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帝為漢朝第五任皇帝,他有哪些功績?

小fan影視剪輯


漢文帝劉恆(前202年一前157年)是漢朝的第四個皇帝,高祖劉邦第三子,惠帝劉盈弟,母薄姬,初被立為代王,建都晉陽。惠帝死後,呂后立非正統的少帝。呂后死,呂產、呂祿企圖發動政變奪取帝位。劉恆在周勃、陳平支持下誅滅了諸呂勢力,登上皇帝寶座,是為文帝,在位23年。

漢文帝在位期間,是漢朝從國家初定走向繁榮昌盛的過渡時期。他繼續執行與民休息和輕徭薄賦的政策。他兩次把田租減為三十稅一,甚至12年免收全國田賦,大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他還親自耕作,做天下之表率,對當時農生產的迅速恢復與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他逐步削弱諸侯王的勢力。當時各諸侯王掌握著封國內的政治、經濟大權,對國家的統一和中央政權的鞏固形成了嚴重威脅。漢文帝先後粉碎了劉興居和劉長的謀反,又接受賈誼提出的分割大的諸侯的建議,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他還妥善處理好漢朝同南越和匈奴的關係,對南越王趙佗實行安撫政策,對匈奴繼續實行和親政策的同時,加強了邊防的力量。匈奴曾三次侵犯漢境,都被他及時派兵還擊,趕出了塞外。

漢文帝在高祖的基礎上,進一步廢除了肉刑和誹謗妖言罪等一些嚴邢苛法。他實行平獄緩刑,約法省禁的政策,並帶頭執行法制判決,作為一個封建國君,這是難能可貴的。

他知人善任,虛心納諫,提拔重用了賈誼、晃錯、張釋之、周亞夫等人才,開創了文景盛世的繁榮局面。

他節儉敦樸,嚴於律己,在封建帝王中是做得比較好的。在位期間,宮室、苑圃、車騎、服御很少增添。有一次他想修築一座露臺,一算需花費黃金100斤,相當於中等人家l0戶的家產,就作罷了。他反對厚葬,其墳修在長安附近灞水的旁邊,稱做灞陵。修築時順著山陵形勢挖掘洞穴,不再加高,陪葬品全用陶器,不準用金銀等貴重金屬。他還主張死後把夫人以下的宮女遣送回家,讓她們改嫁。

漢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年),病死於長安末央宮,廟號為太宗,諡文帝。其子劉啟繼位,即景帝。歷史上把文帝和景帝的統治時期稱為"文景之治"。

漢文帝與其子漢景帝統治時期合稱為文景之治,奉為賢明帝王的典範。此外,漢文帝在位時,存在諸侯王國勢力過大及匈奴入侵中原等問題。漢文帝對待這些問題採取的是異常謹慎而且又有效的手法。對待諸侯王,文帝採取以德服人的態度,小錯不糾,在中央弱勢的時候成功的安撫住了各地蠢蠢欲動的諸侯,為後來景帝處理七國之亂造就了一批忠心耿耿的諸侯王和大臣。最重要的兩個大動作是:安撫吳王,使得吳王在最年富力強的時候沒有假借喪子之仇反叛;在齊王死後將齊國一分為七,既滿足了齊王的兒子們稱王的需求,為自己贏得了賢德之名,又消除了最大的一個諸侯國齊國。假如文帝的謹慎穩重的做法被一直持續下去,漢朝也就不會發生後來的七國之亂,諸侯王問題亦有希望能夠和平解決。

西漢末年的劉向曾經對孝成皇帝詢問,評價文帝“(訟獄)治理不能過中宗(漢宣帝)之世”、“似不及中宗之世,不可以為昇平”。

道德方面,文帝亦曾經親自為母親薄氏嘗藥,深具孝心。


歷史趣舍


漢文帝前面有四任皇帝,高祖劉邦,孝惠帝劉盈,前少帝劉恭,後少帝劉弘。

劉邦逝世後,呂后專權,劉盈、劉恭、劉弘只是陪襯而已。待到呂后去世,周勃、灌嬰、陳平這些重臣立即動手,把呂氏勢力一網打盡,迎立代王劉恆入京為帝,他就是漢文帝。

好女人旺三代。劉恆的母親薄姬就是這樣的人。她做事低調,謹言慎行,心態佛系,不與後宮爭寵,不為自身爭利,既保護了自己,又確保了兒子的平安。娘倆在代國時,生活的小心翼翼,把小小的代國治理的井井有條,贏得了好名聲,為以後劉恆上位創造了條件。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文景之治,是中國封建王朝的第一個盛世,這個盛世的穩固基礎是漢文帝打下的。我們看一下他的主要功績。

“摘桃派”劉恆入京稱帝后,並無雄厚的政治基礎,他採用拉打結合的手段,恩威並施,迅速穩定住了局面。

漢文帝對自己很摳,但對待老百姓卻很不錯。他廢除了一些極不人道的酷刑,興修水利,長時間不收田賦,讓百姓休養生息,通過一系列的政策調整,西漢的社會經濟得取得了長足發展,國力日益強盛。

在穩定了國內的局勢後,邊疆的嚴峻形式就凸現了出來。北邊的匈奴,南越的趙佗,都對國力不強的大漢朝形成了威脅。面對“胡強南勁”的局面,漢文帝採取了非常正確的策略,北拒匈奴,南撫趙佗,贏得了較好的外部環境。

漢文帝,真是大漢子民的福星。


微山秋水


西漢政權建立後,西漢統治者實行“與民休息"的統治方針和“文武並用"的統治手段,提倡黃老政治,推行“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農業生產逐步發展起來,社會矛盾趨於緩和。

文帝執政時,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諸侯王國的勢力逐漸增強,“跨州兼郡,連城數十",各自割據一方,收租稅,鑄錢幣,不服中央調遣,甚至尋釁叛亂。

針對這種情況,漢文帝採納了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把齊國土地分屬七國,淮南國土地分屬三國,以削弱諸侯,集權朝廷。文帝的“削藩"鬥爭為景帝的進一步“削藩"和平定“吳楚七國之亂"鋪平了道路,朝廷收回了諸侯王的政治、經濟權力,從此諸侯王其地位只能等同郡縣,從而保證了政權的穩定。由於這一時期政治安定,經濟發展,所以被史家稱為“文景之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