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 | 聽琴,自是一種美妙

至於春秋琴師俞伯牙和鍾子期生死知音的故事,則更是盡人皆知,流傳至今而不衰。 自此之後,琴棋書畫,便是中國文人雅士才子佳人所必備的全把武藝。


古琴 | 聽琴,自是一種美妙


可見,琴,是典型的附有中國古典人文色彩的樂器了。 我認為,世間再也沒有一種樂器比古琴更加神奇莫測,再也沒有一種音樂比古琴更加空靈淡遠了。那是一種天籟之音,琴韻裡充滿著遙遠的深邃和巨大的神秘,你無法用語言來描繪它,而它卻能使你洗心滌慮,蕩胸濾腑,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對於琴,自然要從一個聽字說開去。


古來琴曲,追溯起來也是有歌辭的,但那隻僅僅是指創譜的本典,也就是曲目所來自的典故、詩詞等,因為琴曲只是演奏而並非吟唱,所以實際上還是等於有譜無辭。 比如《廣陵散》,所本即戰國時聶政刺秦王事,是典故;比如《欸乃》,因柳宗元的《漁翁》而來:“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古琴 | 聽琴,自是一種美妙


煙消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也只是取其意境,並非真的要唱那幾句詩詞,所以琴只是“聽”的。 既然如此,那麼無論是創譜、演奏還是聽琴,就要全憑著對“意境”二字的理解和感悟了。


琴曲中有的是抒情的,如《離騷》、《佩蘭》,抒寫屈原的放逐之憤和自己的高潔; 有的敘事,如《孔子讀易》,寫古人秉燭夜讀的情景,《孤館遇神》,寫嵇康夜遇神人傳授《廣陵散》琴曲事; 也有寫景的,如《平沙落雁》、《瀟湘水雲》;更有演繹一種深邃的哲學思辨的,如《莊周夢蝶》、《秋水》,寫莊子的逍遙自適,清靜無為; 又如《墨子悲絲》,寫對世事的感慨,《列子御風》,寫對人生境界的追求等等,實在是不一而足。

古琴 | 聽琴,自是一種美妙


其實,寫景敘事的琴曲中也往往寓有寫情,借景抒情,託物寓人,融情入景,這都是琴曲最高的境界。對於琴家而言,即使是同一首琴曲,也會因了流派的不同和對琴曲意境的理解不同,流出的琴音也風格有別。 同樣是一首《搗衣》,龔一大師和徐立蓀大師的演奏就各具特色。 此曲是根據李白的《子夜吳歌之·秋歌》所創,詩曰:“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是抒寫思婦月夜裡為遠征的丈夫準備冬衣的。同樣是這一情境,龔一的琴音裡多的是纏綿、嚮往和明快,而徐立蓀的琴音裡更多的是思念、沉鬱、憂煩和急切。 再如同一首寫景的《瀟湘水雲》,同樣面對水天蒼茫、煙波浩渺的瀟湘之水,陳長林大師演繹得多是江南煙水的空靈縹緲,吳景略大師則渲染得雄渾磅礴,多了些家國之感。


古琴 | 聽琴,自是一種美妙


選一靠窗角落輕輕坐下,休憩邊品茗,邊賞荷邊聽琴,有低沉深遠的古琴音樂充盈於耳,如聞天邊的梵音,讓人身心俱靜,疲憊頓消。


分享到:


相關文章: