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來了,大別山

回來了,大別山

來源:河南日報

回來了,大別山

商城縣伏山鄉里羅城村航拍圖(4月27日攝) 曹良剛 攝

  “五一”小長假,“豫南第一峰”金剛臺下,紅色旅遊勝地——商城縣伏山鄉里羅城村逐漸恢復了往日的熱鬧。

  看到遊客紛至沓來,該村黨支部書記陳啟鑫的眉梢挑得壓不住。但更讓他驕傲的是:“這兩年,村裡年輕人越來越多,大別山的後生回來了,我們搞鄉村振興的底氣更足了!”

  春訪大別山,不斷遇到從四面八方回來的年輕人,從新派茶商、民宿老闆、食用菌“棚主”、互聯網“大拿”,到一些脫貧村的第一書記,活力充盈的青春身影,一如這個時節八百里大別山處處透著的新綠:明豔、晴翠,生機盎然。

  尋機:青山無語空有畫

  革命年代將星閃耀,和平年代才人輩出,商城縣素有“大別山下狀元縣”美譽。當地人引以為傲的,是這裡有“三多”:名人多、專家多、醫生多。

  其實,商城縣還有“兩多”:勞務輸出多,全縣人口80多萬,有27萬人外出務工;在外求學多,僅最近10年,考出去的大學生就有6萬人以上。遺憾的是,這些走出大別山的年輕人,在早些年鮮有“回頭”,商城青山綠水依舊,只是凋敝的“空心村”越來越多。

  “要是在家能過上好日子,誰願意背井離鄉?”47歲的鄢崗鎮山坎村村民胡榮軍感慨。即便早就身家千萬,回憶起14歲時輟學南下的無奈和20年來輾轉南北的艱辛,老胡仍然心有苦澀。“賺了些錢後,我每年都回老家看看有沒有發展機會。但說實話,確實不知道能幹點啥。”他說。

  遭遇這個困惑的不止胡榮軍。與老胡年齡相仿的鄢崗鎮劉雙樓村人夏厚鋒,有兄弟姐妹7人,自嘲“18歲前沒吃過飽飯”。從20歲當小工,到現在拉起一支近百人的工程隊,走南闖北修高速、架鐵路,在老家人眼裡,夏厚鋒是妥妥的成功人士。但提起建設家鄉,他也坦言不知從何下手。“2011年起,我每年春節都給村裡的五保戶、特困戶送點米麵油。除了這,我滿村轉也不知道還能弄點啥。”他說。

  至於大別山深處的裡羅城村,當時更沒有年輕人的“用武之地”。“別的不說,連條像樣的路都沒有。”憶起小時候,1991年出生的何強直搖頭。上世紀60年代末,裡羅城才有了第一條通村土路,路上的“常客”是全鄉唯一的國家支援的“大解放”,定期給村民們送來必需的油鹽醬醋。“幾十年了,路早壞了。下一次山,腳板都得磨起泡。出去的人,大多不想回來;即使想回來,又怎麼回得來?”小何說。

  走出青山,是追尋美好生活;迴歸青山,是悠悠赤子情懷。青山何時喚我還?這是老胡、老夏、小何以及無數大別山遊子心底的“渴望”。但路在何方,機遇在哪兒?似乎只能交給時代來回答。

  時機:青山著意化為橋

  當年拼命逃離,如今身心俱歸。奮進的新時代,沒有讓老胡和小何們等待太久。

  脫貧攻堅戰、鄉村振興戰略接連實施,拉開了中國鄉村千年鉅變的序幕,也喚醒了沉睡中的大別山。

  1987年出生的雷雨,全程見證了這一變遷。2015年,雷雨被縣糧食局選派到吳河鄉掌店村駐村扶貧,次年擔任第一書記。“最年輕的第一書記碰上全鄉最大的貧困村,搞不搞得了?”掌店村黨支部書記王心木雖然堅決擁護上級決定,心裡也不免打鼓。

  好在小雷書記拜了倆“支書師父”。“回到家,我的支書老爸教導我要沉下心、交朋友;在村裡,支書王伯伯告誡我敬業點、務實點。”雷雨說。4年過去,掌店村裡裡外外大變樣:水泥路通到各家各戶,易地扶貧搬遷安置100餘戶,907人先後摘掉貧困帽,500畝茶場完成改造。78歲的老太太唐荷夫一見縣上來幹部就叮囑:“雷雨幹得好,不能讓他走了!”

