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心待花開--應城夯實全市學生復學工作觀察

        記者王琦 特約記者劉振宇 通訊員程國輝


        “按照省防指統一部署,應城一中、二中、華茂外校高中部等學校畢業班學生準備於5月6日復學。”4月24日,應城市教育局局長周新源開門見山地說。

        返校復學兩個月後,這批學生共計2412人,將會迎來人生的第一次大曆練——高考。考前關鍵的兩個月裡,學子們如何在家校“切換”之間完成“衝刺”?

        制定預案、完善流程、強化防控,應城教育部門正緊張有序地進行返校復學“倒計時”準備:備齊消毒物資、組織核酸檢測、安排後勤保障、網絡教學不停、開展應急演練……

        早施“底肥”:保障工作做在前

        “復學事關學生、家庭、學校、社會,不是小事,馬虎不得,必須做到萬無一失!”應城市教育局副局長王傑在講起當下復學工作時,語氣斬釘截鐵。

        自4月23日起,應城市已開始啟動對5990名教職員工分批次進行核酸檢測。

        受疫情影響,今年春季開學時間雖一直在後延,但應城市教育部門並沒有被動等待,在積極做好疫情日常防控的同時,及時成立綜合協調、疫情防控、教學指導、安全保障、督導檢查5個工作專班,各有側重,合力開展返校復學籌備工作。


        同時,根據各校實際,因地制宜,“一校一策”,細化消殺、返校、檢測、復課、用餐、住宿等各項工作機制。

        市一中、二中、華茂外校專門就高三年級學生宿舍重新進行分配,規模較大的44所學校安裝了入校紅外自動測溫儀,東馬坊初中等多個學校食堂還設置了就餐專用隔板……

        春節後,應城市教育局多次有針對性地到城區、農村各學校開展調研,提醒各校克服倦怠思想,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要充分做好開學各項準備工作。

        “防疫物資充足,是做好復學工作的先決條件之一。”應城市教育局副局長代鵬說。

        雖只是高中畢業班復學,但應城教育部門正在抓緊為全面復學進行籌劃。應城市教育局和各學校採取向上申請、自購及社會捐助等形式,積極籌備紅外測溫儀、消毒液、口罩、溫度計、防護服等防疫物資。

        “全市300人以上的學校都配備了紅外自動測溫儀,所有學校平均30人配備有一把測溫槍,各學校口罩、消毒液等都儲備有不少於14天使用量,並根據消耗情況,隨時進行補充,可有效保障全市104所學校2100多個班級復學後的防控工作。”代鵬對這些物資儲備數據瞭如指掌。


        截至目前,應城市所有學校共儲備口罩58萬隻、84消毒液3552升,醫用消毒酒精5360升,噴霧酒精948瓶,乳膠手套30360雙。與此同時,各校已歷經13次全面消殺,日常消毒工作進入常態化

        “5月6日,畢業班復學後,所儲備的防疫物資,足夠半個月使用量。”王傑、代鵬異口同聲的話語中,透著信心。

        施足“底肥”,應城教育“苗圃”正待“新苗”紮根。

        細打“地壟”:入校事宜明安排

        復學防疫環境異常重要,這是應城市教育局、各校的堅定共識,對此,應城採取細打“地壟”的“手法”開展工作。

        “畢業班學生5月5日下午到校,通過紅外測溫儀有序入校檢測,在做好全方位消毒防護後,進入校區。”說話的是應城市第一高級中學校長魏少華。

        本次復學,應城一中將迎來1224名學生返校,約佔應城高三返校學生的一半。科學統籌做好復學後的疫情防控和備考複習,一中上下顯得格外細緻。

        入校通道,安裝紅外“測溫門”,通過紅外自動測溫儀快速測量學生體溫,避免入校時發生聚集。

        入校後,據實核對學生居家活動軌跡,學校設有專門的留觀點,以便對突發情況的學生進行應急處置。

        學校封閉式管理,體溫一日三測,班級一分為二,“小班”人數控制在30人左右。

        學生三餐由教職員工指引,間隔1米入食堂,到相應指定窗口領取,單人單桌、同向就餐。

        4月24日,應城一中高三學生寢室內,昔日8人間的上下鋪板高低鐵床已被標準化地置換成嶄新的4人用木質床,空調、衣櫃、書櫃一應俱全。

        一中如此,二中亦如此。

        “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復學備考環境,是我們當下的重點工作。”應城市第二高級中學校長韓開表示。

