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教授精确分析影响资本市场发展的内在问题

吴晓求:对上市公司的教育,应该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

新京报

1小时前 · 新京报官方账号

2020年,中国资本市场将迎来自己30岁的生日。在正式跨进“30+”关口前,科创板开通运行。如何看待年轻的科创板运行情况?如何理解即将步入“30+”的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变化?如何迎接中国金融安全问题带来的挑战?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转折点到了吗?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表示,要加强中国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推动中国金融的市场化改革以及对外开放,三者结合在一起,中国金融的发展之路才能既保持安全同时又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新京报:我们注意到上证指数在2009年10月16日收盘是2976.63点,而2019年10月17日该数据为2977.33点,十年间上证指数只有约1个点的“上涨”。你是如何理解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变化的?

吴晓求:从上世纪90年代,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至今,我认为有四个观念上的误区。

第一个误区,应该怎么理解资本市场的核心功能?我们会误解为,资本市场的核心功能是融资,但它实质上却是财富管理。它们如同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正面最主要的是财富管理,只有财富管理发挥出它的核心作用,融资功能自然而然就会强大起来,所以反面才是融资功能。资本市场究竟是一个融资的市场还是一个财富管理的市场?在我看来,这是我们关于资本市场理解上的第一个误区,而我们的理解刚好是相反的。

第二个误区,这个市场上应该教育的是谁?或者说这个市场上究竟保护的是谁的利益?这个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的误解是,这个市场该教育的是投资者,所以才有“投资者教育”。但实际上,这个市场应该教育的是融资者、上市公司及中介机构,甚至我们的监管部门也需要不断地再学习。这个市场该保护的是投资者利益,而不是融资者利益。虽然我们的口号是把投资者利益保护放在首位,但事实上的效果并不是。

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是没有义务去救谁的,他们会想“只要我的投资回报具有增长性、稳定性就好了”。而投资者利益保护,并不是天天搞投资者教育,这些投资者的行为是聪明的,他们知道到底什么是风险。所谓投资者利益保护的核心,是你要让他们所投的资产从标准和政策层面讲是可以预期的、是连续的。

真正需要教育的主要是上市公司。作为融资者,如果你不是在搞内幕交易、虚假融资,那么把别人的钱拿去了,给人家很好的回报,这是一种天经地义。对于上市公司的教育,应该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

本质上,我们很多上市公司没有特别大的压力。他们很少会有“我拿了投资者的钱,我的发行利率至少要比公司债高”的概念。某种程度上,他们把这些投资资金看成是廉价的、无成本的。历史的经验已经说明,任何漠视投资者回报的市场都是没有成长性的,都是难以为继的。而事实上,资本市场的股权融资成本又是昂贵的。理论上,它的收益率是要超过债券的。在美国市场上,从平均差来看,股票市场上收益率要比债券的收益率高出6个百分点。因为股票风险比债券高,所以它有个溢价,这也很科学。而我们不是,无论是IPO还是存量融资,融资者脑子里没有这个概念。只有上市公司脑子里有这个概念,才会有真正的敬畏心。你的业务创造不出来可以相匹配的成长性和利润,凭什么拿投资者这些钱呢?

第三个误区,主要体现在对资本市场风险的理解上。我们以为在资本市场,风险是由于股票价格上涨所引发,却不认为价格的下跌是风险。而恰恰相反的是,股票价格下跌才会带来市场风险,非严重泡沫状态下的股价上涨是市场保持了良好预期的一个重要表现。现实中,我们在股票上涨的过程中保持高度的警惕,但下跌时,我们却以为风险释放了,这个理解是不正确的。在美国市场上,股票价格上涨时,你很少看到美联储“出手”。对于股市的泡沫,美联储会提示股市有风险,但是通常理性的判断权还是交给投资者自己。美联储本身不会去管控。因此,你会发现,现在道琼斯指数高达两万八千点左右,但美联储动作却是降息。假设跌到两万五千点以下,很可能救市方案就会迅速出现,他们把市场价格的下跌看成风险。

第四个误区,我们在上市公司的选择方面,也存在理解上的误区。这个误区是,准上市公司的重要性和历史辉煌性、今天的财务状况,放在了它被选择的原因首位。实则不然,上市公司应该被重视的不是它地位的重要性。理论上来讲,投资者更关注的是它的成长性,即自己所投公司的未来。但我们在选择上市公司的政策安排上,往往把重要性及当前的财务状况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也正是因为这种误区的存在,在一段时期中,我们在选择上市公司时,还会有一些所有制的歧视,而这些也都是该误区的重要表现。

我们的资本市场之所以发展不够好,和我们众多的理论上的误解以及不正常的认识,有着密切关系。只不过这四种误解是最典型的,也从根本上约束了资本市场的发展。

新京报记者 黄鑫宇 编辑 李薇佳 校对 杨许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