  黨的十九大後,商城縣脫貧摘帽提速,鄉村建設日新月異,人們“回山”的腳步也輕快起來:臨著“四好農村路”,胡榮軍建起萬畝晚秋黃梨種植基地,誓要帶著鄉親們爬上“山坎”過好日子;基層黨建喚“鄉賢”,夏厚鋒當起了“名譽村長”,在村裡發展2000畝苗圃,還琢磨著引入水系建景觀。

  與“走不了”的雷雨相比,更多年輕人越來越“不願走”。奇妙的是,他們都在大別山深處遇到了自己的“導師”。

  文峰茶業創辦人楚印遠的導師,是省銀保監局派駐伏山鄉簪子河村第一書記陳鐵幫。準“90後”小楚畢業於中國地質大學,2013年返鄉種植香菇,但一直對家鄉的“大青濃”高山茶念念不忘。

  去年,老陳和小楚“一見如故”,老少聯手包裝、推廣簪子河的優質高山茶,大獲成功。“4月初去鄭州、周口見客戶,陳書記帶著我一天一夜開車跑了1500公里。他的拼勁韌勁、閱歷經驗,都讓我受益匪淺。”楚印遠說。

  “裡羅城莊園”小老闆何強的導師,是大別明珠田園綜合體黨總支副書記黃偲夏。“2015年,我下決心回來創業,卻不知道乾點啥。”小何說。關鍵時刻,黃偲夏送來“及時雨”,幫他選項目、找定位、聯繫市場。

  2018年,何強夫妻倆的特色農家樂紅火開張,當年收入20多萬元。“雖說沒有在外面開礦掙得多,但這是我自己的事業。”談到眼前的生活,何強很滿足,“我感覺,我們這些‘90後’趕上了最好的時代,而且是衝在了前面。”

  生機:青山不負戀山人

  面朝鯰魚山水庫,一碧萬頃;背依五巖山寨,青山連綿,位於吳河鄉曾油坊村的三寶種植合作社獨佔此地“形勝”。

  新茶剛剛採完,合作社負責人鍾鋒迎來幾天難得的休息。這幾天,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他越咂摸越振奮。“10年前我轉讓了深圳的公司,回來包山種樹,很多人說我瘋了;現在茶葉、長山核桃漫山遍野、初見成效,還帶著90戶老鄉脫貧,我有信心會越來越好。”他說。

  30公里外,商城縣何店輕工業園區裡,27歲的肖航則用另一種方式體會著這句話。在美國加州一所大學順利畢業後,他既沒留在大洋彼岸,也沒奔赴北上廣深,而是直接回到了商城縣,加入了本地企業豫南檢測中心的管理團隊。

  “就是喜歡家裡的氛圍啊,山啊水啊茶啊美食啊。”肖航笑著說,“再說現在家鄉也有很多機遇和平臺,我們既能施展自己的才華,又能為大別山振興盡一份責任。”令他感到“吾道不孤”的是,今年新入職的36個大學生中,95%是商城本地人;全公司300多名員工,平均年齡在28歲以下。

  “年輕人總奔著有希望的地方去,他們願意回來,說明咱的鄉村越來越有奔頭。”紮根簪子河村5年的陳鐵幫,看著楚印遠和八九個忙活的本村小夥滿心歡喜,“話說回來,鄉村振興靠啥?就得靠年輕人。沒有年輕人,振興從哪兒談起呢?”

  已經把自己當作裡羅城人的西北姑娘黃偲夏,則把這事兒做得更深入。“挖人才、搶人才,不如自己培養人才。”她笑著說,“我們辦了一個大別山鄉村學院,就是給回來的年輕人提供點思路和幫助。鄉村旅遊是個廣闊天地,可不止開農家樂一條路。”

  從“帶富”還鄉的“70後”,到創業小成的“80後”,再到初出茅廬的“90後”,“大山的孩子回報大山”的故事,似乎能在大別山裡隨手採擷。僅以商城縣為例,截至去年年底,返鄉創業人員已達2萬人。

  “年輕人是裡羅城的生機,是商城的未來,也是大別山的希望。”商城縣委書記李高嶺說,“雖然現在回來的人數還不是很多,但我們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記者 劉雅鳴 胡巨成 歸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