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去的列车把我载向人生的又一驿站 (之一)

西去的列车把我载向人生的又一驿站 (之一)

1964年8月末的一天,我告别父母和亲友,离开整整生活了十年的第二故乡——察右后旗,只身一人乘坐西去的列车,前往我人生的又一驿站——包头煤炭学校求学。

包头煤炭学校,地处包头市区的东北方向,距市区大约70多公里石拐沟。

石拐沟,位于大青山腹地南北向Y字型召河两岸绵延几十公里的广大区域内。

有记载称,早在满清中兴时期,石拐地区就有开采和买卖煤炭的历史记载。到了日伪时期,这里的人口和建设已初具规模。

建国初的五十年代,为配合包钢的生产建设,石拐地区被规划为包头市的一个行政区——石拐矿区。从一九五四年起,在原有众多小煤窑的基础上,国家先后改造、扩建及新建了大发煤矿(平硐)、长汉沟煤矿、大磁煤矿、五当沟煤矿、河滩沟煤矿和白狐沟煤矿等几座中型现代化矿井。

矿区政府,选址在Y字型召河的V字黄土冈上。是石拐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

西去的列车把我载向人生的又一驿站 (之一)

而包头煤炭学校,则是建在矿区政府对个的一个山岗上。其前身是海拉尔煤炭技工学校,卓子山煤炭技工学校,以及内蒙古工业学院矿业系等几所专业院校(系),于1958年后逐步合并形成的一所中等专业学校,也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 一所直属煤炭部领导的煤炭专业学校。

入校那年,全校仅设置煤层地下开采与矿山机电两个专业,学制四年。


西去的列车把我载向人生的又一驿站 (之一)

那天我从察右后旗启程,一路经过集宁市、呼和浩特市,来到包头东站已是下午两点多钟。4点左右,换乘包头到石拐的火车前往学校报到。

火车一路喘着粗气,在弯弯曲曲的山区铁轨上行进,最后停靠在终点站——水磨滩车站时已是夜幕降临的时分。

当我和同车前来报道的许多新生跳下火车,就被举着写有“新生接待”字样的校友们围了上来。他们问长问短,和蔼热情,个个像兄长一般。说话间,有人帮着提行李,有人为我们带路,大家说说笑笑,觉得不大一会儿功夫,就来到我盼望已久的校园。

当即,入住预先分配好的宿舍休息,一夜无话。

一觉醒来,已是第二天太阳升起的时候。匆匆吃过早饭,相约几位初次相识的同学,大家一起去熟悉校园环境。

此时才发现,原来学校是建在两条南北向壕沟之间的一片较为平坦的黄土坡上。整个校园呈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状。正东方是包头矿务局第一中学所在地; 西墙外侧是一排排错落有致的矿工家属住宅区;正南方,是一大片平整的操场。南墙外的高坡下,就是水磨滩火车站及五当沟煤矿所在地;而校园的北边,则是一片已经熟透了的红灿灿的高粱地。再往北走就是包头矿务局医院。


西去的列车把我载向人生的又一驿站 (之一)

校园内的教室,学生宿舍以及教研室、校办室、图书馆、实验室、学生食堂、和教职工家属住宅等,所有房舍全部为灰砖红瓦的起檐平房。

环顾校园四周的围墙,可用残垣断壁来形容,这也突显了在国家困难时期,一所部属中等专业学校的简陋景象。但我并未在意这些,相反内心感到非常踏实和满足,因为我觉得自己终于踏踏实实地站在了人生又一新的起点上!(未完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