“以夷制夷”的建議,任命李繼遷為定難軍節度使,並把夏、銀、綏、宥等州領土歸李繼遷管理。李繼遷實現了恢復“故土”的第一步。通過這一事件,李繼遷也感覺到了宋朝統治者的軟弱無能。他已經不肯滿足於“故土”的恢復,為進一步擴張勢力,他把進攻的矛頭對準了關鍵的靈州。

靈州(今寧夏靈武)位於黃河上游、河套以西,這裡土地肥沃,地饒五穀,尤宜稻麥,水草肥美,農牧兩宜。靈州又位於夏州的西側,倚重賀蘭山,帶引黃河,地位衝要,是唐、宋時代西北邊疆的著名重鎮。在靈州的西面,是我國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河西走廊,當時這一地區主要散居著回鶻部落。靈州的西南,則是吐蕃部落分佈地區。因而,靈州成為漢、回鶻、吐蕃和党項各族爭奪的焦點。經過4年的鬥智鬥勇,反覆爭奪,鹹平五年(1002年)初,李繼遷一舉功佔靈州。

攻佔靈州後,繼遷改靈州為西平府,並於次年定都於此,西夏建國迎來了新的時機。在這裡,李繼遷一方面學習漢族先進的農耕技術,使靈州一帶逐漸成為半農半牧區,並發展為西夏政權的政治中心。另一方面又極力向西擴展領土,以期征服吐蕃、回鶻諸部落。鹹平六年(1003年),李繼遷率兵攻佔西涼府(今甘肅武威)。但吐蕃六穀部首領潘羅支設計擊敗李繼遷。繼遷被流矢射中,次年去世,年僅42歲。

李繼遷死後,其子李德明承襲其位。李德明承其父遺訓,“傾心內屬”,以待時機。他對外採取“依遼和宋”方針,同時向遼、宋稱臣,接受兩國封號。與宋達成“景德和約”,雙方朝貢貿易不絕,西夏獲得相對和平的發展環境。李德明在穩定北線和東線之後,著手實施其“西掠吐蕃健馬,北收回鶻銳兵”的戰略計劃。經過20多年的戰爭,甘州城、涼州被攻克,吐蕃六部被瓦解。回鶻瓜州王曹賢順也降服稱臣。

節節勝利助長了德明稱帝的慾望。他役使數萬民夫在延州西北修建豪華宮室。又在靈州西北、黃河對岸靠近懷遠鎮的地方建造了新的西夏都城——興州。但不幸的是,李德明在完成了其建國稱帝的各項準備後,於宋明道元年(1032年)死去,享年51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