        在收到復學通知之前的兩個月時間裡,韓開和同事們的重點工作之一便是設法優化校園的復學環境。

        以前學生宿舍住8個人,現在確保4人一間。據韓開介紹,學生分散上課、住宿主要“徵用”的是未復學的高二、高一學生教室、宿舍,在搬離學生個人物品時,學校貼心地用大號塑料袋包裝,並貼上學生名字,方便日後查找。


        “我們將學校的水電路進行了細緻調整,更換了新電纜,校園洗手池水龍頭平均60人配置1個,復學第一課就是詳細講解‘七步洗手法’。”韓開說。

        另據瞭解,4月中上旬,應城華茂外國語學校、市實驗初中、東馬坊初中、四里棚中心學校等各地多所學校進行了返校復學現場演練,將學生入校、進寢室、到教室、上課、就餐、就寢、出現發熱等情況進行應急演練,整個演練流程全面、細緻、有序,“安排”得明明白白、妥妥貼貼。

        因勢“培苗”:網絡授課不停歇


        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網絡教學,一直為應城各校所應用,狀若“培苗”。

        4月21日,應城一中高三23班教室,數學老師宋志明一人在教室,通過多媒體教學儀,給身處家中的學生上網課。該校還為高三學子實施送教下鄉、個別訪談輔導等備考“組合拳”, 以克服較長時間線上教學帶來的“見音不見人”、“單調疲勞煩躁”等弊端,提高備考實效。

        復學學校通過網絡作為教學輔助措施,準備復學的學校也注重利用網絡教學“利器”。


        位於應城市古城大道的市實驗初中,正是其中代表。

        4月21日,市實驗初中副校長、語文老師顏善良自豪地打開手機,展示弟子們本次期中考試所取得的好成績,一張張照片上,學生應考作答均用A4紙書寫,卷面整潔乾淨。

        “停課不停學這項工作我們抓得比較緊,雖然何時復學暫未定,但這不影響我們通過網絡向孩子們傳授知識。”該校校長郭憲凱介紹,春節後,市實驗初中嚴格按照課表排課,同時經過不斷磨合,選定學生容易接受的網絡平臺予以授課。

        像城區中小學一樣,位於城郊的四里棚中心學校,也細緻展開了網絡教學。

        2月初,四里棚中心學校18個班級756名學生開始接受網絡教學,學生通過網絡平臺聽課、學習。復工復產後,一些家長外出務工,因缺乏家長監管,少數學生學習有所鬆懈,學校通過開展早讀、家訪等活動及時進行調整。
 
        有一名成績不錯的學生上了一段時間網課後,突然就把老師的微信、電話都拉黑了。班主任進村入戶瞭解情況,這名學生自幼父母離異,寄居親戚家,因為家庭原因,出現情緒波動。通過反覆與其監護人及學生本人溝通,最終恢復正常上網課。


        “疫情期間,有一名同學家中無網無智能手機,我們想辦法把課本先送過去,並再次上門送去500元慰問金,與其家長溝通,幫助孩子購置了手機、贈送了流量,現在這名同學已經能夠正常上網課了。”東馬坊初中羅善文老師講述學生上網課情況說。

        “疫情打亂了我們的節奏,但堅定了我們走教育信息化之路的決心。”應城市教研室教研員胡華柏介紹,應城正以此為契機進一步提升教師教育信息化素養,將教育信息化作為教育系統性變革的內生變量,推動教育理念更新、模式變革。

        施肥、打壟、培苗……悉心準備,靜待花開,應城復學如是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