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宅內,萬卷棉布“訴說”著松江本土文化

清晨在倉城的東邊,陽光穿透雲層,照進了眼前的院子,光在這裡拐了個彎,在白牆上留下了水杉樹搖曳的身影。宅子是清代的,現有三進之多,榫卯結構,粉牆黛瓦,是倉城的歷史文物保護建築,如今修葺一新,成為了松江布展示館。紡紗織布文化重回故里,本土文化情懷的延續,也賦予了老宅新的生命力。

百年老宅內,萬卷棉布“訴說”著松江本土文化

“買不盡松江布,收不盡魏塘紗”,元朝時期松江一帶是全國的棉紡織業中心,有著“松郡棉布,衣被天下”的美譽,歷經數百年而不衰。這裡有個名字是必須要提及的,那就是民間織師黃道婆,她從海南帶回先進的棉紡織技術,棉花種植在松江普及,幾乎家家紡紗,戶戶織布,造就了松江“綾、布二物,衣被天下,雖蘇杭不及也”。然而,隨著工業時代的來臨,家庭作坊式的手工操作逐漸被機器代替,棉紡織業從農村走向城鎮,手工的紡紗織布早已從人們的生活中淡出。

百年老宅內,萬卷棉布“訴說”著松江本土文化

“一梭一線織出的松江布,承載著普通百姓的生活智慧,有著厚重的質感和親近的溫度。”大概在十年前,松江布展示館女主人楊潘紅與家人便開始了松江布的收集,他們輾轉新浜、泗涇、小崑山等地,不知不覺已有萬卷之眾,這也萌生了成立松江布展示館,與公眾分享、記錄、完善松江布這一文化符號。

百年老宅內,萬卷棉布“訴說”著松江本土文化

老棉布需要重新散發活力,推門進去便是松江布文創衍生品展示區域,運用現代審美對松江布進行“去土化新”,注入“生態”與“情感”,開發了飛行夾克、書包、書封套等文創產品,讓松江棉布重回時尚的潮流。

百年老宅內,萬卷棉布“訴說”著松江本土文化

走進二進展廳,便是松江布實物及圖文史料展示區域了。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給觀眾最直接的感受,雖然看似簡單的縱橫交織,呈現出的紋樣和色彩卻有很大的不同。每卷布都像是藝術品,又像是山水圖,經緯之間的絲絮變化無不體現出松江百姓的智慧,其品種之多讓人歎為觀止。據不完全統計有上百種之多,一般常見有扣布、標布、三稜布、斜紋布、紫花布、飛花布、柳條布、格子布和藥斑布等。

百年老宅內,萬卷棉布“訴說”著松江本土文化

展示為一重目的,更重要的意義還在於追根溯源,通過實物佐證還原松江布的歷史。主人特別介紹了兩件“鎮館之寶”,其一是晚清民國時的禮券,上面書有“大盛號綢緞棉布”字眼,其中一側的“松江倉橋街東”字眼更是讓主人激動不已,經過推斷正是現在松江布展示館所在地,冥冥之中似乎早已註定。

百年老宅內,萬卷棉布“訴說”著松江本土文化

其二是一卷棉布毯子,在其中一個角落注有“江蘇省松江縣聯合社織毯組”,據此可大致推斷其年代,更令人驚豔的還有它的工藝和圖案,四周一圈還原了農耕的生活場景,插秧、栽稻、打稻穀,林間還有小雞在覓食,像極了一幅田園鄉村圖。

百年老宅內,萬卷棉布“訴說”著松江本土文化

繼續往裡面走,幾架老式織布機安靜地等在這裡,上面的線條几經修補,訴說著歲月的痕跡。旁邊還有黃道婆改良後的三錠棉紡車,手搖紡線機。楊潘紅告訴記者,60歲以上的老人一般都還熟悉織布,但是一些特殊的技法,會的人越來越少了,後續她會將這些老人邀請到展示館來,請他們一起回憶補充松江布的信息資料。

如果你想與織布機進行對話互動,重現松江棉布的紡織技藝,沿著仄仄的樓梯上去,便進入了松江布活態互動體驗展示區域。

在這裡可以用絲網版畫呈現松江布的肌理條紋,還可以用手中的一梭一線織造自己的作品,體驗布藝扎染的樂趣。

文字、攝影:牛立超

編輯:周雨薇

百年老宅內,萬卷棉布“訴說”著松江本土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